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可编辑范本第一章成本管理会计概述1.战略、战术与运营信息:战略信息是指企业高层管理者用来制定公司目标并评价这些目标是否已经达到的信息。典型的战略信息包括企业整体以及各部门获利能力的详细情况、未来的资金需求。战略信息的特征:1)可以通过外部或内部渠道获得2)对信息使用者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3)与进行长期决策相关4)所涉及的问题与企业整体相关5)通常基于特定情况6)既有定量信息,也有定性信息2.战术信息是指中层管理者做出可用资源应该如何进行分配,以及如何有效使用这些资源等决策相关的信息。典型的战术信息包括劳动力与设备生产率、预算控制、差异分析以及现金流预测等信息。战术信息的特征是:1)信息大多来源于企业内部2)对信息使用者的知识水平要求较低3)与中短期决策相关4)通常描述和分析个别部门或区域的活动5)通常基于常规情况6)只有定量信息3.运营信息是指基层管理者或监管人员完成其工作所必需的信息。典型的运行信息包括生产工人与设备的产量报告、每个工人的人工工时、每个工人完成任务所花费的时间等信息。运营信息的特征:1)信息完全来自于企业内部2)非常详细,通常是没有经过汇总加工的原始数据(对知识水平的要求低)3)与短期决策相关4)与具体任务相关5)应连续编制和提供(例行)6)本质上属于定量信息4.决策过程:决策过程可以描述为八个步骤:1)识别目的、目标或问题2)确定有助于实现目标或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计划1-4可编辑范本3)收集并分析与各备选方案相关的数据4)进行决策5)实施决策6)获得关于实际结果的数据7)将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对比,进行绩效评价8)必要时采取纠错行动,使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相一致计划可能由高层或中层管理人员实施,而控制职能则更可能由基层或监管人员完成。举例说明正确的决策过程如何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比如,控制成本,可以是控制人工成本、用料成本、其他间接费用等几种备选方案,接下来就收集各方案的备选方案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发现间接费用的控制空间非常大,于是就实施控制间接费用这一决策,最后发现实际成本急剧下降,成本控制效果明显,这一过程效率非常高。如果实际成本没有下降,那么就立即调整、纠错。5.财务会计与成本管理会计的概念及区别5.1成本会计是指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可以这样描述成本会计:1)收集组织内部关于成本活动的信息2)根据预算、产品成本等信息编制报表3)将相关成本归集到产品、服务中。5.2管理会计是利用各种财务数据为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的会计,使用者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制定计划、并控制企业的活动。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部分,成本会计的要素包括以下内容:1)生产、销售产品或服务的成本2)与某个特定部门或地区的活动有关的成本3)企业整体、某个部门或地区获得的收入4)企业整体、某个部门或地区获得的利润5)企业提供的每一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之间的关系6)企业在会计期末持有的存货的价值,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以及产成品等。7)对企业未来成本的预测8)实际生产成本与计划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5.3财务会计与成本管理会计的区别:1)财务会计提供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业绩及期末财务状况;成本管理会计是管理人员计划、控制企业活动,采取决策的工具。2)根据法律要求,法人组织必须提供财务会计信息;法律没有要求必须提供控制5-8可编辑范本成本管理会计信息。3)法律机构规定会计信息的格式,有助于企业间的比较;成本管理会计的信息格式由各企业自主决定。4)财务会计采取整体原则,将企业看做一个整体,其关注总体数量,如生产总成本。其最终结果体现为财务报表;成本管理会计关注企业特定领域或活动。