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9-.古代科技-耀我中华》第二课时说课稿
1小学道德与法治《9.古代科技耀我中华》第二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9.古代科技耀我中华》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方法、设计和板书七个方面来进行详细说明。一、教材分析《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为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中的第2课。全文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优秀的科技巨人不仅多如天空的繁星,并且其优秀的精神品质更加令人钦佩与学习。第二部分“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旨在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学的独特魅力,以中国古代医学、农学、天文学、算学为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自豪感以及传承的使命感。第三部分“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旨在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优秀品质,深化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第四部分“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教材内容从认知到导行层层递进,符合学生道德养成发展特点。为了更好的展开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原有认知出发,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一、二、三部分。二、学情分析本课所处的时代离我们比较久远,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古代的科技有一定的认知,但是缺乏对资料的整合能力。同时学生的原有认知层面是零碎的,分散的。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充分了解了“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之后,对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科学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知,并且颇有实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次展开,学习“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效果更加事半功倍。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中国古代科学家;独具特色的古代中医药学,农学,天文学,算学;2.引导学生了解独领风骚的青铜器、丝绸、陶瓷、水利工程等古代技术创造;四、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了解众多中国古代科技巨人、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成就、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进一步感受古代科技的辉煌。五、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明确值日职责,光靠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鲜活的班级生活中,依靠学生的切身体验、榜样示范、实际参与、及时评价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在教学中我牢牢把握“在生活中,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德育宗旨。在这样的宗旨下,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创设孩子喜闻乐见的生活情节,引起孩子的情感体验,帮助孩子理解教材内容,树立正确的值日观。此外还有启发式教学法,在第一板块中利用夸夸班级值日生,评选星级值日生等形式树立良好的值日生榜样。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说服学生,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原来做法的“小气”,转向实现班集体视野下的“大气”。“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学法上主要有: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生会在夸一夸、比一比、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中进行学习,他们将在探究和实践中找出班级的优秀值日生,解决值日时遇到的困惑。2六、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活动一、回顾旧知,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1.课堂伊始,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学习主题,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科学技术领域曾经有着无比辉煌的历史,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吗?听了这样的提问学生可以很轻松的回忆出四大发明是什么,也能够引起学生对上节课学习的回忆。2.教师接着又以,相信同学们在上节课之后一定又对它们有了更加的深入的了解,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指引,学生不仅可以讲述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也可是讲述自己从其他方面了解的相关知识,给了学生展示的空间。3、活动一我们的设计意图是:回顾旧知,上节课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本课四大发明的部分,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不仅复习了相关的内容,也奠定了本课情感基调,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活动二、汇总成就,耀我中华的古代科技1.在活动二的环节中,教师转化话题,其实在我们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值得我们骄傲地不仅仅有四大发明,还有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课前教师发给学生一张调查表格,你都找到了哪些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呢?先同桌交流一下,相互说说你的发现。2.在学生相互交流表格能容进行集体汇报之后,教师进行适当总结。确实,我们有着许多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出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就有这样一本书就对我们的古代科技发明做出了归纳与总结,分上中下三篇记录了88项有关中国的古代科技。下面我们将进行一次四人小组的探究学习,老师把相关的中国古代成就分为了以下几个方面:中医药学类、数学类,天文历法类,技术创造类。3、本教学环节我们的设计意图为: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古代的科技有一定的认知,但是缺乏对资料的整合能力。同时学生的原有认知层面是零碎的,分散的。教师通过整合分类为探究学习打下基础。)活动三、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1.当学生对中国古代成就进行分类以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一类,领取相关资料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自行调整,文字,图片,表格,实物都可以。按照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学提供材料,相互学习交流,准备汇报。2、这一环节我们的设计意图,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进行探究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也改变了原先教师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活动四、相机教学,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1、学生小组研究学习之后,采用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评,适当引导的方法开展以下的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研读,基于学情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充分进行预设。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一)中医药学类1.首先四人小组按照资料包中的要求,具体每人分工进行汇报,其他学生或者其他小组进行补充。2.在学补充相关内容之后,教师现场统计班级里同学生病看过中医喝过中药的,说说你的经历。3.在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之后,教师紧接着出示针灸、推拿、拔火罐的三幅图,询问学生他们都在干什么吗?34.可是图片的形式还不够直观,教师适时拿出一套针灸针,询问学生真实的感受。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医的学生看到后都会有一些害怕,为了消除学生这种心里,也为了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中医,教师播放关于介绍针灸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教师再次采用现场采访的形式询问学生,有了相关的了解以后你有什么想说吗?5.当学生对中医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教师适当小结。是的,我国的中医药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独特的医学理论,诊疗方法和丰富的中草药,能为无数人解除疾病。并且抛出了一个相对比较尖锐的问题,可是有的国家却这样看待我们的中医药学“中国的中医药学不是科学!”对这样的说法你怎么看待呢?教师在点评时强调中西医并存突出一些相关中医巨著,也可以出示相关中医药学家屠呦呦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引导。6、在问题探讨之后,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总结。中国的中医药学,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是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更是我们祖先长期积累下来的,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汗水,是我们祖先用自己的生命去不断尝试换来的。(二)数学类1.同样四人小组先按照资料包中的要求,具体每人分工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2.结合学生的学习体验,跨学科进行适当整合,采用想一想,算一算的方式,让学生解决这道鸡兔同笼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有几只?3.在学生解决之后,教师出示《孙子算经》中的相关原文适当讲解。经典的砍脚减头法,94除以2减去35就是兔子的只数。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学生不由得不佩服我们祖先的智慧。为自己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而感到自豪。(三)天文历法类1.同样四人小组先按照资料包中的要求,具体每人分工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2.历法对于学生相对比较陌生,我们采用生生互助,师生互助的方法,听了他们的介绍,你知道什么是历法了吗?3.在学生互助学习之后,教师简单小结。历法是推算年、月、日,并使其与相关天象对应的方法。说的简单一些就是我们用一些相对应的天象来计算一日有多久,一个月有多少天,一年又有多少个月的一种方法。4.我们中国古代的历法和这个人物有着密切的关联(祖冲之大明历)教师及时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其中感到神奇神奇之处。5.其实一些文明古国都有着自己的历法,都大同小异,一年多少天?多少个月?一个星期多少天?每天又有多长的时间?但我们中国的历法更加特别特别,教师结合学生在二年级语文课本中学习的节气歌和谚语,采用读一读美说一说的形式!体会到中国古代有着这样的古代科技,不仅是这些科学巨匠的成果,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四)技术创新类1.同样四人小组先按照资料包中的要求,具体每人分工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2.刚才这个小组向我们介绍了许多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老师这里还有一件国宝你们想看看吗?教师播放西汉素纱禅衣相关视频。3.当学生看完视频之后请学生们对制造这件禅衣的工匠们说些什么?从而感受到这一件件艺术珍品,正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与勤劳智慧。(本环节是这节课的核心部分,我们的设计意图是,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重点突出,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同时采用多样的形式,紧抓学生的学习专注力,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七、板书设计4清晰直观的板书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课堂教学达到一个完美的效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倾听!
本文标题: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9-.古代科技-耀我中华》第二课时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244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