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汉代散文两汉政论散文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西汉论说文的特征西汉论说文都是奏、疏、表、策之类的应用文,是探讨政治问题、表达政治见解的说理散文,它是在先秦诸子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明显有别于诸子散文。这一时期的政论文,内容上关注现实,针砭时弊,发表政见,这使他们的文章一般都有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质朴无华的特色,还有一些文章写得富有气势,饱含感情,很有文采。贾谊的《过秦论》《过秦论》是贾谊一篇政论而兼史论的散文。文章取名“过秦”,实则“过汉”,借秦的灭亡告诫汉朝皇帝不要重蹈复辙,全文结尾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用意犹为明显。贾谊《治安策》《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是贾谊系统地阐述治国主张的一篇长文。全文驳斥了“天下已安已治”的观点,从多方面指陈社会危机和潜在隐患,表现了他洞察社会矛盾的能力、见微知著的远见和对国家大事的深切关怀。文章开篇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由此可见其行文感情深厚,言辞激切。晁错代表作《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言兵事疏》《论贵粟疏》是给文帝的一封奏疏,文章从正反两面论说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贵民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就是通过交纳粮食可以买爵免罪。文章论说有力,办法具体。立论深刻,逻辑严密,说服力强。文风朴素无华,但质实恳切,多被后人所称道。经学文风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汉代今文经学的奠基之作《春秋繁露》以公羊学派观点阐发《春秋》,艰涩枯燥,文学性不强。《天人三策》(又名《贤良对策》)董仲舒应武帝下诏求贤良文学言治国大要进,董仲舒奏上的对策。刘向,经学家、目录学家、散文家代表作:《说苑》《新序》《列女传》《谏营昌陵疏》《七略》《谏营昌陵疏》是一篇有名的政论散文。反对成帝大营昌陵,历述古代帝王薄葬之益、厚葬之害的历史事实,并阐明“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以及“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的道理,意蕴深刻,态度诚恳,说理透辟,是一篇极富教益的文章。刘向的校篇之功刘向与其子刘歆共同完成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目录著作。刘向每校毕一书,都编目记录,还为许多书写了“叙录”,其中以《战国策书录》最为有名,该书不仅详细介绍了编校过程、书名由来,而且还描述了春秋战国之际的政治变化,纵横策士游说诸侯局面的形成,以及当时错综复杂的历史,较为客观地评价了战国策士的才干与作用。叙事中杂有议论说理,见解深刻,语气从容,似无意为文而自能尽意。桓宽《盐铁论》桓宽根据汉昭帝时的一次“盐铁会议”的记录整理而成。当时朝廷召集“文学”(读书人)和“贤良”(读书人已被选为“贤良方正”的)60多人,与朝廷官员(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就盐铁国营和酒类专卖等问题展开辩论。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政府官员,站在法家立场,坚持盐铁专营;以“文学”、“贤良”为代表的民间组织,从儒家的仁义道德出发,抨击现实政治,反对国家对盐铁的垄断经营。《淮南子》《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写,共21篇,十几万字,是西汉的一部大著述。原称《淮南鸿烈》(鸿,广大;烈,光明,即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作为一部理论著作,《淮南子》的论说博奥深宏,无所不包,但并非抽象说道,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此外,行文多形容铺张,繁富有序颇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刘歆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是汉代第一篇反“今学”、复“古学”的文章。文章叙经学的兴废,主张立《左氏春秋》、《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于学官,具有学术史的价值;其文措辞尖锐,峻洁有力,情感充沛,具有文学性。王充《论衡》王充(27—97?)出自细族孤门,仕途坎坷,因此形成了自觉的批判意识,一生志在纠正世俗的虚谬。“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著论衡。《论衡》以疾虚妄为宗旨。写作目的是要使语言表达轻重得体,合乎实际,提出辨别真伪的标准。《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现存八十四篇,缺《招致》。王符《潜夫论》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后汉书.本传》王符《潜夫论》《潜夫论》10卷,36篇,这是一部愤世嫉俗之作,对当时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的制度多有指斥,切中时弊。文章在议论政治上的得失时,往往采用正反对照和排比的手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语言朴实无华,准确简练。讥刺用人制度的汉代民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贵忠篇》……季世之臣,以谄媚主,不思顺天,专杖杀伐。白起、蒙恬,秦以为功,天以为贼;息夫、董贤,主以为忠,天以为盗。《易》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鲜不及矣。”是故德不称,其祸必酷;能不称,其殃必大。夫窃位之人,天夺其鉴。虽有明察之资,仁义之志,一旦富贵,则背亲捐旧,丧其本心,疏骨肉而亲便辟,薄知友而厚犬马,宁见朽贯千万,而不忍贷人一钱,情知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骨肉怨望于家,细人谤讟于道。前人以败,后争袭之,诚可伤也。……仲长统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后汉书.本传》仲长统《昌言》尚书令荀彧闻统名,奇之,举为尚书郎。后参丞相曹操军事。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因著论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十余万言。——《后汉书.本传》仲长统《昌言》《昌言》现大都已佚,仅部分保存在《后汉书》和《群书治要》中。一部愤世嫉俗之作。内容多暴露和批判当时不合理现实:有反对图谶迷信者,有揭露现实统治者,有论述外戚宦官之祸者。其文言无不尽,挥斥自如,骈散相间,颇有气势,风格颇似汉初政论文大家贾谊。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龙门人,据王国维考证,生于公元前145年,卒年不可确考,大约在汉武帝末年左右。司马迁的生平家学渊源和他父亲司马谈对他的影响。父亲曾为太史令,知识广博,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曾作《论六家要指》。父亲素有写史书之志。在学术观点上兼容并包又崇尚关系密切家的思想,影响司马迁。