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2奴隶制社会的城市建设公元前21世纪,中国社会步入奴隶制,经历了夏、商、周王朝,大约持续了一千七八百年,这段漫长的岁月是我国城市由产生走向发展的重要历程。一、夏商时期的城市建设国家的产生和阶级的分化,生产力水平提高,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以夏少康中兴为界,夏商时期的城市建设可分为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夏初到夏少康中兴–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建设的重点是以原始社会聚落的改造为主。–政治体制决定了三级城市体制:夏王都,诸侯都,臣僚的封地。–阶级分化决定了国野之分,“君子居国,小人狎于野”。第二阶段:夏少康中兴到商亡三级城市体制进一步明确,城市规模等级制度确定。政治中心地位得到加强,经济中心的作用得以显现。城市内部分区细化,一般有宫殿区、居住区、作坊区、仓廪区、陵墓区等。道路开始出现经纬制。二、周代的城市建设奴隶社会进入强盛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得到加强,崇尚礼制,使建城制度进一步完善。周代建国之初的宗族、诸侯分封,掀起了周代的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文王建丰京,武王建镐京,周公建洛邑,使国都的统治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三、周代的营国制度:周礼·考工记》中所述王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天子之城的规模是长宽各为九里的正方形大城,每边各开三座城门。城中有九条南北向和九条东西向的干道与城门相通,每条干道的宽度可以容纳九辆马车并排行使(轨宽八尺)。王宫在城的中央。宫的前面是朝,后面是市,左面是宗庙,右面是社稷,每个“朝”和每个“市”的大小约百步见方。“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降杀以二,礼也。”----《汉书》三级城邑,天子居天下之中,诸侯为地区中心,采邑为基层据点。四、对后世的影响城市形态:只要地形条件许可,我国城市大都力求方正,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路网结构:方格网式的道路结构是我国城市道路的主要结构形式。城市中心和中轴线:我国的城市大多以宫廷和官衙为中心,崇尚择中论,并以中心区的中轴线作为城市的主中轴线。城市分区:我国城市分区等级秩序分明,结构严谨。五、奴隶社会城市的基本特点:奴隶制社会城邑建设最基本的概念是“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君”是城之本位,城为君而筑,为君服务,因此城邑的性质是奴隶主的政治堡垒,城内的一切,都是为此目的服务的。城邑的规模,建设的制度,都要符合宗法血缘政治要求,表现出严密的等级秩序,这是城邑规模形式的决定因素。城邑具有经济职能,城市内工商集中。但城堡的性质妨碍了这一特性的发挥,而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相3应的经济制度来看,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尚处萌芽,不足够成影响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而且商品经济主要为奴隶主阶层服务,并非完全自由的商品经济,所以这时的城市不可能具有显著的经济职能。城市的规模与平面形式是奴隶社会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城市虽与农村关系密切,但城与野的关系尚不够明确。城市内部的分区也不够明确奴隶社会后期形成了完善的城市建设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从春秋战国开始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经过战国时期的战争和兼并,到秦汉帝国的诞生,为后来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历史时期中,随着社会的大变革,我国的城市建设活动和城市规划理论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1、社会发展概况一、政治概况周平王东迁洛邑,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乱”“变”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制度更迭,封建制国家随之诞生推行政治变法,表现在:政治秩序、政治体制、增强军力、户籍管理、礼制建设等几个方面二、经济概况农田私有、铁器使用、兴修水利和技术水平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社会需求使手工业和商业快速发展三、意识形态百家争鸣,不同的学术流派代表着不同的阶级观点,围绕着天人关系、名实关系、礼法之争等反映时代潮流的主题,开展讨论,其中以儒、墨、道三家最为著称2、周代的第二次城建高潮封建制的兴起,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以及富国强兵的要求和措施,促成了波澜壮阔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1.城市建设的“违制”现象表现形式:营建新城、扩大城邑规模、规划结构的调整、具体的营建制和措施双重意义:冲击旧制,建立新制2.经济因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分工,使城市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密切,区域经济成为促进城市之间协作和发展的纽带城市中的集中商业区和手工业作坊区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成为当时城市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主要动力春秋末战国初,封建制兴起,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相对于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主要的变革表现在:1.