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进展及意义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进展及其意义近年来,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飞速的进展。所谓基因组研究是指对微生物的全基因进行核苷酸测序,在了解全基因的结构基础上,研究各个基因单独或数个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功能。由于过去人们大多从表型分析入手,寻找已知功能的编码基因,实际只了解微生物中极少数的基因,如链球菌的链激酶基因、结核杆菌编码的热休克蛋白基因等。还有大量未知基因未被发现。通过基因组研究,则从根本上揭示了微生物的全部基因,不仅可发现新的基因,还可发现新的基因间相互作用、新的调控因子等。这一研究将使人类从更高层次上掌握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及其规律,从而得以发展新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制剂、疫苗及药品。此外,新发现的微生物酶及蛋白还可能有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价值。因此,全球除已完成了70余株覆盖重要病毒科的病毒代表株全基因组研究外,据美国基因组研究所(TheInstituteforGenomicResearch,TIGR)报道,目前已完成了19种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其中11种与人类及疾病相关(嗜血流感杆菌,生殖道支原体,肺炎支原体,幽门螺杆菌,枯草杆菌,伯氏疏螺旋体,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沙眼衣原体,普氏立克次体)。另外,还有40余种微生物已被登记正在进行测序,预计在1999~2000年完成〔1〕。病毒基因组研究进展病毒因其基因组小,是进行基因组研究最早的生物体。早在1977年已完成了噬菌体DNA的全基因测序。存在于脊髓灰质炎疫苗中的SV40,是最早完成全基因测序的与疾病相关的病毒;此后,许多病毒均已完成了全基因测序,并根据序列的开放阅读框架(ORF)对编码蛋白进行了推导。已对相当一些病毒蛋白进行了重组表达,还对一些病毒基因编码的调控序列进行了研究。除一般大小的病毒已完成了基因组测序,对大基因组病毒,疱疹病毒科,如水痘病毒基因组为0.125Mb(Mega-basepair,兆碱基对)〔2〕。巨细胞病毒,基因组为0.229Mb〔3〕。我国已对痘苗病毒天坛株(约0.2Mb)进行了全基因测序,发现与国外的痘苗毒株序列有明显的差异〔4〕。我国还对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进行了国内毒株的全基因测序。近来还对国内2株发现的虫媒病毒毒株完成了全基因测序。我国从不同来源的标本中发现了不少乙肝病毒变异株,有的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5〕。对病毒基因中调控因子的分析,发现了与乙肝病毒增强子作用的新细胞核因子〔6〕。因此,目前对病毒的基因组研究已进入了后基因组阶段,即从全基因水平研究病毒的生物学功能,同时发现新的基因功能。对于医学病毒学当前主要方向是研究病毒基因组中与致病及诱生免疫应答相关的基因,从而揭示和解决迄今尚未解决的问题,以达到控制或消灭一些重要病毒感染的目的。建议目前可进行后基因组研究的领域为:1.病毒持续性感染:基因组中与持续性感染相关的基因,基因变异或调控因子研究。已报道的乙肝病毒的前核心基因出现终止密码突变,可逃逸机体对E抗原的免疫应答,有利于病毒持续感染〔7〕。2.病毒与肿瘤的关系:已知EB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乙肝病毒等均与肿瘤相关。对这些病毒的基因组或基因变异研究,有可能揭示部分致瘤的机理,如最近报道EB病毒LMP-1基因羧基端缺失30个碱基对,可能具有更高的致癌性〔8〕。3.病毒变异株或新出现毒株的致病性改变:如近来发现肺出血性汉坦病毒〔9〕,对人致病的H5禽流感病毒以及复制性特别强的乙肝毒株〔10〕等,对嗜性改变的巨细胞病毒〔11〕从基因水平进行了研究。4.病毒编码复制酶基因及其调控的研究:有些病毒具有独特的复制酶,如对人免疫缺陷病毒酶的研究导致开发出有效的抗病毒制剂。还有一些病毒(如丙型肝炎病毒)复制酶的编码基因虽已明确,但未能大量在体外表达,而且对这些酶在细胞内病毒复制中所起的作用也不清楚,延误了抗病毒制剂的开发,应抓紧进行研究。5.病毒受体的研究:已知病毒受体多数是复合型,近来发现人免疫缺陷型病毒的受体除CD4外还有副受体〔12〕。受体是病毒入侵细胞的第一关,通过全基因组研究将更有利于发现复合的病毒受体。综上所述,本世纪后期已从基因组水平研究病毒的功能〔13〕,因此,我们应注意将病毒基因的研究重点转移到研究病毒基因与细胞的相互作用中来,以开辟对病毒致病机理研究的广阔天地。细菌基因组研究进展广义的细菌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放线菌,因此细菌的基因组研究也包括这些微生物。除放线菌外,细菌基因组大小为1至数个Mb。目前正在研究测序的细菌已超过40余种。与致病相关的主要细菌、真菌及寄生虫,参见表1。表1正在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的主要细菌、真菌与寄生虫〔1,14〕细菌真菌寄生虫百日咳鲍氏杆菌变异链球菌白色念珠菌利什曼原虫空肠弯曲菌肺炎链球菌(2株)恶性疟原虫鼠伤寒沙门杆菌化脓链球菌酿酒酵母菌曼氏血吸虫结核分枝杆菌溶脲脲原体布氏及克氏锥虫肺炎衣原体霍乱弧菌卡氏肺孢子虫沙眼衣原体单细胞李氏菌马来布鲁丝虫艰难梭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土拉弗氏菌鸟分枝杆菌嗜酸乳杆菌淋病奈氏菌嗜肺军团菌脑膜炎奈氏菌伤寒沙门菌绿脓假单胞菌金黄葡萄球菌构巢曲菌1.细菌全基因组测序的基本方法由于细菌基因组一般在数百个kb至数个Mb,快速测序的策略用经典鸟枪法(shotgun)建立基因文库,然后随机克隆测序。第一个完成全基因测序的嗜血流感杆菌就是用此法完成的。