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09第十讲--19世纪后三十年的欧洲与世界
第十讲19世纪后三十年的欧洲与世界一、欧洲主要大国的扩张政策二、列强争夺亚洲的斗争三、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斗争一、欧洲主要大国的扩张政策(一)英国•1、殖民活动•英国是一个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到19世纪下半期,英国已经感到来自其他欧洲国家如法、德、俄甚至比利时的挑战了。•在这一时期,英国政府内设有殖民大臣,专管殖民地事务。英国首相本人也经常直接过问殖民地问题。狄斯累里甚至以做一个帝国主义分子为荣。•在英国殖民者中的一个代表人物是西塞尔·罗得斯。他曾声称:“为了使联合王国4000万居民避免残酷的内战,我们这些殖民主义政治家应当占领新的领土,来安置过剩的人口,来为商品找到新的销售地区。”他在1877年写道:“世界几乎已经被瓜分完毕,余下的部分正在被瓜分、征服和殖民化之中。可惜我们不能达到夜间在我们头顶上闪烁的星星那里。如果可能,我就要吞并那些星星。我经常想到这件事。我看到它们这样亮却又那样远,只觉得心中难受。”•罗得斯的主要殖民活动是在有丰富的金矿与钻石矿的南非,而且一度成为英国在南非的殖民地总理。他的名字甚至被用来命名国家为“罗得西亚”(现在的赞比亚和津巴布韦)。•2、英国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走上了结盟的道路。•近代以来,英国对欧洲大陆长期推行均势外交政策。从英国独处一隅的岛国和殖民大国的现实情况看,推行均势政策以维持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平衡、避免卷入列强间的冲突以保持行动自由、充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以扮演调停者的角色,是最有利于捍卫英帝国利益的,而且,英国的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实力也足以保卫英伦三岛本土的安全。在整个19世纪里,英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海上控制权,建立起了一个“日不落帝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是不需要结盟的,孤立被看作是力量和自信的象征。19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的均势外交政策典型地表现为“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光荣孤立”政策的含义,一般是指英国不在和平时期里同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其基本要旨是保持充分的行动自由,避免受事前盟约的束缚。这实际上充分体现了英国维持欧洲均势的需要,也是帕麦斯顿所谓“没有永久盟友和永久敌人,只有永久利益”这种公式的继续。•19-20世纪之交,在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大英帝国开始处于众矢之的的不利地位。英国的经济实力优势逐渐丧失,海上优势地位不断动摇,从而“光荣孤立”政策所赖以推行的基础遭到了严重的挑战。•比如,地中海的控制权被法俄舰队的联合力量所掌握;俄国势力在中亚的推进直接威胁到英属印度的安全;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动摇了英国在中国的利益;英国经常不得不面对法、俄、德欧洲大陆强国的联合。在此背景下,英国被迫修正其对外政策。•3、扩张政策•英国在亚非广大地区扩张的重点是阿富汗、伊朗、中国、缅甸、埃及和南非等地。•在非洲,英国企图实现所谓从开罗到开普敦的“两C计划”,控制自北到南的非洲大陆。•英国占领埃及。(二)法国•1、殖民活动•法国是除英国之外的又一个殖民大国。一个鼓吹殖民主义的法国经济学家曾于1874年为殖民主义著书立说。他认为“对法国来说,殖民主义是一个有关生死存亡的问题。法国要就成为一个主宰非洲的强国,要就在一二个世纪以后沦为欧洲的二三流国家,就像希腊和罗马一样。”•法国统治者在统治集团内部的代表人物是茹尔·费里。他可说是法国殖民帝国的奠基人。他认为殖民主义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眼前的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五十年一百年以后的问题,关系到子孙后代。一切难道还不清楚吗?现代欧洲强国,那些工业化已经奠定了的国家,都面临着一个困难的问题,那就是市场问题。这是工业生产的基础。欧洲大国一个接一个地开始推行殖民政策,这是市场的需要。”•2、扩张政策•法国扩张的重点也是在亚洲和非洲。它们主要是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越南和中国。•占领突尼斯•“V—S计划”(三)德国•1、殖民活动•德国是继英法之后的又一个欧洲殖民大国。