改革奴隶制的营国制度,建立新的封建的城建体制2.城市性质的变化,城市成为政治经济的中心3.城市规模冲破礼制秩序4.城市形制发生了变化5.城市功能分区出现了新的突破6.调整城市道路布局,改善城市交通,积极改进城防43、管仲的城市建设思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选址“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选址“因天材,就地利”“城廓不比中规矩,道路不比中准绳”---形制“大城不可以不完,廓周不可以外通,里城不可以横通”----形制“大城之地面,不可以平准”----形制“凡仕者近公,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布局“夫国大而田野浅狭者,其野不足以养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城”---规模“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规模4、城市建设的新概念1、新的城市概念从“筑城卫君”到“城以盛民”,城市从狭隘的政治防御,走向了经济上的积极进取。2、城市分级城市等级从礼制分级到以城市经济繁荣程度和人口规模为标准进行分级,体现“城以盛民”的新城市概念,之所谓“万室之国”“千室之都”3、新的城市类型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城市的性质,而且促使城市职能向综合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兼具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职能的综合城市、新型的以经济职能为主导的工商业城市、以军事职能为主的边塞城市等新的城市类型几座城市的共同特点:城市经济日趋繁荣,城市规模日益庞大,远远超过了诸侯城的规模。兼具政治经济双重职能,城、廓职能上出现了明确的分工。城市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城市的防御能力得到加强。城市形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不为旧的井田规划所约束。继承和发展了以宫为中心、突出中轴线、前朝后市和经纬涂道路等规划格局。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一、秦朝的城市建设1、社会背景商鞅变法,迁都咸阳,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BC221年,秦王赢政灭六国而平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为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采取了以下措施:1.大力推行统一工作,税同率,币同值,车同轨,书同文,度同长短,量同大小,衡同轻重,政令统一2.极力推行法家政策,强化君主专制3.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建制4.执行强干弱枝政策,加强中央集权5.修驰道,筑长城,加强对地方控制,积极发展经济6.打击百家,以吏为师,严格思想统治5★秦朝对封建社会的发展,对国家的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秦朝都城咸阳的城市建设、(一)、秦始皇为加强咸阳建设的措施:、1.徙天下富户十二万于咸阳,成为天下第一大都2.置京畿,筑驰道,强化咸阳的都城地位3.扩建咸阳,广修宫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4.运用天体观念改造咸阳(二)、秦咸阳的布局分析1.咸阳分为渭南和渭北两部分,渭北为城市主体,咸阳宫为全城重心,此宫的南北轴线为全城的中轴线2.渭南作为建设重点,有宫殿、诸庙、章台、上林苑,渭北以咸阳宫为主体,向东发展筑有六国宫殿3.充分利用地形,在规划结构上除以渭河为纽带联系南北两区外,更以高原地带作为宫廷区,较低地带设置市里及手工作坊区,主从分明4.打破建外廓的传统,以积极充实郊区县的办法,取代外廓功能,既提高了城市的防御能力,又可发展郊区经济5.咸阳又以广阔的京畿为背景,依靠道路作为联系手段,把散布在城市二百里内的二百多座宫观,环绕咸阳聚结而为一个有机整体秦朝都城咸阳的规划特点(三)、秦都咸阳的规划观点1.以城市本体为主,联系广大京畿为背景,扩大规划境界,体现帝都宏伟2.运用天体观念布署城市,从规划意识上表达帝都的尊严(四)、秦都咸阳的规划特点宏伟:一方面表现在城市本体横跨渭河,倚山带水的雄姿;另一方面表现在以城市本体为中心,结合畿内离宫别观,构成了一个庞大壮观的有机整体。新颖:是指以天象来布置城市,“以则紫宫象帝居,因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城市不求规整,法自天象,蔚为奇观。二、汉朝的城市建设1、社会概况★汉初社会首在安定,推行无为而治,致力生产,以苏民困★汉武帝独尊儒术,强化思想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太学,培养人才6★对外抗击匈奴,开通西域,经略南方2、汉代长安城的建设1.选址:地处关中平原中心,有秦之宫室可资利用2.形制:呈不规则状,“长安城址仿北斗星,称为斗城”3.规模:“城周为汉里六十五里,城市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占地共九百七十三顷”汉长安的城市布局☆以宫殿为主体,且多据城南高亢之地☆有城门十二,城内道路成网格状,道路与城门相接☆城东北部为手工作坊区和少量闾里☆在南北干道两侧设有九市,且多集中于城市的北部☆有宫城而无外廓,城郊建陵邑以承担外廓的功能☆城南直至曲江池和终南山为上林苑,为帝王园林,建有离宫3、东汉雒(洛)阳的城市建设简介1.基址:河山拱戴,形式甲于天下2.形状及规模:呈南北九里东西六里的长方形3.有宫城而无
本文标题: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22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