鸟枪法的基本步骤为先将细菌的染色DNA机械地随机切割成一定相对分子质量范围的片段,分别构建大小两套文库。小片段(1~2kb)经末端修补处理后克隆入如pUC18质粒载体内;大片段(15~20kb)克隆入λ噬菌体载体中,然后进行大规模测序。以后则需进行序列的缺口填补。缺口填补是关键步骤,一般需用几种方法相互组合才能完成,花费的时间及精力很多。能否完成缺口填补有时会成为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关键。获得全基因组的资料后,还要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推测ORF是否为真实的蛋白编码序列,检查功能位点,分析共有序列或特征序列(启动子,信号肽,保守基序conservedmotifs)等。如不是私人公司支持的研究,全基因组的研究资料将在杂志或互联网络上发表,供科学界参考和使用〔15〕。2.细菌基因组研究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微生物界正面临在下一世纪中如何发展的严峻问题。在20世纪微生物学科为生命科学及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全世界唯一被消灭的天花,痘苗的发展及应用起了关键作用。由于微生物基因组较小,将会超过其它生物更快地完成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分析,获得的信息将会首先被应用于药物、疫苗产品的开发和疾病的防治。例如最近对2株不同的幽门螺杆菌基因组分析和对比,发现1994年自美国分离的菌株199与1987年自英国分离的菌株26695,仅有(6~7)%的基因结构差异。这些不同基因的半数集中在一个高变区中。曾有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可引起不同临床疾病但也可对人有利,其机理可能与菌的基因结构相关。目前的结果揭示应重点研究这些菌株特异区基因,同时应研究与定居基因表达相关的序列,此外还应考虑过去被忽视的机体因素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地位〔16〕。通过对比幽门螺杆菌和最近完成全基因测序的空肠弯曲菌,发现两种菌仅有17%不同的基因序列。其中,幽门螺杆菌有独特的基因使之能在胃酸存在的条件下生存并分解尿素。弯曲菌则比螺杆菌有2倍多的起调控作用的基因。这些基因可能使弯曲菌能适应多种环境,如人肠腔、鸟肠道、牛奶中。因弯曲菌能在外环境中生存,在美国去年引起的腹泻患者达30万人〔17〕。又如至今未能在体外培养的梅毒螺旋体基因组为1138006bp,其毒力因子由一个12个潜在的膜蛋白家族和数个可能的溶血素组成。对比梅毒与引起Lyme病的螺旋体基因组,也发现了致病性的诸多基因〔18〕。结核杆菌基因组的分析也已完成,含4411529bp,编码约4000个基因。发现该菌有大量基因是编码脂类合成与分解酶,发现2个富含甘氨酸的新家族,可能是引起该抗原变异的来源〔19〕。即使尚未完成全基因组分析,国外已对肺炎链球菌、肠球菌和乳球菌的关键基因序列进行了开发研究〔20〕。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这是个新领域,是可以进行创新研究的高起点。3.如何迎接挑战过去我国微生物界的老一代专家曾在学术上作出过卓越贡献。建国以来老中青学者们在反细菌战、发展疫苗、建立诊断试剂等方面,为控制传染性疾病获得了大量成果。因此开展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力。建议采取以下路线:(1)选择我国特有的或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大的微生物,进行基因组测序。由于我国经济实力有限,只宜选择少数微生物进行。尽量选择国外尚未进行过的微生物为对象。通过这项研究,可使我国微生物界有少数骨干掌握细菌基因组研究的策略和技术全过程,有利于今后基因组功能研究的开展。(2)对于已公布的基因组要及时掌握,根据我国的需要进行序列分析,选择好有限目标对几种细菌作基因功能研究。应注意在基因功能研究中,学习与借鉴病毒基因功能研究的已有经验。微生物学家不仅要将分子水平研究与细菌的生物学特性互相联系,还要联系临床及流行病学科、药物学科、生化学科和免疫学科。此外还需要建立适用的细胞及动物模型,以保证基因研究有后劲。(3)加强微生物界学者在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以及生物大分子学方面的知识更新,以适应微生物学科将面临的革命性变化。估计今后的微生物诊断、治疗和预防都会有所改变,及早作好准备方可立于不败之地。编者评述: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生命科学仍占主要地位。重点将是研究人类基因组,深入研究基因功能。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较之人类基因组研究要简单一些,但由于微生物种群繁多,搞清其基因组功能亦非易事。20世纪70年代国外已开展了这方面工作,这几年进展很快,在开展基因核苷酸序列研究中,我国也有不少结果在国际基因库登录。进一步将开展研究其功能。本文概括地介绍了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文章最后部分提出今后我国开展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路线的建议,指出研究不仅要与国际研究接轨,更重要的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所创新。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将面临革命化的变革,应及早有所认识。闻玉梅教授的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启示。
本文标题: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进展及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164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