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材分析《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2、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能力训练目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德育教育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设想1、本文是针砭时弊的作品,因而教师应对写作缘由作简单介绍,可用柳宗元当时说的话来说明。同时本单元有两篇说文体的课文,因而就要联系初中学过的课文,归纳说的文体知识。2、明确本文的教学重点:第二段用三种人进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教给学习方法。除有关字词句的学法外,把本文与《捕蛇者说》作比较,教给比较阅读方法。4、引导学生注意文言实词的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等现象。教学重点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教学难点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课时安排2-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本文的教学目的;2.作者介绍、解题;3.有关词的读音、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4.分段;5.意动用法。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现在,教师的地位也一直在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教师甚至有臭老九之称,仅在道士、和尚等闲杂人士之上,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骂,指目牵引,而增于言辞。愈以是和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可见作者作《师说》是由于现实的原因,现实耻学于师的严重性,更能看出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难能可贵。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板书题目)二、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也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首。三、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四、听录音,指导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句读dòu-读书dú或不焉fǒu-不能bù经传zhuàn-传道chuán聃dān--冉rǎn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学者句读百工六艺3、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今义:看字发出声音。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不必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义:用不着,不需要。5、词类活用: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同此)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6、重要句式:1)判断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被动句:①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3)宾语前置句: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4)介宾短语后置句:①而耻学于师。②不拘于时,学于余。③师不必贤于弟子。5)省略句: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④(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6)固定格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7、一词多义:文言实词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③吾师道也(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则耻师焉,惑矣(糊涂)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②可知矣(知道,了解)文言虚词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如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其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复指,作主语。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五、布置作业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读懂课文。2、书面作业:练习二--四题。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诵读探讨1、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齐读一遍课文。和学生探讨朗读的感受。课堂情况预测:有的学生读的速度太快,机械呆板;有的学生读的速度太慢,陌生生硬;有的学生读的速度适中,没有感情。问题解决:语感不强,可以通过多读,注意字音、句读、重读、节奏等加以解决。2、重在解决学生诵读的感情。以文章的第一段为例子:【提示】结合文章的内容,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让学生揣摩本段应该如何朗读,并说出其依据是什么。课堂情况预测:①说教的语气――文章是写给韩愈的门生李蟠的。(请学生以说教的语气范读,师生共同点评)②忧虑的语气――文章是为了抨击时人耻学于师的时弊的,仅仅只是借写给李蟠为名。(请学生以忧虑的语气范读)③谦虚的语气――文章虽然师针砭时弊,但是作者也必须身体力行,乐从师也。(请学生以谦虚的语气范读)④冷静的语气――世间从师之风日下,众人皆醉我独醒,作者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从师问题的严重性与迫切性,因而应该冷静、客观、庄重。(学生读)......3、教师总结:我们应该允许持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身份的人用不同的口气演绎出不同的心情。但是老师更赞同第②④种人的意见。从文章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刻骨的担忧和清晰的冷静。(然后教师范读第一段)4、让学生以以上对诵读的理解,再次自由朗读全文。二、文章研析【提示】先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吉林油田高中有一位叫××的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观点甲】我认为这位家长的观点是正确的!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就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没有老师照样可以自学成才。【观点乙】我不赞成那位家长的意见,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养,没有老师,就没有当代文明;没有老师,人类只能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蒙昧时期。【点评】两个人的观点都偏激、片面。一个彻底否定了教师的作用,一个又无限夸大了教师的作用。看来,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但现在还不是结论的时候,赶快打住,转入课文,而后再从课文生发开去展开讨论。【提示】同学们的发言说明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活动】学生看书。可圈点课文,可轻声议论,可作沉思状。【提问】请同学们考虑,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明确】韩愈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认识应该说是对的,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教师的本质特征。【提问】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明确】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提问】非常好,儒家的鼻祖是谁?【明确】孔子。【提问】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明确】也是孔子。【提问】后人学习孔子的发明,这说明师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明确】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提问】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明确】也对也不对。具体说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提问】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明确】仁,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杀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提问】现在的
本文标题:《师说》教案课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111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