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成功与魅力——从社交礼仪看市民素养
刊于《上图讲座专刊》2006年第8期葛晨虹,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市伦理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刊物《伦理学》执行主编。大家好,我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这么多的上海朋友来探讨社交礼仪。今天我在这里深深地感受到了上海市民学习求知的愿望。我们今天下午讨论沟通的主题是从社交礼仪看市民素质。我想礼仪这个问题不能仅仅就社交礼仪而去讲社交礼仪。我们这个讲座是围绕“世博”这一主题的讲座。由于时间短,所以我在这里讲一些我认为重要的问题,或者说和我们上海即将要承办的世博会息息相关的一些问题。第一,想切入到上海世博会的形象和我们市民形象这一关系,提高一下你我的社交礼仪;第二,我想针对这些问题适当的挑几个知识点来举一反三。通过这些点我们去吸取更多的礼仪知识;第三,我想要讲的是怎么去把握礼仪的教养习惯。实际上礼仪知识对我们来讲不是一个困难的问题。现在的报纸,电视,还有网络,介绍礼仪知识是比较多的。就北京而言,对北京市民进行了一个调查,礼仪知识的知晓率已经高达90%。这当然是与北京这两年对礼仪知识的普及程度分不开,也和礼仪知识的容易掌握分不开。其实这些知识的掌握是容易的,但是把它内化成自己的习惯,自己的礼仪教养,自己的涵养水平就很难了。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成功与魅力——从社交礼仪看市民素质。我们可以理解为从我们个人的成功与魅力,从我们上海的成功与魅力,从我们世博会的成功与魅力。这些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说从礼仪开始。如果要给它一个诠释的标题,我想把它锁在“世博会和上海的礼仪形象”。我首先与大家沟通一下上海市民的礼仪形象对我们塑造世博会的礼仪形象的关系。我们都知道,不管是我们的世博会,还是我们的奥运会,实际上仅仅办会不是唯一的目的,更大的目的是要通过办世博会、奥运会,让世界人民了解今天的上海,北京,了解我们的中国。对于奥运会和世博会,没有一个国家是就会办会的,都把它当作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视觉展示窗口和平台。在前年北京就举办奥运会开了一个形象设计研讨会,请了国内外一流的相关专家,讨论北京奥运会的形象工程。在这个讨论中,可以说国际奥委会为各国奥运会提供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奥运体系,历届的城市景观,场馆建设等。但是形象感觉是全方位的。我们有了城市风景场馆设计这样一些一流的现代硬件设计,更重要的是人文景观这道风景的设置。所以我觉得我们上海的世博会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能不能办一届出色的世博会,不光是我们上海的城市景观怎么样,更重要的是在世界面前展示我们上海市民风采。这也就是说城市景观要和人文景观共同构筑世博会这道风景。在这个问题上,上海市民给世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上海这座城市给世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或者放大地说中国给世人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一个上海市民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我就是上海的代言人”。成成功功与与魅魅力力————从从社社交交礼礼仪仪看看市市民民素素养养主讲人:葛晨虹我觉得每一个市民,你如果想要使自己的礼仪素质有一个真正的快速的提高来迎接和筹备世博会。首先你在意识上要有一个大的形象意识。因为中国,包括上海在世界人民的观念中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到位。我举个例子,我在和其他国家的学者交谈时感觉到他们对我们的了解是很有限的。有一部分外宾到中国亲眼目睹后,那他们对中国是有一定了解的。但相当大的人不可能亲自到中国,到上海来感受到现代文明的中国。这样就会有很多误解。比方说在学术交流中他们对中国的体系观点等有一些微词甚至是批判。像我们所推崇的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觉得很好理解,但是很多国外的著名学者在学术讨论中你会发现他们对这个问题缺乏一种很有效的沟通,他理解的共同富裕就是平均主义,他对平均主义是百思不得其解。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大前年我和两位老师带了九位学生去参加一个国际道德教育师生交流会。在这个会上,全世界各国的老师和学生齐聚一堂,会上居然有一些学者和学生提出了一些很吃惊的问题。一听会觉得很好笑,但之后呢,会引起我们一些思考。他们说:“你们中国人男的不是都是大长辫子吗?怎么你们跟我们一样呢?”有的问:“你们现在中国农村女的是不是还裹小脚?”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笑的问题,但笑过之后值得我们深思。中国的形象,它包括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在某些外国人眼中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到位。现在还有一些情况,中国这些年改革开放,中国也富裕了,境外旅游也频繁了。我们说境外旅游人数的增加,中国人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有了对中国的印象。这些印象当然有好的方面,但也有很多不好的方面。今天我就讲这些不好的方面。我在一些报纸上媒体上听到一些说法,对中国人在国外的一些标识性的共识。这些人说你怎么从东方人中辨认出大陆中国人。比方说你看到随地吐痰的多半是大陆中国人;随地扔垃圾的是大陆中国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抽烟的是大陆中国人;飞机刚着地就开始打手机的多半是大陆中国人;节假日背着大包小包旅游,脖子上挂着相机但是穿着西装革履的也是大陆中国人。