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海闻版国际贸易名词解析-
第一章闭关自守:源于中国近代史上,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政权,削弱海外反明势力,下令全面禁海,禁止私人出海贸易的“海禁”政策。闭关自守政策实行近200年,抑制了正常的海外贸易,使中国变得被动落后。对外开放:扩大对外经济交往,放宽政策限制,允许商品自由进出,使得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贸易政策。互通有无:地理大发现之前,国际贸易的主要动机。建立在自然经济上,各国之间按自愿原则互相交换,以自己多余的东西换取自己稀缺的东西。殖民贸易:西班牙等殖民国家通过殖民统治,垄断贸易,把国内的小日常用品运到殖民地,再将殖民地的珍贵物产运外欧洲高价出售,牟取暴利的贸易方式。奴隶贸易:西班牙等殖民者将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从事劳动的贸易行为。不仅为欧洲人获得巨额利润用以购买美洲和亚洲商品,也为在美洲生产商品和原料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制造品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作为贸易商品进行贸易服务贸易:以劳务作为贸易商品进行贸易。由于二战后科技发展,人们收入不断提高,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重要组成部分。贸易基础:即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是低价进口,高价出口。只有当商品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价格差异时才会发生贸易。古典贸易理论:由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提出的自由贸易理论。在理论中,劳动是最主要的生产投入,产品的成本由劳动生产率决定,劳动生产率由生产技术决定,由此建立以技术差异来解释贸易基础的古典贸易理论,以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奠定基础。新古典贸易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代表的,他们所提出的关于一国的资源储备相对丰裕程度决定了该国不同产品的生产成本,即用资源的不同配置来解释贸易基础的理论。当代贸易理论:认为在当代经济中,一个产品的生产规模大小是决定产品成本的重要因素。当产品市场越大,生产规模越大,平均成本就越低,反之就高。这一理论主要贡献者有保罗·克鲁格曼等。总体均衡分析:既包括商品市场上进口与出口两个部门的总体分析,也包括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两种市场的总体分析。(由于各种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紧密相连的,总体均衡分析有助于把握任何一种行为和政策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主要工具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局部均衡分析:主要分析一种商品或一种要素市场上供求变动或政府政策对本产品价格、产量以及直接涉及到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影响。主要工具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第二章古典贸易模型:以绝对优势理论模型和比较优势理论模型为主,假设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固定的产品边际成本;完全竞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固定的规模报仇;不考虑需求。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决定贸易模式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技术的绝对不同;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是生产技术相对不同。贸易顺差:亦称“出超”,即出口值超过进口值。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贸易逆差:进口值超过出口值。重商主义: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提供西欧人通过扩大国际贸易和掠夺海外殖民地来积累资本的机会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从15c到16c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时期,16c下半期到18c为晚期重商主义时期,都把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都把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贸易所得:两个国家开放自由贸易和专业化分工后都比贸易前增加了消费,都达到了在自给自足时不可能达到的消费水平。专业化生产与分工所得:两国进行贸易时,在新的国际价格下,各自把所有资源用于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两国进行交换。这种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使福利水平提高,这一部分的提高就是分工所得。交换所得:两国进行贸易时,由于产品的相对价格不同,交换的结果使得消费量发生改变,并达到更高的福利水平。这一部分的提高就是交换所得。配置所得:从贸易中获得的社会福利来自于“交换所得”与“专业化生产和分工所得”两部分,前者是产品在消费领域的重新配置,后者是资源在生产领域的更有效配置所得。总体上都可称为配置所得。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衡量。用(Q/L)表示。绝对优势: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就不具有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用(L/Q)表示。第三章1新古典贸易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形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其核心内容为:在两国技术水平相等的前提下,产生比较成本的差异有两个原因:一是两国间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2H-O模型:若两国发生贸易,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应该主要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部分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3贸易三角:两国发生贸易,在其总体均衡分析图中,一国生产量超过本国的消费量的部分为出口,生产量低于本国消费量的部分为进口。从生产点到消费点之间所形成的三角形即为“贸易三角”4贸易条件:一国出口商平的国际市场价格(Px)与该国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m)的比率称为该国的“贸易条件”,表示为:贸易条件(TOT)=Px/Pm在多种商品情况下,用加权平均计算出口商品价格为PX=pxii进口商品价格为:PmPiiM,如果PPMX/的比率上升,意味着每单位出口商品可以换更多的进口商品,即贸易条件改善,反之,则为贸易条件恶化。5提供曲线: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的价格。6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时,“愿意支付”和“实际支付”的差价或额外的满足,称为“消费者剩余”7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由供给曲线表示)与实际卖出价格(市场价格)的差别称为“生产者剩余”8资本充裕:一国资本相对雄厚,则为资本充裕国家9劳动充裕:一国人口众多,则为劳动充裕国家,是一个相对概念10土地充裕:一国可用土地资源广阔,则为土地充裕国家11资本密集型:在生产中所需资本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则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这里密集型是一个相对概念12劳动密集型:在生产中多需劳动投入比率较高的产品则为劳动密集型产品13土地密集型:在生产中所需的土地投入比率较高的产品则为土地密集型产品14里昂惕夫之谜:按照H-O理论模型,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反之亦然,但经列昂惕夫研究美国进出口情况得出结论,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赫-俄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里昂惕夫之谜。