19世纪后期,来自德国的汉堡、不来梅这些大工业中心的商人已经在非洲和太平洋沿岸出现。伴随他们的还有德国的传教士。到19世纪80年代,仅在非洲的西海岸就有十五家德国公司开设的六十个工厂,而传教士点则达数百个以上。与其同时,德国国内也出现了要求加强德国海上力量的呼声。一个德国亲王说,“对一个年轻的国家来说,没有扩张就没有前途,没有海外政策也就谈不上扩张,而没有海军就谈不到海外政策。”•德国在非洲强占了多哥、喀麦隆等地。德国在非洲占有的殖民地面积大于其本土五倍。它还企图把德属东非和西南非洲连成一片,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德属殖民帝国。•在亚洲,德国将中国视为扩张的主要目标,企图建立与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2、德国的扩张政策——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进入19世纪90年代中期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德意志帝国的对外政策也发生了重大转变,逐渐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威廉二世时期的“世界政策”主要有两大内容,即大力扩建海军和抢占海外殖民地。•德意志帝国议会于1898年通过了第一个扩建海军法案。根据该法案,德国将在1898年一1903年的6年中建造11艘舰队装甲舰、5艘装甲巡洋舰、17艘有装甲板的巡洋舰和63艘驱逐舰。到1908年,德国一跃成为几乎可以向英国的海上霸权挑战的世界第二大舰队。•德国世界政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获取“阳光下的地盘”即争夺殖民地,其触角伸至远东、南太平洋、中近东和非洲。•在非洲,德国企图沿赤道两旁进行扩张,建立一个西起西南非和西非,东至坦噶尼喀的斜断非洲大陆的“赤道非洲帝国”。•在中近东,德国重修巴格达铁路的计划,直接触动了英国在中东的利益,并威胁着英属印度。•在远东,1897年,德国强租中国胶州湾,企图在远东立住脚,建立海军基地。(四)比利时1、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II(1835年4月9日-1909年12月17日)1865年继承父亲利奥波德一世成为比利时国王(1865—1909年在位)。利奥波德二世时期的比利时政府多次参与侵略中国。2、殖民活动-----占领刚果河流域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他的思想和言行在当时欧洲帝国主义的殖民活动中很有代表性。他有“殖民主义之王”之称。他的名字同帝国主义对非洲刚果河地区的侵略与掠夺的黑暗历史连在一起。•利奥波德二世曾多次拟定殖民扩张计划。他曾经想征服中国或远东的某一地区,但是他后来看到在“亚洲已无插足之地”,便将目光转到非洲中部还未被侵占的地区。•1876年组织国际非洲协会,以考察和开发非洲为名,将侵略矛头指向非洲腹地,以个人名义霸占刚果大片土地,称之为刚果自由邦,刚果河流域后来一度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的场所,就与利奥波德的活动有关。•3、柏林会议(1884-1885)•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俾斯麦在法国的支持下在柏林召开国际会议,调解列强在刚果盆地的矛盾。•总议定书:规定“刚果自由邦”(今扎伊尔)归利奥波德二世个人所有,刚果河出海口也归比利时;列强则取得在刚果河地区自由贸易和通航的权利;“有效占领”原则。•这样,比比利时领土大70倍的刚果就成了比利时国王的私人财产。它的首都利奥波德维尔亦以国王名字命名。•总之,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进入垄断阶段以后,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瓜分殖民地、建立殖民体系的肮脏交易。由于落后的殖民地可以作为垄断资本的廉价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并为过剩资本提供有利的投资场所,随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卷入了争夺殖民地、掠夺殖民地的狂潮。•从1876年到1914年,列强共掠夺了近2500万平方公里领土,使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2/3沦为殖民地,占世界总人口56%的人群被迫接受殖民统治。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列强之间进行激烈斗争,并最终酿成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二、列强在亚洲的争夺1、巴格达铁路问题1878年柏林会议后,德国势力渗透到土耳其。1888年,柏林-君士坦丁堡铁路完工后,德提出巴格达铁路问题。即在土耳其境内修建一条到达波斯湾铁路,柏林、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连接起来,称“三B铁路”。