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前儿童的记忆目录一、认识记忆:1、记忆的概念•2、记忆的分类•3、保持与遗忘二、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1、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2、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1、记忆敏捷性的培养•2、记忆持久性的培养•3、记忆准确性的培养•4、记忆准备性的培养•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二、记忆的分类:•(一)根据记忆内容•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记忆内容的记忆。•2、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3、运动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4、逻辑记忆:以概念、公式和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四种不同类型的记忆是相互联系的。认识记忆(二)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1、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2、内隐记忆: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三)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分•1、陈述记忆:对有有关的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例:面试时自我介绍。•2、程序性记忆: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它被用于获得、保持和使用知觉的、认知的和运动的技能。例:骑自行车。•(四)根据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方式及信息存储的时间长短的不同分•1、感觉记忆(瞬间记忆、感觉登记):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2、短时记忆:(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例:记号码、做笔记时。•3、长时记忆:从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生的记忆。三、保持与遗忘•(一)保持•1、记忆保持量的变化•(1)艾宾浩斯保持曲线•(2)保持量的增加•记忆恢复现象最早是英国心理学家巴拉德在儿童身上发现的。•(3)测量保持量的方法•①回忆法:原来学习或识记过的材料不在眼前,让被试把它们默写出来或说出来。•保持量=(正确回忆的项目/原来识记的项目)×100%•②再认法:把识记过的材料和没识记过的材料混在一起,要求被试把识记过的材料和没识记过的材料区分开来。•保持量=[(认对数-认错数)/呈现材料的总数]×100%•③再学法:也叫重学节省法,就是要求被试者把原来学过的材料再学或再记,直到达到原来学会的标准。•保持量=[(初学的次数或时间-再学的次数或时间)/初学的次数或时间]×100%•④重构法:也叫重建法,就是要求被试者再现学习过的材料的次序。•2.记忆保持质的变化•(1)水平化:指人们在记忆中,往往趋向于减少知觉图形小的不规则部分,使其对称;或趋向于减少知觉图形的中的具体细节。•(2)尖锐化:尖锐化是在记忆中与水平化过程伴随而行的。•(3)常态化:常态化是指人们在记忆中,往往根据自己已有的记忆痕迹对知觉图形加以修改,即一般会趋向于按照自己认为它似乎应该是什么样子来加以修改的。•我们每个人总是以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来记忆材料的。例如:巴特利特实验。•(二)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1.遗忘的进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2.遗忘的原因:•(1)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2)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再现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恢复。•(3)提取失败理论认为,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4)压抑理论认为,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这种理论也叫动机性遗忘。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一、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一)学前儿童记忆研究的方法:•1、习惯法:随着刺激物出现频率的增加而对它的注意时间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的现象。•2、条件反射:出生后10天左右的新生儿对喂奶姿势的再认是第一个自然条件反射出现的标志。•3、再学法:当婴儿学习一种知识或技能后,经过一段时间后遗忘,重新学习这种知识和技能所需的时间或次数比第一次要少些。•4、延迟模仿法:延迟模仿是在延时一定时间后对先前观察学习的经验的模仿。•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客体永久性”法和范茨的偏好法等方法来研究学前儿童的记忆是否发生。•(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1.3岁前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记忆的三个环节分别是实际、保持和再现。保持再现识记•伯尔姆特尔把儿童记忆的发展描述为三个连续的阶段:••第一阶段,新颖刺激呈现出来。•第二阶段,大约三个月的时候。•第三阶段,大约八个月的时候。•2.3岁——6岁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其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识记方式、记忆内容和记忆策略等方面。•(1)记忆方式•①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②机械识记用的多,但意义识记效果好。•(2)记忆内容:根据记忆内容,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和逻辑记忆。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晚期才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3)记忆策略: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对于记忆的策略并不是有意使用的,而是基于无意识记。•另外3——6岁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还表现为:幼儿的大脑容易兴奋、仍不稳定,表现为容易识记、也容易遗忘;记忆的精确性和巩固性相对仍较差;自我控制力差,记忆活动容易受外界事物和情绪的干扰,缺乏稳定性。•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一)识记方式的发展:学前儿童无意识记的效果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有意识记逐渐发展;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作为识记的基本方法。•(二)记忆保持的不变•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2.记忆容量的增加•3记忆内容的变化•(三)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婴幼儿时期的记忆主要是再认形式,婴儿末期,会议形式开始萌芽。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一、记忆敏捷的培养•(一)要有锻炼学前儿童的记忆的意识•(二)要训练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学前儿童的无意注意已经相当发达,但学前儿童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尚处于初步形成时期,要到7岁左右才达到成熟水平。•(三)要引导学前儿童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二、记忆持久性的培养•(一)运用直观教具:针对学前儿童的记忆以形象记忆为主的特点,恰当的运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二)激发兴趣和积极情绪:学前儿童的记忆以无意识记忆为主,凡是直观、形象、有趣味、能激发学前儿童兴趣和强烈情绪、情感体验的事物,容易被学前儿童识记。•(三)明确识记目的•(四)组织有效的复习•三、记忆准确性的培养:•1.进行认真正确的识记,保证记忆的准确性。对于正确的识记事物,要通过及时有效的复习强化巩固。有模糊的的识记内容要及时纠正。•2.通过找不同训练法、找相同训练法、或者综合分类训练法等,认识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锻炼辨别能力,提高记忆的准确性。•四、记忆准备性的培养:•记忆的准备性是指从记忆中提取所需知识速度快慢方面的特征。取决于记忆内容的组织性、系统性和熟练化程度等因素。•可以通过顺序训练法、自由回忆训练法和广度训练法等方法锻炼学前儿童的再认或回忆技巧。•可以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得到锻炼和培养。
本文标题:学前儿童的记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127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