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语文微课教学反思关于《孔乙己》这篇课文,早就已经被各位大家解读透彻的不能再透彻了。关于其中的种种内涵底蕴,包括鲁迅想表达已经表达和没有想到但表达出来了的以及没有想到也没有表达出来的都已经林林总总的公诸于世了。所以,当周老安排微课教学任务的时候,大家挑选课文,其实很为难。但是为难来为难去,最终却还是挑选了这一篇几乎无法再解读的文章。我想,大家也是出于对自己的一个挑战的想法吧。我开始设计时在想,到底十五分钟的微课,我能够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相对完整的环节?而且还要从这个环节中体现出一种教学的思想和理念。我自己都不知道我的教学思想是什么样的,我的教学理念又从哪里来?纠结之下,索性把心一横,先把完整的教学设计做出来,然后在挑选相对拿得出手,见得了人的片段吧。于是我写完教案,模拟了全课的教学过程之后,决定选择导入和铺垫的部分作为微课教学的展示内容。原因很简单,当文本被解读得足够透彻之后,深挖文本只对学生有意义了,对于展示教学思想和理念,是起不到作用的。当解读没有突破口,就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方法的指导入手了。结合单元教学的主题:小说之林,我想,这个单元应该是给学生打开小说之门,带领学生进入小说的世界,去领略和感受小说的魅力。那么,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对于这样一篇内涵深厚的小说,引领学生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凄凉和惨痛是一种思路;在学生入门的时候,给他们一方法的指点,是另一个思路。我选择了第二种。之所以选择从标题、名字入手,是因为有一段时间,我很热衷于给每篇课文设计各式各样的导入语,天南地北人文地理涉猎极广。当我沾沾自喜于自己知识面之丰富的时候,发现这些导入与基本和课堂的教学目的没有什么关系,于是痛改前非,以最简洁的方式最快速的进入文本。往往,文章的标题中饱含着大量的信息,能够从标题的解读中就可以一脉贯穿的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走向。选择标题、名字入手,也是因为自己有所思,却没看见有多少关于这个名字的解读分析,勉强算是自己的一个发现吧。通过对名字的分析解读,其实目的并不是要推出孔乙己的人物形象,那本该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分析的目的,其实落在分析本身。通过分析,是希望能够让学生体验思维的过程,学会分析的方法。语文课,常常只见目标和要求,却没有达成目标达到要求的途径和方法,我越来越觉得这个现象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所以我也在摸索是不是可以在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要达到种种目标之外,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操作的方法,指明一条可以迈步的途径。由此,确定了通过名字的分析解读,推导出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与一般环境下的普通人物形象作比较,从而感知人物的特点。对于这个方法,我自己也不确定究竟是不是一个普遍的具有规律性的总结。只是在教学中,在日常的阅读中,我关注了我阅读时的思维活动,至少我自己是这样做的。那我也只能把这一点教给我的学生。或许这个方法,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方法,但它勉强可以说得通,于是我也就不管不顾的写在黑板上了。这是我能力范围内所能达到的了。其实,分析解读的目的,也并不在于推出这个方法。我的目的,是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关于在教学中突出方法和途径的想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明显的出现了一些推进困难或者导向偏差的地方,例如,第一个问题,小说的标题和人物的关系,问得台下熟知课文的老师们眨着眼睛望着我,放到课堂上,那就是绝对的冷场。自己回来细细想了,其实原因不是环节设计的问题,而是问题设计的问题。抛出问题,没有贴合学生的最近成长点,没有根据和有来的发问,没有明确的指向和足够的方向提示,学生和老师们再积极的配合,也是回答不出来的。由此想到平时教学中的情况,其实类似的问题常常出现,而自己一直没有重视,还是得益于师傅和台下听课的老师们不吝为我指出,当真感激。师傅常说:死在公开课上,才能活在常规课中。完成这一次微课教学的任务,我不仅借能此机会进行一些比平时要深入的多的思考,对自己的一些思维碎片做一次梳理总结,还能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平时真的有问题,恐怕是要求求别人来为自己指出,今天能够收获大家的真知灼见,是我最满意的地方了。
本文标题:语文微课教学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258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