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本节重点教育的概念及构成要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构成。教育学的发展苏格拉底——“产婆术”亚里士多德——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昆体良——着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雄辩术原理》夸美纽斯——裴斯泰洛奇——第一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荀子——性恶论代表,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力量加以调教孟子、格赛尔、威尔逊——内发论代表,认为人的发展需要靠人的本性和内在力量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形成与发展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2.卡洛夫——《教育学》,世界公认第一步马克思主义教学着作;3.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功在流浪儿与违法者改造,核心集体主义教育4.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步马克思主义教学着作;5.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的五条教学原则;6.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倡导发现教学法;错题教育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重点: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Ⅰ.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确定;2.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二、教育对生产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经济功能);2.再生产科学知识Ⅱ.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性质)1.决定教育目的;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教育的权力;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可以对教育者进行选拔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非识记)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相互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确立;2.影响教育内容选择;3.影响教育方法使用教育对文化的促进: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2.传播和交流文化;3.选择和提升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重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启示——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不能揠苗助长阶段性:启示——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并注意各阶段的平衡和过度;不平衡性:启示——人有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在此时施加教育影响,则能事半功倍。互补性:启示——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自身优势,促进个性化发展个别差异性:启示——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重点: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第五节教育制度双轨制:代表为英国,两轨互不相通,分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子女两类;单轨制:美国,学制的进步,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分支制:苏联壬寅yin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kui卯mao学制——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子kui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重点:义务教育概念: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保证的国民教育。特点: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第六节教育目的重点:教育目的相关基础知识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核心要求,它规定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作用: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理论: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实际学要出发,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代表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个人本位论(培养自然人,卢梭、罗杰斯、匹斯泰洛奇)、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我国当前教育方针我国当前教育目的:1996.6,《--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西方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我国教育目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人的健全的个性。内涵:已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德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认为课程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重点:课程类型及特征1.(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2.(学生需要)必修课程、选修课程3.(课程开发、设计、主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4.(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重点:课程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出现最早、影响最广,要素主义和结构主义为其代表理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2.活动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特征主张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3.社会中心课程论4.学生、社会和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第二节课程组织重点:课程内容1.课程计划: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2.课程标准: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3.教材: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材编写采用螺旋式上升(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教科书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知识、方法和经验加深、拓广,逐级深化)和直线式(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编排)编写两种基本方式重点:课程评价1.目标评价模式:“当代课程评价之父”-泰勒提出;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主张,把评价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结果”上来。课程开发: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课程开发模式:目标模式,代表拉尔夫.泰勒,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过程模式,情景模式。第三节基础教育改革重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1.对课程类型的调整: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第三章中学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重点:教学内涵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重点:教学意义1.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2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的基本途径;3.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任务1.形势教育:强调发展学生智力而忽视知识传送,官能心理学为基础;2.实质教育:强调知识传送而忽视能力培养,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现阶段教学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的世界观;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第二节教学过程重点:教学过程的本质1.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重点: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双方互为基础)教学过程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教学过程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重点:五大基本环节1.备课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上好课的先决条件。须做好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2.上课中心环节吗,教师教和学生学直接体现,上好一节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3.课外作业布置与反馈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评价方法:观察法、测验法(测定考生最基本方法: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就一个测验的优劣势而言,效度比信度更重要)、调查法、自我评价法。第四节教学原则重点:八大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让学生直接感知对象,分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2.启发性原则:教师主动承认学生主体,调动其积极性;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8.量力性原则。第五节教学方法重点:常用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A.讲授法: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能短时间内系统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B.谈话法:向学生提问题,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C.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解决某个问题探讨、讨论;D.读数指导法:学生阅读参考书,培养自学能力。2.以直观感知为主:A.教师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B.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A.练习法B.实验法C.实习作业法D实践活动法4.以情感陶冶为主:A.欣赏教学法B.情景教学法5.以探究为主:发现法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重点: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在《大教学论》中论述,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其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特朗普制: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单选为主)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是认知的起点,正常心理活动必要的起点。特性: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感觉相互补偿、联觉(一种刺激不仅能引起一种感觉,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2.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在感觉基础上产生,同一物体感觉相同但知觉会有差别,人脑对感觉的加工,分时间、空间、运动知觉。特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3.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活动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稳定性: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相反:注意的分散(心),指注意离开了活动所制定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注意转移: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转移和分散的区别)。注意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
本文标题: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归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144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