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猜一猜下面的对联写的是谁?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chuāngyí),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千古诗圣——杜甫杜甫名句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2.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其六)》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4.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徒步归行》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7.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三韵三篇》8.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柏学士茅屋》9.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其人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读书游历时期(731-745)•——创作的准备时期•——创作的定位时期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创作的最高时期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创作的旺盛时期漂泊西南时期(760—770)人生四个时期•——心有灵犀读书游历时期(731-745)•——创作的准备时期【经历】杜甫出生在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他七岁就开始学诗,十五岁时就成为了东都洛阳的少年才俊。20岁时杜甫离家,游吴越登泰山访燕赵,增长了很多见识。33岁这一年,他在洛阳与另一位诗歌巨子——李白一见如故,结下深厚友谊。【社会状况】开元盛世,社会稳定。在这长期的游历中,诗人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所以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表达雄心壮志的诗篇,诗风浪漫豪放,表达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代表作:《望岳》《壮游》《房兵曹胡马》等。【诗歌风格】【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杜甫与李白的友谊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那年三月,李白离开朝廷,四月途经洛阳,两人相遇,一见如故,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赋诗作歌、亲同手足。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杜甫写过许多关于他们友谊的诗歌。其中有《赠李白》《冬日怀李白》《春日忆李白》等名篇佳作。在杜甫的一生中,李白是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朋友。李白、杜甫出游图读书游历时期(731-745)中国过去培养人才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光靠书本的知识还不够,还要有人事的经历。司马迁写《史记》之前曾经周览天下名山大川;李白在没有到长安之前,也曾到各地周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游历时期(731-74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注释]①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在山东泰安,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②齐鲁:古代两个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③造化:指天地,大自然。④钟:聚集。⑤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⑥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决裂开了。眦(zì):眼眶。⑦会当:一定要。根据史料记载,诗人当时并没有登上泰山,这些表达的是他要登上泰山的愿望。⑧凌:跃上。读书游历时期(731-745)知识补充:五岳•东岳泰山(1532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读书游历时期(731-745)•——创作的定位时期困守长安时期(746—755)【经历】【社会状况】朝廷腐朽,民生疾苦。【诗歌风格】杜甫也向往当官,第一次到洛阳应试(735年),未中。公元747年,唐玄宗昭令天下读书人可到京城应试,杜甫再次应试,又遇上李林甫对所有应试者一个不取。杜甫大失所望,从此在长安一住10年,生活困窘。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从此杜甫走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道路和充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这时期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约一百余首,其中优秀的诗篇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代表作:《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创作的最高时期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经历】【社会状况】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兵荒马乱,人民颠沛流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诗歌风格】这段时期是杜甫创作成就最高时期,写下了“三吏”“三别”等干古名篇。“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和悲惨遭遇,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带着妻儿逃离,后被叛军捉回。757年,杜甫冒死逃脱拜见唐肃宗,被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政治理想彻底破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知识补充:安史之乱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两个月,有三代皇帝平定,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使得唐朝从此不再昌盛,走向平庸。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各地民不聊生。杜甫在长安也呆不下去了,混杂在人群之中逃离了长安,去投奔唐肃宗,途中,被安禄山的人抓了起来,把他又送回了长安,杜甫一看到长安那种河山破碎的悲惨景象,伤心欲绝,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春望》,反映了他当时的忧愤的心情。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想方设法地逃跑,终于,在公元757年夏天,逃出了长安,拜见唐肃宗,唐肃宗任命他作左拾遗(类似现在的监察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可这个皇帝却不喜欢听取劝谏,反把杜甫打发到华州去做管理祭祀、礼乐、学校等的小芝麻官,这下,在杜甫的眼皮底下又出现了各种民间的痛苦,唤起了他深切的同情,杜甫越看越对当时的社会失望,他毅然抛弃了官职,去成都建起一座草堂,去过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了。知识补充: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投:投宿吏:小官,这里指差役。注释翻译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逾:越过走:逃跑。(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壮丁。老人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查看情况。老头(听到声音)便越墙逃跑了,老妇走出屋去应门。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一何:多么注释翻译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戍(shù):防守。前:上前。差役吼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可怜啊!(我)听到老妇走上前说:“我有三个儿子都去相州服役了。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书:信。新:最近。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存:活着,生存着。注释翻译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室中:家中。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未:还没有。完裙:完整的衣服。惟:只,仅。偷生:苟且活着。老妪(yù):老妇人。注释翻译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应:响应。犹得:还能够。得:能够。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请让我今晚跟你们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赶上)准备(明天)早晨做饭。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衰:弱。请:请求。从:跟从,跟随。夜久:夜深了。注释翻译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我)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绝:断绝,停止。如:好像。独:独自。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在文中找出语言根据来说明)思考讨论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深表同情,对统治者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为不满。诗人夜投石壕村,看到官吏捉人的故事。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赏析《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仅仅一百二十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议论的话,但却通过叙事抒了情,表达了心中义愤,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天明――告辞――结局:暮――投宿――开端:夜――住宿――发展:高潮:线索:诗人的行踪有吏夜捉人听妇前致辞请从吏夜归独与老翁别夜久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归纳小结【经历】【社会状况】“安史之乱”结束,但国内局面依旧混乱,西方的吐蕃又大举入侵,长安一度被攻陷。【诗歌风格】这期间,杜甫写诗一千余首。多是绝句和律诗,诗风更加苍老沉郁。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蜀相》《登高》《旅夜书怀》等。政治绝望,生计困难重重。760年春,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杜甫举家离开成都。他生活的最后两年,居无定所,四处漂泊,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创作的旺盛时期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漂泊西南时期(760-770)知识补充:杜甫草堂公元759年冬天,杜甫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辗转到了成都。760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杜甫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杜甫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春夜喜雨》等。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和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和诗人旧居为一体的博物馆。漂泊西南时期(760-770)漂泊西南时期(760-770)杜甫有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该诗问世以后趣事颇多。杜甫弃官后,穷居成都草堂。一日,几位不速之客到杜甫家以诗会友,杜甫实在拿不出好一点的饭菜来招待客人,
本文标题:(完整版)诗圣杜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153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