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我的语文阅读实验报告
培养和改善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质疑能力实验报告明光市第三小学孙成燚摘要:质疑能力是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和改善学生的质疑能力,显然意义重大。本文报告了学生语文阅读质疑能力的培养和改善的研究,重点调查和分析了学生课堂上不能质疑的原因,并针对这一现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关键词:阅读教学、质疑能力、实验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孔子就十分强调,读书要有疑、要发问。认为“疑,思之始;问,学之端。”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布鲁巴特也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最高的原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明确要求了: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些,都是对学生的阅读质疑能力的要求,然而当前的学生们,问题意识淡薄,一篇课文读完了,就是完结。这的确是当前学生阅读中的一个大问题,那么分析和探究其原因,并试图找出解决的措施,显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二、实验目的根据教育教学理论概述,明确质疑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的重要影响意义。然后,通过调查分析,找出学生课堂上不能质疑的原因,再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反思和总结,从而找到改进学生质疑能力的途径,最终探求出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可行性策略。三、实验过程通过对学生课堂阅读表现的观察,我发现了学生们在课堂上普遍不能主动质疑这一问题,为此,我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并通过调查结果分析,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现将实验情况汇报如下:(一)调查内容首先,我采用座谈会的方式,对我所任教的班级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课堂上,老师问你们读完一篇课文,有没有什么要问的,你们为什么都不做声?”我给学生两个可供选择的答案:A、不敢问B、确实没有问题要问,并询问有没有第三种答案。然后,对于不同的答案的学生采用书面调查的方式进行分别调查。首先是不敢问的这类学生,我的问题是,你为什么不敢问,有以下几种答案可供选择:A、怕回答错误,被老师批评;B、怕回答错误,被同学笑话;C、怕同学嘲笑抢风头D、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疑问;E、其他理由(要求写明具体原因)。然后对于确实没有疑问的学生,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份问卷:1、你想要自己提出问题吗?A、想B、不想2、你认真地阅读课文了吗?A、有B、没有C、有时候有3、你能懂课文的大概意思吗?A、能B、不能C、有时候能4、你了解提问的方法吗?A、是B、否C、模模糊糊5、你认为老师如果给点提示,你能自己提出问题吗?A、能B、不能C、也许能最后,我还对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口头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孩子自己剖析自己当时最真实的心理,在课堂上不质疑的那一刻,你究竟在想些什么。(二)调查结果分析在第一次的座谈会调查中,一共有75名同学参加了调查。其中有37名同学选择了有疑问,但是不敢说,36名同学选择了确实没有疑问,还有2名同学说就是不想问。而这37名说不敢说的同学的问卷中显示:其中怕回答错误被老师批评的有11人,怕打错了被同学笑话的有12人,怕被同学说强风头、爱显摆的有5人,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困惑的有8人,选择了其他理由的有1人,他的理由是:不敢质疑名家作品。确实没有疑问的也占了近半数的比例,这就有点令人忧虑了,我们的孩子的语文阅读质疑能力是多么的薄弱!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他们的问卷中,表露出自己提问的愿望的孩子是全部不会自己提问的总人数。每次老师布置读书任务之后真真正正认真地阅读了的孩子太少,才17人,连半数都不到,还有12人的回答是有时候认真,有时候不认真,剩下的7个孩子说,老师让读,我不读不行啊,所以我只是为了应付任务,没读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因着这不认真或者不够认真的阅读态度,明确读懂课文大意的孩子很少,只有13人,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占了一个相当大的比重,竟然有21人之多,当然,完全读不懂课文的孩子却也不那么多,只有2个。对于提问的方法,孩子们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的,所以不知道提问的方法的孩子占了29人,而模模糊糊了解的只有7人。最后,孩子们对于老师的提问引导还是报有很大的期待的,学生们肯定了老师的启发对自己一定有帮助的有9人,说也许有的有27人。而最后的一对一的口头调查,更让我明确了学生们对于课堂上不质疑这一问题的最真实原因。我归纳以下,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阅读教学氛围的不民主。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大多时候,孩子的主体地位没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一言堂,孩子们不敢言,怕说错,怕受到批评。有的老师只表扬符合自己备课思路的提问,对于那些自己教学设计思路之外的提问采取淡漠忽略的态度,更有甚者,对不合乎自己的预设的提问者,给与严厉的批评!这样一来,孩子们在课堂上是胆颤心惊的,哪里还会有畅所欲言的快乐。对于他们来说,提问成了最为煎熬的时刻!第二,中国式的教育交给孩子们的是对权威的盲从。学生们压根不敢去怀疑,我们的大作家、大作者们竟然也会犯错,或者说,不敢相信,我一个小学生,竟然也能找到众多专家学者审议过了的阅读文本的错误。更不敢相信,这样优秀的经典范文里面竟然会有问题。第三,其实是孩子们的虚荣心在作祟:他们担心说错话,担心自己的观点不够新颖,更担心别人缄默的时候,自己去抢风头,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第四,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限制了学生的提问次数。学生心中有疑惑,却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表达了老师、同学也不知道自己的疑惑之所在,一来二去的也就不再说了。“有疑而不敢说“虽然是屡见不鲜,但更多的沉默却是来自于真真正正没有疑惑。第五、学生们真的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压根没有自己提问,自己思考的自觉。“我不想问,我不想思考”是他们最真实的心理状态,在他们看来思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此,他们的阅读是粗浅的,是浮在文本表面的,是没有与写作者达成心理共鸣的,是无情无味的。这样的阅读何来领悟,又怎么会有疑惑?第六、学生没有形成思考疑问的习惯,在心理上对老师的教还存有很大程度上的依赖。一以贯之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给孩子们养成了,直接接受教师、书本的观点的习惯。