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二〇一四年五月四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来源:历史反思和时代变动的深刻总结毛泽东曾经提出一个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他是这样回答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同样,我们也可以问一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价值观是从哪里来的?它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是当代中国历史性大反思和时代性大变动的深刻总结。国家层面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8个字的价值目标是怎么形成的?回想一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明白了。新中国成立时,我们就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出要“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根据党的八大提出的“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尽可能迅速地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任务和目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很朴素,甚至认为共产主义生活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后来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终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当代中国历史性大反思和时代性大变动的历史起点。在全面改革开始后,党的十三大把“富强”和“民主”“文明”一起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当时的提法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这样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势如破竹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越走越宽广。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发生了。随着政策的放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分层加剧,社会成员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突出了,社会矛盾增多了,群体性事件也接连不断地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并且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提了出来。十六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布局,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布局。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后,十七大把“和谐”这两个字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这样,我们的奋斗目标就由“富强、民主、文明”三个元素构成的现代化,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元素构成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自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是当代中国历史性大反思和时代性大变动的深刻总结。只要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走过的路,不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记住什么是我们要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我们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不能仅仅理解为这只是国家追求的目标,与我无关。事实上,国家的追求就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追求。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国”离不开“家”、“家”离不开“国”,国家好了,我们大家都会好。2.理解:新变化和新走向的深刻反映前面讲到“历史性大反思”,又讲到“时代性大变动”,“反思”是对历史的总结,“变动”是现实的变化。这种变动、变化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而且主流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给中国带来新变化和新走向的大变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就新在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这样的时代性大变动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走向。在社会层面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8个字的价值取向,就是反映中国社会新变化、新走向的新观念。在中国,夏商周是宗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敬鬼神而远之”,于是“仁者爱人”“有教无类”“民为邦本”“和为贵”的思想出现了。这意味着中国人开始从宗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走了出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观念也伴之而生。但是,那时思想最解放的人还没有从“君子”与“小人”的等级观念中解放出来,“自由”还不是被贬为“小人”的人民群众的权利。到后来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从宗教占统治地位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又被一整套巩固封建专制主义的“三纲五常”套住了。随着这个体系日臻完备,出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局面,这就导致“五四新文化运动”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吼声。这场浩浩荡荡的思想解放运动,尽管出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一切的片面性,但让中国人接受了“人权”“民主”“自由”“科学”等新观念,进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应时代进步潮流而生,并站在这个时代进步潮流的前锋,为中国的文明与前途奋斗着。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高高地举起了“民主”“自由”的大旗。当1949年毛泽东宣布“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的时候,中国人民不仅从统治中国几千年的“三纲五常”的纲常体系中解放出来,而且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统治中解放出来,开始享受到“民主”“自由”的喜悦。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发端于被称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思想大解放。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那么“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启动的就是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还在深入,它带给中国的是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历史大进步大发展。正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自由”“平等”等人类文明中的进步观念才在中国确立起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确立了自由观念,而且对平等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本来,马克思主义就认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场经济是在平等的商品交换中实现的,没有平等就没有市场经济。但是在中国,有的人把不是商品的权力同金钱的交换也混同于平等的商品交换。假市场经济之名大行腐败之道是市场经济不允许的,是不平等的特权的产物。所以,平等和自由一样,也是我们倡导的社会价值取向。当然,把平等看作是平均主义也不是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不是平均主义的分配。马克思说,如果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就想做到分配结果是平等的,那么权利就是不平等的。党中央明确指出,在今天的中国,追求的公平是权利、机会和规则公平,而不是平均主义的公平、结果公平。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倡导的价值观中,除了“自由”“平等”,还有“公正”“法治”。如果说前者是社会给每个人提供的发展条件,那么后者就是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要信守的原则和规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公正”“法治”是“自由”“平等”的保障。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问题呢?首先,这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要求。我们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和政府一点一点放权让利的过程中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但政府手中还有许多应该放掉而没有放掉的权利,经常强势干预市场,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和产能过剩。因此,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寻租”、腐败难以完全避免,不仅影响自由、平等,而且使政府缺乏公正和公信力,使法制成为一纸空文。这就需要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一门专门的课题来研究,让政府、市场以及社会能够各就各位。为此,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不仅要在全社会倡导自由、平等的价值取向,还要倡导能够维护自由、平等的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同时,这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前面我们说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集中体现在社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被激发出来,这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搞活了”。有活力总比死气沉沉要好,但在搞活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乱象,比如不讲诚信、假冒伪劣、卖淫嫖娼、吸毒贩毒、邪教作乱等等社会现象屡禁不止,党内也出现了贪图享受、求神拜佛、买官卖官、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治乱”的重任。我们要治乱,但又不能把社会治死,而要形成一个活而有序的社会。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走向的深刻反映。只要联系国家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需要死记硬背。3.要求:在当代继承和弘扬优良文化传统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能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这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古人常讲“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无信不立”“善人者,人亦善之”等,讲的都是怎么做人待人的问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这些好的思想文化传统在当代的表述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首先,这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就需要有先进的价值观念支撑。而要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只有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都形成与此相适应的价值观,才能获得成功。其次,这是现代化进程面临问题的要求。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多层次多层面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说过,这三个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再次,这是由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者的关系决定的。恩格斯说过,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自居于社会之上并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特殊力量,讲的就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国家的起源上讲,在社会中各种利益矛盾特别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社会中占优势的阶级就建立起国家这样的上层建筑;从国家的存在状态看,它居于社会之上统治和管理着社会;从国家面临的风险看,它极有可能被权力所异化,走向反面。至于在社会中,又有一个社会与公民个人的关系。社会是由公民个人组成的,可以说是公民个人的总和;但公民个人又有不同的利益要求,社会只能尊重公民个人而不能包办公民个人的利益。这就发生了社会与公民个人的复杂关系。所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考虑这三个层面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在一个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目标的国家里,在一个以自由、平等、正义、法治为价值取向的社会里,公民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公民呢?从公民自身来讲,要爱国、敬业;与此同时,还要解决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就需要倡导诚信、友善。简单地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讲的就是对自己要好,对别人也要好。这是每一个公民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奉行和坚守的最基本价值准则。4.行动:培育要和践行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
本文标题: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182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