5)大多数财务会计信息以货币表示的。成本管理会计通常包括非货币性信息。6)财务会计在事件发生包括历史数据,也包括涉及未来的预测数据,主要资料根据相关的历史数据进行计量;成本管理会计既涉及历史数据也包括未来数据,两种信息均用于计划和决策过程。第二章成本分类1.总成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其他费用。即总成本主要由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其他费用构成。2.成本分类:按照成本是否需要追溯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按照成本性态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半变动成本。3.直接成本是指能够采取追溯方式计入特定产品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直接费用。其中:直接材料成本是生产产品所耗用的全部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是为生产产品而必须支付给生产工人的全部工资。直接费用是指那些与生产产品有关,但不能直接计入直接材料或直接人工的费用,比如为完成特定任务所需设备的租赁费。4.间接成本是与生产过程相关,但不可能采取追溯方式计入特定产品的成本,包括间接材料、间接人工、间接费用等。间接费用包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研究费用、开发费用、配送费用等。其中:制造费用是指所有那些不能直接计入产品的费用,例如厂房租金,设备折旧费、厂房维修费,制造费用也被称为间接生产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管理活动所发生的所有间接材料成本、间接人工成本、及其他间接费用,如办公设备的折旧费、管理人员的工资、电话费、清洁费等。销售费用是指为销售产品而发生的所有间接费用,包括打印费、产品目录、报价单等办公费、支付给销售团队的工资和佣金、广告费、产品展览或销售处的租金等。财务费用是指确保企业有足够资金进行持续的生产而发生的所有间接费用,包括与财务相关活动的办公费,租金等。研究费用是指为巩固企业的市场份额而开发新产品而发生的所有间接费用,如研究人员的工资及与研究设施相关的租金等。可编辑范本开发费用是指为建立确保研制出的新产品可以有效投产并获利而发生的所有间接费用,如开发人员的工资及与开发设施相关的租金等。配送费用是指为确保将产品发出或送达到顾客而发生的所有间接材料成本、间接人工成本、及其他间接费用,如包装成本、仓储的租金、税金等。5.主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费用;完全生产成本=主要成本+制造费用;完全销售成本=完全生产成本+管理、销售、配送等费用+其他一般间接费用。6.固定成本是指一定期间内发生的、在一定相关范围之内不会受业务量高低影响的成本。如厂房的租金等。如购入机器设备,按照固定年限计的折旧成本。7.变动成本是随着业务量变化而变动的成本。如销售佣金等。如距离与汽车油耗成本。8.总成本/半变动成本是指既包含固定成本又包含变动成本的成本。如持有汽车的总成本,包括固定的保险费,变动的邮费等9.总成本=总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总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10.平均成本=总成本/总产量。11.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带来的总成本的增加额。如,企业生产40单位的产品,总成本为800元,若再增加一件产品的生产,总成本上升到825元。则平均成本=总成本/总产量=800/40=20;边际成本=825-800=25。12.成本中心是指能够归集企业成本的一个部分,可以是一个部门(生产部)、一个项目等。13.成本单位是将成本与每个产出单位联系起来,包括火车上的座椅、医院里的床位等。14.收入中心只对与产品销售相关的收入负责,如销售部。15.利润中心:它通常是由多个成本中心构成,但它不仅考虑成本还要考虑收入。16.投资中心,类似于利润中心,但是除了对利润负责之外,投资中心还要对产生利润所需的资本投入及融资渠道进行考虑。第三章成本形态1.成本性态:可以定义为:当业务量水平变化时成本变化的方式。业务量可以是:1)生产产品的数量;2)销售产品的数量3)订单的数量4)耗用原料的数量等。2.了解成本性态的重要性:1)它能够使重要的决策基于理性做出。2)能够进行有效的计划。3)拥有一项控制机制,保证效率。3.固定成本包括的内容:1)支付高管的工资2)为办公大楼支付的租金或税金3)机器设备的购置成本及可编辑范本折旧费。