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浅谈防震减灾规划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浅谈防震减灾规划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摘要本文浅略介绍了防震减灾规划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分析了城市规划的由来、为什么要规划和如何规划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对城市规划的理解,提出了一些见解。本文内容从以下五方面进行介绍:(1)简述中国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的发展历程。(2)从城市安全、城市化和地震的特点三方面阐述了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的缘由。(3)编制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的方法。(4)从规划的总体说明、城市空间布局要求、规划区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等方面说明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的组成。(5)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的应用(6)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研究的展望(一)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的发展城市地震灾害的严重程度与其预防水平关系密切,例如:印度由于城市地震灾害预防能力缺乏,1993年在Lutar发生的6.9级地震造成约20000人死亡;美国西雅图地区城市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强,2001年2月28日发生6.8级地震,仅造成2人死亡。对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是否能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安定。为此,1994年,我国政府提出了防震减灾十年目标——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旨在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尽力减少作为自然灾害之首的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具体的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工作,是在唐山大地震后提出来的,到目前为止,已有很多城市制定了抗震防灾规划,特别是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颁布实施,极大的促进了这个领域研究工作的飞速发展。概括来讲,城市防震减灾包括地震影响场确定、震害预测与应急疏散救援,其中前两者是核心,具有很广泛的理论研究空间,应急疏散救援则是根据震害预测结果进行的政府调配指挥工作。(参考文献:郝敏、刘晶波,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研究综述,自然灾害学报,北京,2008)(二)进行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的缘由1.城市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有关研究成果表明,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中城市遭受地震灾害的损失越来越重。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成为众多国家抵御地震灾害的重中之重,我国亦不例外。据有关资料,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已达到51.3%(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2),预计2020年将达到60%以上。城市是我国社会财富(人力、物力、财力)最富集的地区,是国有资产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政府对国家和地区事务的管理,人民对国家事业的参与,都在更多地进入城市管理范畴。城市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提高政府对现代化城市的管理水准,是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提高政府效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课题。2.城市化过程聚集财富,同时也聚集风险城市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对交通、供水、供电、煤气、抢险、通讯网络等复杂设施和系统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强,一旦某个系统因灾失灵,易导致大面积瘫痪;城市中人口高度密集,财富高度聚集,使地震灾害打击能够在有限区域内造成巨大损失,对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带来严重威胁;事实说明,加强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已成为推进现代化的现实课题。(参考文献:江见鲸、徐志胜等编著,防灾减灾工程学,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3.地震对城市的影响强烈地震的发生可引起巨大的灾害,其中最普遍的灾害仍然是各类建筑物的破坏,人口的伤亡也主要是房倒屋塌造成的。特别是在大城市、大工矿区等人烟稠密、房屋集中的地区,地震的破坏性及其灾害的严重性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地震不但会直接作用于建筑等设施引发灾害,还会引起诸如:火灾、水灾、崩塌、地陷、有毒气体泄漏、放射性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因此,地震的发生将在很大程度上危及人的生命财产与国家稳定。如果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考虑地震对城市可能造成影响,从而减轻其对建筑和生命线工程的作用。虽然不能阻止地震发生,可通过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将大大降低地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文献:王绍玉、冯百侠,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重庆出版社,2005)(三)编制防震减灾规划1.应根据地质条件确定城市选址与规模。有效避开地质断裂带,减轻可能发生的地震破坏程度。山地城市依据安全空间确定城市规模,避免靠山建设,避免或减少因山体滑坡对城市造成的破坏。2.应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考虑城市的综合防灾要求,规划出有利于城市安全的用地结构与布局,留出适宜的开放空间与防护用地,合理安排及有效隔离具有安全隐患的能源设施、危险品仓库与工业生产项目。减少工业灾害发生时对城市居民的伤害。3.根据城市的环境特点与发生各类灾害的可能,编制抗震、防洪、消防、人防和地质灾害防护等专业规划。各项防灾、减灾的专业规划应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规划原则、标准与措施。结合城市用地的分区布局,提出用于城市综合防灾的具体量化的用地与空间。以抗震防灾专项规划为例,在避震疏散场所的规划中,应根据疏散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计算,依次安排各类避震疏散场所用地规模与分布位置。这些疏散场地包括城市公园、广场、体育场、绿地、空旷场地、停车场和大型人防工程等。(参考文献:城市防灾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2010)(四)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的组成1.