15要素密集型逆转:要素密集型逆转也是里昂惕夫之谜的一种代表性解释。要素密集型逆转的一种情况: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一旦要素密集型逆转发生,则要素均等化定理不再成立,因此,H-O理论不再成立。第四章边际要素生产率:是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即要素的边际产量。斯托尔伯--尔森定理:在出口产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而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或租金)报酬,而不管两国的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模式如何。此定理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放大效应:要素价格的变动幅度大于产品价格的幅度。产品价格不变时,如果一种生产要素相对于另一种生产要素增加,那么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生产会以更大的比例增长,同时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会相对于其密集使用的要素下降。这就是罗勃津斯基定理以及经济增长中的放大效应。进口替代性增长:指的是进口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得比较快,从而使得国内生产增加,一部分原来进口的商品被国内的产品替代了。它属于不平衡增长。出口扩张型增长:指的是出口行业生产能力的增长超过其他行业,使得生产和出口都得到进一步的扩张。它是属于不平衡增长。罗勃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的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这一理论只适用于国际贸易中的“小国”。荷兰病:是指一个行业的增长扩张导致其他行业的萎缩,且这种情况一定发生“小国”。20世纪70年代,荷兰大规模开发和出口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向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从而造成荷兰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规模变得相对萎缩。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荷兰病”。福利恶化型增长:此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国际贸易条件的恶化,如果增长后贸易条件的恶化所造成的利益损失超过增长本身带来的利益,使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下降。这种经济增长被称为“福利恶化型增长”。它出现至少具备两个条件:1这种增长必须发生在出口部门,而该国的出口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必须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只有大国才会出现出口增加价格下跌的情况;2国际市场对此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必须是较低的。特定要素模型:是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创建发展的。这个模型假定一国生产两种产品,劳动供给可以在两个部门进行配置,在这个模型中存在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劳动可以在部门之间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其他是特定的,只能被使用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且不可在行业间流动。第五章1行业间贸易:指各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2不完全竞争:包括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与价格歧视紧密联系,即企业有能力决定其销售价格的行业竞争3行业内贸易指数: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被称为“行业内贸易”。行业内贸易指数是用来测度一个产业的行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数,其计算指数为:MXMXIIT1,(X和M分别表示某一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IIT=0,表示不存在行业内贸易;IIT0表示该国同时出口和进口这一行业的产品有行业内贸易;IIT的值越大,表示行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4倾销:在国际贸易中,价格歧视被称为倾销。价格歧视是指厂商虽然出售的是同样的商品,但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不完全竟争市场,也就是说企业有能力决定其销售价格;第二,市场必须是分割的,即低价格市场的消费者不能把产品倒卖到高价格的市场上去;第三,在不同的市场上,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弹性不同5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6内部规模经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使得平均生产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因此大厂商有成本上的优势,而规模较小的厂商则因生产成本较高而逐渐退出市场。所以竞争环境将转而成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7外部规模经济:行业内企业的数量的增加引起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得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降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价格上的优势,从而增加经济效益。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中。8坎姆模型:指说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国际贸易从而解释“北北贸易”的一个模型。9克鲁格曼模型:克鲁格曼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来分析当代国际贸易而建立的理论模型,即PP-ZZ模型,该模型突出强调两个假设:企业具有内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通过企业所需的要素投入,要素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及产品市场的均衡得出短期均衡条件,以及垄断竞争企业长期利润为零的特点这一长期均衡条件,经整理后所创立的以c为横轴,P/W为纵轴的模型。10产品生命周期:产品周期理论认为,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在第一阶段,产品仍属新颖,技术上市新发明,除了发明国外,其他国家对这一新技术知之不多。而且生产者对于新产品生产技术根据市场反应还在不断摸索和改进。在这一阶段,发明国垄断该产品的生产,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在第二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成
本文标题:海闻版国际贸易名词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383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