4.阶梯成本是看上去是固定成本,但受限于一定业务量水平的成本。包括:1)机器设备的购置成本及相关的折旧费。2)一定业务量下直接生产工人的基本工资是固定的,但是其会随业务量增加而增加。3)一定销售量下支付给销售人员的佣金是固定的,它会随业务量的增加而增加。5.半变动成本是包括:1)收取固定服务费的同时也按耗用的数量支付变动费用的物业费;2)包括公路税、保险费等固定费用,以及燃料、维修费及服务费等变动费用;6.高低点法:这种方法通过考察业务量的最高点与最低点处的总成本,来确定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这种方法要获取的信息为:1)最高点业务量2)最低点业务量3)最高点业务量对应的总成本4)最低点业务量对应的总成本7.半变动成本中固定成本部分和单位变动成本的计算:固定成本=最高点业务量的总成本—(最高点业务量*单位变动成本)=最低点业务量的总成本—(最低点业务量*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最高点业务量总成本—最低点业务量总成本)/(最高点业务量—最低点业务量)8.影响业务量与成本高低关系的因素:1)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作为劳动密集型制造商进行运营。2)管理方式会影响成本增加的程度3)企业多大程度上満负荷运营4)外部因素,如经济环境的变动5)员工的素质及态度是企业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9.规模报酬递增:与制造过程中的成本节约有关10.规模报酬递减:与制造过程中的成本增加有关11.几种成本性态图:单位固定成本产量成本固定成本产量成本可编辑范本高低点法单位变动成本产量成本变动成本产量成本半变动成本阶梯成本可编辑范本第四章成本要素1.存货包括:1)原材料2)在产品(原材料采购后投入生产,但没有变成完工的产品)3)完工成品【4)闲置物品】2.存货控制系统包括:1)预订系统2)购买系统3)收取存货4)存储存货5)将存货发送给销货商并保持合适的存货水平3.对存货持有量进行控制的原因:1)持有大量的存货成本昂贵2)存货很少则生产会受到干扰,造成潜在损失可编辑范本3)储存存货会增加额外成本4)长期储存存货会造成大量浪费4.持有存货的主要原因:1)确保有足够的存货满足意外需求2)有利用保证生产平稳3)在各个生产步骤间提供缓冲4)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5)能够获得批量采购的折扣6)应对原材料供应方面的季节性波动等5.购买或持有存货的相关成本为:1)持有成本;2)订货成本;3)缺货成本6.持有成本包括:1)储存存货的成本以及检测存货水平的成本2)用于购买存货的借入资金的利息费用3)为保护存货而发生的保险费用4)存货报废成本7.订货成本包括:1)与订货有关的管理费用2)运输货物的运输费3)企业自己生产的成本,而不是从供应商采购的成本8.缺货成本是指当企业存货耗尽而发生的相关成本,包括:1)销售受到损失的成本2)紧急订货成本3)生产停工损失4)企业声誉遭受损失存货控制系统的整体目标是确保上述总成本最低。9.再订货点:是指决定再次订货时现有存货的持有水平,其计算公式为:再定货点=存货最高耗用量*收到订货的最大间隔时间最低(缓冲)持有量:是指为避免缺货允许持有存货的最低水平,其计算公式为:最低持有量(缓冲持有量)=再订货点—(平均耗用量*平均间隔时间)10.最高持有量:是指存货持有量达到了造成企业资源潜在浪费的水平,其计算公式为:最高持有量=再订货点+再订货量—(最低耗用量*最低间隔时间)11.再订货量:是指企业达到再订货点时需要采购的存货量。在一个简单的存货控制系统中:再订货量=最高持有量—最低持有量可编辑范本12.平均存货量:是指企业在多数时间内持有的存货量。在一个简单的存货控制系统中,其计算公式为:平均存货量=缓冲持有量(最低持有量)+1/2再订货量13.经济订货量(EOQ):这种机制假设平均存货量总是等于再订货量的一半,这种机制通过考查存货持有成本与订货成本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存货的最低总成本,也就是总成本最低时的订货数量。其计算公式为:EOQ=,其中:C为单次订货成本;D为一定时间内的存货需求量;H为单位存货持有成本(订货成本=持有成本时,D/Q*C=Q/2*H,Q=)14.90-60-30技术:是指当存货量下降到60单位时,将订购30单位的存货,因此存货水平恢复到90单位的最高
本文标题:企业成本管理会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237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