该计划遭到英、俄反对。英国担心德国此举会影响它在波斯及印度的利益。俄国担心巴格达铁路的建成会切断黑海出海口的危险。1913年,德国向英国让步,同意不把铁路修到巴格达。德国的战略意图加剧了英德矛盾,推动英国向俄法靠拢。2、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化1526年,阿富汗的莫卧儿帝国在印度建立了政权。1510年,葡萄牙在印度建立了商业据点;1602年,荷兰在印度取代葡萄牙人。18世纪,英、法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主要竞争对手;1763年英法巴黎条约,英国取得全面胜利。1767年后,英东印度公司成为一个殖民统治机构。其董事会任命的总督主持印度事务;北美独立后,英议会加强了对东印度公司的监管。19世纪初,通过殖民战争、与印度王公签订资助条约,英控制了除印度西北部以外的整个印度。19世纪中期,英国进一步用武力兼并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和旁遮普省,终于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印度民族大起义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英工业品冲击印度手工业;1833年,殖民当局推行地税改革,过重的税负加重了农民的贫困,发生7次大饥荒,造成150万人死亡;殖民当局兼并印度土邦,引起印度王公阶层的不满。1857年5月,德里附近军营中的印度士兵起义,拥立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为帝。各地相继暴动,掀起印度民族大起义。1859年起义被镇压,莫卧儿帝国灭亡。1858年8月,英议会撤销了东印度公司。印度总督代表女王管理印度。1876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被加冕为印度女皇。英属印度保留了560多个土邦飞地。3、英国占领缅甸1824年,英国第一次侵缅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1852年,第二次侵缅战争,占领了缅甸南部;1885年,第三次侵缅战争,占领缅甸北部;1886年,英国宣布上缅甸并入帝国,缅甸完全沦为英殖民地。英采用以印治缅手法,把缅甸变成印度的一个省,用印度士兵统治缅甸。4、荷兰在印度尼西亚的殖民1511年,葡萄牙在印尼建立商站。1623年,荷兰人打败了英国、葡萄牙人主宰了东南亚与欧洲间的香料贸易。拿破仑战争时期,荷兰为法国所占领。英国趁机占领了荷兰在东南亚的大部分殖民地。1814年,荷兰恢复独立,英荷签订《伦敦条约》,英国归还所占的部分荷兰殖民地。1816年,荷兰人重返爪哇。1824年,英国与荷兰签订新《伦敦条约》。据此,英国将苏门答腊的殖民地还给荷兰,荷兰将其在印度的商馆和马六甲让给英国。荷兰恢复了对印尼的殖民统治,英国则进一步控制了印度洋。5、法国入侵越南1862年,法越第一次西贡条约,法占领越南南部三省;1867年,法占领整个南圻。1874年,法越第二次西贡条约,承认法国占有南圻。1883年8月,法越《顺化条约》,越南接受法国保护;北圻由法国总督管辖。法国占领整个印度支那1884年12月,法向越北中国军队发动进攻。1885年6月,中法在天津签订《越南条款》,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保护权。越南完全沦为法国殖民地;此后,越南成为法国侵略中国的基地。19世纪末,整个印度支那被法国占领。6、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俄国利用清廷的内外交困,迫使清廷签订《瑷珲条约》、《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侵占了大片的中国领土。三、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斗争1、“法绍达危机”是指1898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非洲殖民地在苏丹发生的一场战争危机。1896年,英国为实现从开罗到开普敦的“两C计划”,出兵入侵苏丹。法国为实现从佛得角到索马里的“V-S计划”,法国马尔尚上尉率100多人远征军从非洲西部向尼罗河上游进军,1898年占领了尼罗河上游的法绍达村(苏丹境内)。随后,英国舰队到达法绍达地区,要求法军退出。英法两军出现了相互对峙的局面,引发了“法绍达危机”。英法中非协定由于法国的军力远逊于英国,1898年,法下令法军撤出。1899年3月,英法签订瓜分中非协定。法国承认英国的势力范围包括苏丹和北尼罗河流域;英国承认法国占有苏丹以西的赤道非洲。法国势力被彻底排除在尼罗河流域之外;英国完全占有了整个尼罗河流域。
本文标题:09第十讲--19世纪后三十年的欧洲与世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139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