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重点及填空
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体统的转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生物膜性质:流动性,不对称性,半透性。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细胞旁路通道转运药物转运的机制?①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膜动转运(胞饮、吞噬)被动转运的特点:1药物从高浓度侧到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②主动转运的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2需要载体不需消耗能量3膜对药物有特殊选择性和饱4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5受代谢酶抑制剂影响③膜动转运的特点:摄取药物为溶解物或液体大分子的为胞饮,固体颗粒大分子的为吞噬。比较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异同点1相同点:都是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2不同点a被动扩散顺浓度梯度进行,转运速率正比于浓度梯度;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速率服从米氏方程b被动扩散不需载体,自发进行;主动转运需借助载体进行c被动扩散不消耗能量;主动转运需消耗能量d被动扩散无竞争性抑制现象;主动转运有e被动扩散无转运饱和现象;主动转运有f被动扩散不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主动转运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g被动扩散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主动转运有。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胃空速率,胃排空速率的快慢★首过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肝首过效应越大,药物被代谢越多,其血药浓度也越小,药效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肠肝循环,经胆汁或部分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被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肠肝循环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贮留时间长,生物利用度提高,某些药物血药浓度形成双吸收峰。有些药物的二相代谢产物经胆汁排入肠后,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脂溶性较强的原形药物,会再次吸收形成肝肠循环,如氯霉素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入胆汁排入肠道,水解释放出原形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肠肝循环现象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上出现双峰现象,而在药效学上表现为药物的作用明显延长,延长时间与肠肝循环的量和给药剂量的比例值相关。★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①生理因素②药物因素③药物剂型与制剂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①消化系统因素:酸性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胃肠液成分的影响、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②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效应、淋巴循环③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胃切除④药物转运糖蛋白物理化学因素对药物吸收的①解离度和脂溶性②溶出速度:溶解度、粒子大小、多晶型、溶剂化物③药物在胃肠道防止药物在胃肠道不稳定的方法①制成药物的衍生物或前体药物②利用制剂包衣技术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Handerson-Hasselbach方程弱酸性药物PKa-PH=lg(Cu/Ci)弱碱性药物PKa-PH=lg(Ci/Cu)★剂型因素对ADME的影响,药物的剂型对药物的吸收及生物利用度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不同药物的剂型,给药部位及吸收途径各异,药物被吸收的速度与量亦可能不同。口服制剂给药后,吸收需经肝脏,其中一部分药物受到肝中药酶的代谢,在进入体循环系统。口服剂型生物利用度高低,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注射剂药物释放速率水溶液〉水混溶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溶液。剂型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如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和剂型、药物的光学异构特性药物的相互作用等。不同制剂和给药途径对药物排泄也有重要影响。★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1)制成盐类,弱酸性药物制成碱金属盐;弱碱性药物制成强酸盐2)制成无定型药物3)加入表面活性剂OCDDS的主要类型:pH敏感型、时控型、酶解型、压力控制型2增加药物的表面积(研磨,机械粉碎,毛流粉碎和制成固体分散体等)药物鼻粘膜吸收途径①经细胞的脂质通道主要②细胞间的水性通道药物经眼吸收的途径,经角膜渗透、经结膜吸收。分布: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体液和细胞的转运过程。蓄积: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的现象,原因是药物对该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蓄积系数又叫积累系数或蓄积因子,是指坪浓度与第一次给药后的浓度的比值。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主要和药物的结构、解离度、脂溶性以及蛋白质结合率有关。通常血流丰富的组织蛇舞药物的速度快。影响分布的因素①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的影响②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③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④药物与组织亲和力⑤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药物代谢: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上的转变。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⑤生理因素如种属、个体和种族差异、年龄性别疾病等。⑥其他食物和环境①剂型因素如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和剂型、药物的光学异构特性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性别差异;种族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肝提取率:在肝细胞中,药物与蛋白结合,随胆汁排出即由药物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药物的比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反应可分为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Ⅰ相包括氧化水解还原反应,代谢酶分别为氧化酶水解酶还原酶,通常是脂溶性较强的药物通过Ⅰ相反应生成极性基团。