规划的总体说明包括:规划目的、规划性质、编制原则、规划依据、实施保障、批准与实施、修订与解释,这几条各城市大致相同。规划目的因城市设防标准而异;规划区域、规划期限、规划模式(包括规划工作类别),这几条因城市的总体规划而异。2.城市空间布局要求因各城市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地质灾害分布、次生灾害源分布、救灾需求等有很大区别,要从防灾角度分析和提出城市今后扩容发展的有利区域。3.规划区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将规划区用地按照抗震适宜、较适宜、有条件适宜和不适宜分区,特别注意可能发生地表破裂、滑坡、崩塌、地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分、其他难以整治和防御的灾害高危害影响区划分为不适宜区域,采取避让或提出严格限制的建设条件。4.建筑抗震设防包括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和要求,现有建筑的抗震能力评价,抗震薄弱结构类型和分布,需要抗震加固和重建的重要建筑,人员密集场所的抗震分析和改造,自建房屋的抗震设计施工指导管理等。5.基础设施抗震设防包括电力、交通、给排水、通信、燃气、热力等系统的抗震能力分析,明确指出需要加固或该静的对象和措施。6.次生灾害防御根据各城市次生灾害源的具体情况,按照可能产生的次生灾害危险程度排序,提出防御城市灾害的要求和措施。7.城市应急救灾包括医院、血库、消防、物质储备、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通信和道路桥梁救灾能力的分析,提出需要采取的对策措施。8.避震疏散和安置规划首先针对建成区,特别是人口密度大的中心城区,按照紧急避震、临时安置和大震后重建完成之前一段时间的临时房屋安置场所,分配公园绿地广场,必要时设置新的公园广场。结合总体规划,合理设置区域防灾中心。9.城市改造根据城市抗震能力分析和街区调查,结合避震疏散的需要,提出重点改造街区的原则和方案。(参考文献:袁一凡编,城市防震减灾概要,防灾科技学院,2012)(五)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的应用编制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的目的是预防和减轻因地震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的危害和损害。在一下两方面将发挥其作用:1.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向专项规划城市防震减灾规划为总体规划在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提供设防标准;根据地震地质灾害调查分析,提出从城市用地空间布局在防震减灾方面应考虑的要素和要求,划分出避让地震地质灾害区域,统称为建设用地的抗震适宜性评价和分区;通过建筑抗震能力调查,进行震害预测和室外避震安置人数的预测,提出避震安置场所设置方案。这些标准、原则和设计方案在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基础设施关键设置位置、公园绿化和开阔空间等规划中得到落实。2.作为城市防震减灾工作部署的基础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在建筑、基础设施调查和震害预测基础上,发现其存在的不足,从预防和减轻灾害角度,提出城市街区改造的建议、提高重要建筑、学校和医院等公共建筑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在对医院、消防、次生灾害源、物质储备和避震安置场所分析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基础上,提出应急救灾方面需要的对策和措施,为编制地震应急预案提供基础。(参考文献:袁一凡编,城市防震减灾概要,防灾科技学院,2012)(六)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研究的展望在笔者看来,下一步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研究的重点有以下四点:1.要进一步研究城市防震减灾规划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使之尽快纳入各类城市规划、建筑学及土木工程类专业课题中。2.加强安全与减灾、安全与环保、自然与社会诸学科的交叉研究,尤其加大对灾害心理与伦理、安全减灾美学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安全素质。(参考文献:马东辉等,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实施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01月)3.国家应更加重视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提倡将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参考文献:姜乃力等,日本城市防灾减灾的经验与启示,世界地理研究学报,2004)4.加强国家间信息的交流,国内相关研究人员应“做出去、引进来”,积极借鉴美日等国家在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方面的优秀成果,并制定出更加详尽合理的抗震设防烈度区划图。(参考文献:刘学,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体系研究,2009)5.城市要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加快构筑和完善符合城市特点的应急管理体系,维护城市的安全和稳定。(参考文献:吴光伟等,城市防灾减灾对策研究,2009)6.处理好“危机状态”下和“常态”中的危机管理关系,提倡循环型“危机管理”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陈志宗,城市防灾减灾设施选址模型与战略决策方法研究,同济大学,2011)参考文献:(1)李立国、陈伟兰,灾害应急处置与综合减灾,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2)庄丽主编,城市居住区抗震防灾规划的研究与应用,2013.(3)江见鲸、徐志胜等编著,防灾减灾工程学,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4)郝敏、刘晶波,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研究综述,自然灾害学报,北京,2008.(5)王绍玉、冯百侠,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重庆出版社,2005.(6)袁一凡编,城市防震减灾概要,防灾科技学院,2012.(7)马东辉等,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实施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8)城市防灾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2010.(9)姜乃力等,日本城市防灾减灾的经验与启示,世界地理研究学报,2004.(10)刘学,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体系研究,2009.(11)吴光伟等,城市防灾减灾对策研究,2009.(12)闵忠海,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现状,2012.(13)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1世纪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战略思考,2014.(14)高军等,关于城市防灾规划的反思,2005.(15)徐晓雷等,建立完善的城市防灾体系,浙江建筑学报,2009.(16)陈志宗,城市防灾减灾设施选址模型与战略决策方法研究,同济大学,2011
本文标题:浅谈防震减灾规划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450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