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创新观
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创新观【摘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具有良好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观念,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理论结合实践,积极发扬创新精神。【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创新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中创新是其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无论是科技创新、知识创新,还是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最关键的是人才。随着创新经济带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旺盛,高等教育随之在教育观、质量观上发生改变,从传统的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接班人应当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创新观,未来的世界靠我们来创新。过去,高校在概括高等教育的任务时,一般总是提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对“社会需要”内涵的把握上却出现了偏差,很少抓住时代的特点,以至于所培养的人大多是“适应今天社会需要”,甚至是“适应昨天社会需要”的人。因为未来并不是人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人们要创造的地方。现在《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准确地把握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创新,从而明确地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2010年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说:“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同学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大学生正处于人思维创造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思想敏捷、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一,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二,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三,缺乏创新的兴趣和毅力;四,缺乏创新所必需的毅力。从中国大学生的创新现状分析,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工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就能解决,同时,这项历史任务更是赋予了众多的艰辛和曲折,作为这项工程的主体,大学生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并与国家的创新体系相配合,拉近互动,最终为创新工程的建构共谱胜利之曲。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生创新的精神动力,对大学生的理想起指引的重要作用,它促使大学生的思想更符合中国发展趋势。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树立良好的创造观。中国的未来是成是败,是荣是辱,是兴是衰,都将系于这一代青年人的抉择和作为。有幸生活在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年代,有幸经历大显身手,大展宏图的岁月,这是当代青年人的幸运,也是当代青年的自豪我们大学生踏上的是一条充满荆棘和挑战的艰辛之路,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面对。在探索创造的过程中,大学生必须正视失败与挫折,不灰心丧气,坚持不懈,以良好的心态重新研究,另辟蹊径;进一步作科学的探索,克服挫折,调整心态,不断进取,培养严谨求实的作风、协作攻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不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唯有艰苦奋斗,才能够成为一名符合时代精神的大学生。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开拓创新。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种实践活动都要求我们对活动过程有一定计划性,对活动结果有一定的预见性,我们大学生应该是邓小平理论的积极追随者和实践者,在实践中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积极实践邓小平理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生力军作用。科研创造、发明对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将使大学生终生受益。高校尽可能把必修课变成选修课,尽量压缩课程,把考试课更多地变成考查课,让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以致用,去进行发明创造的尝试,大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更多技术创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首先我们要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在大学里面我们大学生应该主动配合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如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等;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场所通常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园囿于大学校园,还应该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其次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朱清时院士在总结创新能力提高的技巧的时候称,出色的科学家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有新成就,在于他们有从不枯竭的兴趣,并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知觉,最后聚精会神地去研究它。由此看来,新发明新发现和发明家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这要求我们,要摒弃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迷惑,切实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并把自己的兴趣推而广之,坚持不懈地沉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另外,要善于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的症结,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直觉,并把思维的灵感火花及时保存,成为研究的新发现;科学的态度也很重要,这需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聚精会神,真正深入到一个问题的每个层次中,否则效率的下调只会使瞬间的灵感顷刻溜走。最后是持续积累夯实基础知识。可以肯定,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李开复认为,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其原因是创新成果大都来源于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组合,另外,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因此,打好基础知识的根基,对于研究新发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切不可因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就一味埋头苦钻基础而放弃了对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发现,否则就陷入了片面论的泥潭。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件任重而道远的的任务,但它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担负建设中国和谐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刻苦学习深入钻研,积极主动地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角色,为成功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面对激烈的人才和科技竞争,大学生应当以饱满的热情和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创造的团队中,坚定信念,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开拓创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世界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参考文献:[1]张武升著《教育创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2]段福德主编《创新思维的自我修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3]王鑫著《邓小平发展观与当代中国实践》人民出版社2002年[4]牟艳娟《科技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与战略》2003年第9期[5].丁刚:《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6].燕良轼:《创新素质教育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7].人民网.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2010年7月[8].人民网.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4月
本文标题: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创新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460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