Ⅱ相反应即结合反应,代谢酶为不同类型的转移酶,通常是药物或Ⅰ相反应生成的代谢产物结构中的极性基团与机体内源性物质反应生成结合物。★药物代谢酶系主要有哪些?作用?代谢酶常分为微粒体系酶和非微粒体系酶二大类1)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或其他细胞(如小肠粘膜、肾等)的内质网的亲脂性膜上。其中最重要的一族氧化酶,被称为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或称为单加氧酶。该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类型极为广泛,是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2)非微粒体酶系:在肝内和血浆、胎盘、肾、肠粘膜及其他组织中均有存在,在体内除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外的其他缩合,以及某些氧化、还原及水解(除酰胺键外)反应均为该酶系所催化。通常凡是结构类似于体内正常物质、脂溶性较小、水溶性较大的药物都有这组酶系代谢。★药物肾排泄的三种机制: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肾排泄的影响因素:1药物的脂溶性2尿ph值和药物的PKa3尿量肾小管主动分泌的特征,需载体参与需要能量﹔可受ATP酶抑制剂二硝基酚抑制﹔由低浓度向高浓度逆浓度梯度转运﹔存在竞争抑制作用﹔有饱和现象﹔血浆蛋白结合率一般不影响肾小管分泌速度肾小球滤过率GFR受肾血流量、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和通透性。肾小球重新收方式,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新收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①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大的非解离型药物重吸收程度大,自尿中排泄量小②尿pH值和药物的pKa:对于弱酸来说,pH升高将增加解离程度,重吸收减少,肾清除率增加。对于强碱性药物,在任何尿pH范围内均呈解离状态,几乎不被重吸收,其肾清除率也不受尿pH值得影响且常较高。③尿量:当尿量增加时,药物在尿液中的浓度下降,重吸收减少;尿量减少时,药物浓度增大,重吸收量也增多。避免肝首过效应?说明原理。可通过改变给药途径尽量避免首过效应1静脉、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肌肉注射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门肝静脉,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2口腔黏膜吸收:口腔黏膜下有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绕过肝首过效应。3经皮吸收: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首先释放到皮肤表面续扩散到真皮,被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可避开门肝系统。4经鼻给药:鼻粘膜内血管丰富,渗透性高。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5经肺吸收:肺泡表面积大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肺部给药吸收迅速,吸收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影响。6直肠给药: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效应。淋巴循环也有助于药物吸收,经淋巴吸收的药物可避开肝代谢作用。药物动力学研究内容?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通过各种途径给药后在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otabolism排泄Excretion过程的量变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1创建理论模型,提出各种有合理依据的模型并求出模型的特解与通解2模型的试验验证与参数求算,对未知药物或新制剂,,根据给药后药物浓度或药效经时数据,选择合适的模型和方法求算有关参数3指导新药筛选,研究候选药物的动力学特征,可用于指导新药定向筛选或在原有药物结构基础上,通过结构改造寻找新药4指导制剂研究与质量评价5指导临床用药,根据药物药动学参数,应用各种有关计算公式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滞后时间lagtime从给药开始到血液中出现药物所需时间。★负荷剂量loaddose亦称首剂量,使血药浓度迅速到达或接近稳态血药浓度,继之以静脉滴注来维持该浓度★稳态血药浓度或坪浓度Css36.当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等于从体内消除的速率,血药浓度趋于一个恒定浓度,此时的...Ka:吸收速率常数K:总消除速率常数Ke:尿药排泄速率常数Kb:生物转化速率常数。描述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参数。波动百分数(FI);波动度(DF);血药浓度变化率★米氏常数,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为Vm的一半时的血药浓度。★表观分布容积①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程度,表示全血或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的比例关系②利用此公式,若测得血药浓度乘以其表观分布容积,即可求得药物在体内的总量。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清除率:机体或机体内上述部位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流经血液中的药物。★单室模型:药物进入体内迅速达到动态平衡,即药物在全身各组织部位的转运速率相同或相似。二室模型:按速度论的观点将机体划分为药物分布均匀程度不同的两个独立隔室,即中央室和外周室,且药物只从中央室消除。多室模型:若在上述二室模型的外室中又出现又有一部分组织,器官或细胞内药物的分布更慢,则可从外室中划分出第三隔室零级速度过程指该药物的转运速率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与药物量或浓度无关。其t1/2随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延长,药物从体内消除的时间取决于剂量的大小。一级速度过程指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部位的药量或血药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的速率过程。特点:1半衰期与计量无关2一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计量成正比,3一次给药情况下,尿排泄量与计量成正比。药物在体内哪些过程易出现非线性药物动力学1)与药物代谢有关的可饱和的酶代谢过程;2)与药物吸收、排泄有关的可饱和的载体转运过程;3)与药物分布有关的可饱和的血浆/组织蛋白结合过程;4)酶诱导及代谢产物抑制等其他特殊过程。非线性动力学的特点1.药物的消除不遵循一级动力学,而遵循Michaelis-Menten方程,消除动力学是非线性的2血药浓度与AUC和剂量不成正比,药物消除半衰期随剂量增加而延长3其他药物可能竞争酶或载体系统,其动力学过程可能受合并用药的影响;4药物代谢物的组成和比例可能由于剂量的变化而变化。线性动力学特点: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剂量无关;一次给药情况下,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正比关系;一次给药情况下,鸟排泄量与剂量成正比关系。非线性动力学特点:血药浓度与剂量不成正比;药物的消除不呈现一级动力学特征;当即量增加时,消除半衰期延长;其他药物可能竞争酶或载体系统,影响其动力
本文标题:(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重点及填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142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