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面向新的世纪,文化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与融合、文明的碰撞与交辉。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新时期加强执政党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是关系到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重大问题。党中央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规划,这说明党中央对于文化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支撑,在新世纪,各个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文化实力的竞争。谁建设成了自己的核心文化谁就把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和制高点。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很早以前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注重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其包含的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战略部署,都为我们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我们也应当从我国博大精深的五千年历史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吸收其中蕴含的智慧,哲理。比如说“礼义廉耻、忠孝节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些思想在现代依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好好的挖掘、梳理,以丰富我们今天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如果说经济实力是硬实力,那么文化实力就是软实力,国家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要实现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时发展,实现用两条腿走路、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次,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再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凸显。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加强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紧迫要求。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文化生产、文化创新方面,西强我弱、西强东弱的总体局面尚未改变。美国以经济、科技发达雄霸世界,但其出口的第一产品、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不在科技、经济、军事,而是文化。有人提出,19世纪靠军事改变世界,20世纪靠经济改变世界,21世纪靠文化改变世界,值得我们深思。从国家安全来讲,经济是基础,国防是后盾,文化是命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落脚于文明形态和文化影响力。如果我们仅仅搞经济建设,不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就难以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和较量中占据主动,也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不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对我们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我们要长期执好政、掌好权,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提高自己的文化实力,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在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牢牢把握话语权,维护中华文化的特性和独立性,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今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不仅从战略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本文结合胡锦涛重要讲话精神,就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问题略作探讨。一、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众所周知,文化不仅是精神力量和智力财富,而且是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需求。我们知道,社会生活是丰富的,人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人是世界上唯一的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它有两种不能相互代替的基本生活,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能设想,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而没有精神生活,正如不能设想一个人只有精神生活而没有物质生活一样。人,既是物质人,更是精神人;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既是经济人,更是道德人。可以说,正是这一点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精神生活,对于多数社会成员来说,是对真、善、美的创造、追求和享受,没有文化生活的人,不是完整意义的人;而文化生活的需求是随着物质生活需求的增长而增长的:物质生活的范围扩大,文化生活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物质生活质量提高,文化生活的质量也随之提高。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由于整个国家GDP总量的增长,人均GDP也在不断增长,在1998年我们超越短缺之后,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2006年又突破了1600美元。这被普遍认为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超越了1000美元尤其是1500美元之后,广大人民群众总体的水平和消费的结构都会出现重大的变化。他们的新型文化消费观念逐渐兴起,国内文化消费需求空间巨大。今年6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初步测算结果就说明了这一点。据测算,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8%,农村为43%,人们的需求结构已经发生变化,特别是对精神文化有了更高的需求。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591.1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305.1元。与2005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加65元,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增加10元。据此估计,国内城乡居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量约为5700亿元,比上年增加800亿元,增长18%。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不相适应,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与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环境不相适应,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不相适应。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量存在3000亿元到4000亿元的结构性缺口。尤其是广大农村差距更大。不少农村文化的供给数量少,质量差,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健康文化缺位,如今在农村一些地方,赌博盛行、迷信成风、低俗色情表演不断,破坏了淳朴的乡风,也造成了许多让人头痛的社会问题。这些情况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极其繁重艰巨。因此,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显得极为迫切。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应。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国家的根、民族的魂。正是由于文化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必须加强文化建设。首先,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出了重要要求。从胡锦涛的重要讲话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四个方面的建设都是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织部分,它们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有机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正如人们所说的,物质贫乏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精神空虚、文化贫乏也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工程。其次,文化建设能为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提供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主要体现在能提供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与铸造共同的理想和民族精神支柱两个方面。就精神凝聚力而言,全面实施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但仅有物质基础是远远不够的。人心涣散,精神颓废,不但不能实现真正的物质丰裕,而且,即便有了暂时的物质丰裕,也不会长久保持下去。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自豪感,提高全民族的民族振兴责任感,把亿万中国人民凝聚起来,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全面展开并最终实现。就共同理想与民族精神而言,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全民族树立起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才能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我们党的历史也证明,如果没有革命的理想和信念,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柱作支撑,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就不会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建设也不会取得胜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也不会开辟出来。再次,文化建设能为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这种智力支持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建设可以提供雄厚的科学支撑。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的火车头,成为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没有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文化氛围,没有以较高科学文化素质为标志的国民群体,没有以较高文化科技含量为基础的商品构成,经济的普遍繁荣和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文化建设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科学和文化素质,提高主体的能力和水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塑造人的工程。在当代,一个国家从不发达状态到发达状态最重要的条件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有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我们才能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方面人才,为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此外,文化不仅直接为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而且它具有极强渗透性的特性,更强化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态势,从而深刻影响着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走向与进程。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现实需要。文化安全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民族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国家文化主权领域免受外来文化威胁和危害的状态。它是一种深层次的国家安全。是民族得以传承、国家得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是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得以建立和维护的重要基础。一个民族如果失去文化主导力,就等于失去灵魂,失去赖以凝聚的精神力量。一个国家如果精神支柱锈蚀坍塌、文化阵地弃失,文化安全的警觉低,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就弱,必然导致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规范的混乱,从而引发和加剧社会风险,从根本上损害国家安全。当前我国面临的文化安全形势十分
本文标题: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162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