司马迁十岁通古文,曾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司马迁的生平广泛的阅历:几乎踏遍了汉时的版图。1、20岁时游历长江淮河流域。游程如下:长安襄樊江陵汩罗江九江会稽淮阴曲阜丰沛长安2、随父奉使西南,远至昆明3、为武帝侍从,东达碣石,见到了大海,西至空峒(甘肃平凉)搜集黄帝传说。汉时版图司马迁的生平遭李陵之祸,被人生奇耻大辱。天汉三年(前98),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辩解而被捕入狱,最后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他造成极大创伤。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皇帝身边的秘书),忍辱含垢,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征和二年(91)年完成了《史记》这部煌煌巨著,历时14年。此后情况不明,不知所终。《史记》的名称《史记》本是史书的专称,司马迁自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汉世习称之,有的称《太史公记》,或《太史公百三篇》,《史记》之称,始见于东汉末,自此才成为专称。《史记》的体例和记事起迄年代《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约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52万6千多字。《史记》的详细体例12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以事系年,是全书的纲领;30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以及个别杰出的历史人物的传记。70列传:是历史上有影响的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即是那些“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物。10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也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8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门史。《史记》的体例革新在体例上突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开创了史书的论赞和序论的体例,在每篇之末和书表之首,用“太史公曰”的形式,对历史人物或作集中分析,或抒发个人的感慨等。独传、合传与类传:独传就是只给一个人作传,如《李斯列传》,合传就是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作传,如《屈原贾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类传就是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作传,如《游侠列传》、《刺客列传》、《酷吏列传》,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史记》因纪传体所限,使用“互见法”以避免叙事记人的重复,或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史记》的流传和注本《史记》在汉宣帝时方在私人间流行,东汉初,《史记》已残缺。但今本《史记》十篇俱在,此是否为后人补纂,仍有争论。汉元帝、成帝之间,褚少孙补写过《史记》。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并称为“《史记》三家注”。《史记》的思想内容“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是探究天道与人事间的关系。当时思想界,董仲舒鼓吹天人感应,神学、迷信思想泛滥。司马迁反对天道干预人事的迷信思想,表现出朴素的唯物思想和历史观。“通古今之变”,就是要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规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稽其兴败成坏之理”。——《太史公自序》“成一家之言”,就是借历史著作,提出自己对历史兴衰变化的独到见解,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大一统的民族观司马迁认为各民族都是黄帝的子孙,都是兄弟。《五帝本纪》: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都是黄帝的子孙,并一一地排了世序。《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东越列传》: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後也,姓驺氏。《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司马迁认为,匈奴、东越、闽越也都是黄帝子孙,因此他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汉代以贪欲扩张为目的的对边疆兄弟民族所发动的战争。——《平淮书》、《货殖列传》司马迁重视分析经济对社会问题的决定作用,探讨了诸多经济问题。1、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人们整天奔波就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2、物质财富的占有,决定着人的社会地位,社会上的阶层、阶层由此而形成。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有利往。”“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百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就是所谓的“素封”论,即庶民农工商贾,只要能致富,同样可以得到如封君、王者所享有的快乐和崇高的社会政治地位。素封司马迁的经济思想3、一反秦朝以来的“重本抑末”的政策,主张农、工、商、虞并重,特别是高度评价了工商业者对社会的贡献,也反映了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广大商人和手工业者的不公平待遇。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是进步的,他的关于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强盛衰的基础,关于工商业生产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关于肯定人追求财富的合理性等问题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货殖列传》列举了计然、范蠡、子贡、白圭、猗顿、郭纵、乌氏倮、巴寡妇清等生财致富的事例,强调商业在民富国强中所起的作用。《史记》的求实精神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史家之绝唱”——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史料的真实性。游历获得第一手资料;广泛的阅读和考证更接近史实真相。第二,尊重历史,敢于秉笔直书。《酷吏列传》中对武帝时代酷吏政治进行批判。《封禅书》记载了汉武帝迷信神仙的一些荒唐活动;《平淮书》记载了汉武帝征匈奴、伐大宛给人民带来的苦痛。《萧相国世家》、《魏其武安侯列传》中揭露和鞭挞了上层
本文标题:汉代散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372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