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对老师的依赖没有改变,反正老师最后会揭晓答案,我不问、不疑也没关系。这个是学习观念的转变没有达成。第七、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不高,没有掌握质疑的方法,只有学会质疑,善于质疑,才能真正地有疑。(1)不少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积淀太少,导致他们看不到问题。例如,他不知道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排比、什么是拟人,更又怎么会去思考这样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所带来的表达效果和艺术张力呢?(2)有的学生则更人担忧,他们还没有形成相应的阅读能力,阅读水平不高,何以质疑?质疑是熟读基础之上的更高一层次的领悟!读正确读顺的能力都没有,一篇文章在说什么都压根不知道,你让他如何发问?(3)还有的学生呢,他就只着眼于正在读的这一篇课文,没有发散性思维,拘泥于文本,甚至于文字,书读得太死,也是他们不能生疑的一大原因。(4)最后,我想说的就是,现在的孩子对于生活,对于读书,对于求知,对于新鲜事物完全没有好奇,没有欲望,呆板的淡漠,这种对于任何事物都抱有无所谓的态度也是无疑问的一个关键性大问题。第八、从客观上来看,教师的引导不到位,教师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教师的合适引导,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疑之后疑。(三)采取的措施通过对以上种种原因的把握和透视,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措施。首先,要让那些有疑问而不敢说的孩子们说出来,于是,在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力求做到让学生们放心、大胆地提问。此外我还格外注意对孩子提问的表扬和鼓励,用眼神鼓励学生说出来,用话语激励孩子提问,即使,有的时候他们的问,不那么有价值,我会说明之后再赞许他的勇气。而对于那些怕说错了被同学嘲笑的同学,我采取了个别面对面的心理交流,告诉他们人都会犯错,只有犯了错误再改正,我们才能进步!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这样一种思想!而不敢质疑权威的思想,我用实例来进行驳斥,让孩子们知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经过我的一番细心开解之后,课堂上提问的孩子越来越多,而那一类怕被同学嘲笑爱出风头、爱显摆的,自然地就消解掉了。以上这样的有疑而不问的显然不是我的此次试验的重心。真正让我不断进行试验探索,反复求证的是如何变无疑为有疑。无论是无主动学习的意识,还是没有自主思考的习惯,又或者是学习观念的未转变,其最根本的溯源,还在于学生们没能掌握方法,没能体会到自我思考,自我提问再解决所带来的心理愉悦!因此,我认为这其中的重中之重是质疑方法的学习。而在实践过程中,我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的原则,在课堂上的引导和点拨中,我不仅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易于自主提问的环境,在语言的诱导上,更是以问促问。重心放在问法指导上的同时,更不忘记对孩子们的进行必要的语文知识渗透。下面将我的具体实施方法记录如下:阅读过程应该是学生以读书为主要手段进行的探究活动,是学生通过读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文本提出问题,要有一个初读、再读、思考的过程。因此,学生要想能够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来,就必须养成熟读精思的好习惯。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我们在学生的质疑方法的指导上,首先要注重朗读环节,读的时候就要形式多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有情有味的读。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倡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预习中准备搜集问题本,引导学生罗列出自己所能想到的一切问题,然后再进一步的阅读中筛选出自己着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后,还要让学生将不懂的内容写在笔记本上,并且在文章的相应内容处打上问号,然后教师再在课堂上对问题加以评析,同时也是对预习内容进行检查。预习检查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和对知识的再梳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不明白的内容之所在。课堂伊始,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赶海》的时候,我为学生播放配乐《大海,我故乡》,让学生通过优美的乐曲直接感受,作者对于海的深情。之后,教师要及时地进行引问,教师引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发问,教师首先要找到设问的关键点和要害处:重点、难点、易混点、关键点、有趣点、分歧点,在关键处、重点处、矛盾处、联系处、难点处、过渡处、转折处、规律处、糊涂处、忽略处、似懂非懂处等亟待解决的地方选准切入点。教师的问应该是旁敲侧击的,是绕道迂回的,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这样才能给学生留足展开思维的空间,调动学生的提问质疑的积极性。教师的问是促进学生的问,而学生的问则是历经思考的结果。教师还应该以一种欣赏的姿态、评论的姿态,来反观学生的问。对学生问题的评价与赞扬应明确目的,故留疑点巧问,借助矛盾布疑,移情换境设问等方法是我常用的几种引问方式,问而留疑,问而引疑。小学语文课文通常是按照事件的发生、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质疑的教学时,主要让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质疑:首先是文章的结构,其次是文章内容,再次是文章的语言、最后是文章的思想感情。对于文章结构的质疑,一般可以通过文章的标题和段落主题概况两个方面来把握。因为,文章的题目更为直观,所以,首先来谈,文章的题目处质疑。题目,题目,顾名思义,一篇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题目处出发,无疑能够直捣文章的中心。经常推敲课题,有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所以,拿到文章的第一步,就是从题目入手质疑。还以《赶海》教学为例,我在教学赶海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说说,如果给个题目让你写赶海,你会写些什么东西。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学生们给出的答案是:赶海的时间,赶海做的事情,赶海时我的心情,由赶海我想到的。这么一猜测,文章的结构,我们大体明晰了。段落上来看,文章的结构,因着学生们的平时的积淀,对几种常见结构的把握,学生很快发现了首尾呼应的两段歌词的意义。接下来是对文章内容的质疑,常用的几种方式有:联系生活情境,进行对比,于反常矛盾处质疑。《赶海》中有这样一处矛盾场景,与我们的生活经验不太相符的,学生们在我的指引下,很快地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写退潮时的海水
本文标题:我的语文阅读实验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124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