在社交礼仪当中很讲究一个时间,地点,场合之分。在需要你着正装的时候,我们应该本着礼多人不怪的原则,正式了还应该再正式。但是休闲的场合,我们应该身着休闲装。听到这样一些说法,心里会很不舒服,但实际上也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在国外我还看到一些资料说在一些中国留学生居住的地方,还有一些中国游客比较多的地方,会在垃圾桶的上方,或者在卫生间的某些地方,有相关英文提示语的旁边会有中文的提示语,提示你“请把杂务投在垃圾桶里”。“便后请冲厕所”。包括还有一些地方专门用中文赫然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当你看到这些用中文来做一些底限的提示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要用中文?为什么除了英语这国际通用语外,还要用中文?”这很说明问题。中国这些年发展得很快,举世瞩目,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中国人的素质也应该跟着一起得到世界的认可。或者说给别人一个非常好的展示。我的感觉是大多数人是好的,比较好的,但是如果说在这里面有一部分人(因为中国人很多)一展示出去就给中国人一个负面的形象。在这些方面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都是一些文明教养、文明习惯的问题,但是这些文明教养文明习惯恰恰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尺。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人可以犯错误,但人不能有一个失礼的举动。”意思是失礼的行为是非常不应该的。实际上上海市民的形象,我个人认为比较好。我在上海读了三年硕士,对上海的风土人情我还是比较认可。经常在北京讲课的时候讲一些上海人比较好的习惯。但不是说上海市民没有问题。包括这次来和上海与主办方简短的交流了一下上海市民在生活方面也有一些和北京市民相同的问题。比方说在上海随地吐痰这个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因为在北京有十个小毛病,在这些小毛病中首推就是随地吐痰。听说上海也有这方面的问题,那么我说乱扔垃圾呢?据说也是存在的。那么像其他乱穿衣呀其实我们上海市民也是有一些像穿着睡衣,拖鞋懒懒散散就上大街的。在今天这样一个大都市里要求我们要讲文明,更不用说我们现在面临着要举国上下迎奥运,迎世博。世博会对上海市民责任重大。届时全世界的目光都会聚焦上海。如果到了那个时候上海市民还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比方说乱穿马路,那我们就不可能展现一个文明现代的上海。所以说第一个环节要强调我们每一个上海市民的礼仪形象。我还要强调一遍,我们每一个上海市民都是世博的,是世博的形象代表。在这方面我们要特别重视起来。我们投入巨资在短时间内把城市景观、硬件设施设置好了,但是如果上海市民人文素质这道风景没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到时我们的世博会在世界面前多少会扣点分。谈到市民的礼仪形象问题,我想在这用一点时间讲一下形象和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关系。对我们个人来讲,礼仪素质本身就是我们素质能力当中做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谈社交礼仪,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讲,它实际上是我们的素质能力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现代生活当中我们要改变一个观念,树立一个新的概念即“现代社会最有利事业发展的工具是什么”的问题。在以往我们可能会讲是资金,实际上这是早些年的概念了。很快又换了一个概念是人的素质。现在的新概念告诉我们,最有利的事业发展工具是人际网络,人际沟通的能力,人际合作的能力和人际资源开发的能力。我记得1998年在北京开了一个国际研讨会,共同研讨在下一个世纪的人才应该是什么样的?当时达成了很多共识,其中有一个给我印象非常的深。提出了21世纪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用各种语言和人打交道。不是像过去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定要培养人际沟通合作的能力,你才可能去开发利用对我们事业发展非常有利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网络。针对人的研究表明人的能力发挥只有20%取决于知识智力因素,80%取决于人的非智力因素。20%的智力因素是拉不开多大距离的。意思是说大多数人的智力是差不多的,专家研究人的智力分布是橄榄型的。两头尖的是特别高智商的人和弱智的人。但是80%的非智力因素区别就大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社会交往能力问题。我用一个大家比较熟知的比喻来强调社交能力。我们大家经常说一个木桶原理。木桶它的容量和大小不是取决于木桶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木桶最低的那块木板。当然还取决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衔接闭合度。在这我想说,一个人有很多专长十块木板九块都很长了但是有一块社会交往能力很短,那么其它九块板块都会成为无用的东西。因为你能量的发挥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所以在任何方面我们心态不能有缺陷,我们的身体也不能有缺陷,我们礼仪素质也不能有短缺。实际上礼仪教给我们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一个缺乏教育的人,缺乏素质的人,一定是被人远离的,被人抛弃的人。就在于人的素质牵涉到人的教养的问题。人可以缺这缺那就不能缺教养。礼仪实际上是道德内涵外在的体现。礼仪是通过良好的方式去建立一个自己对外人的形象展示。这是第一个要讨论的大问题。我们的重点落在了世博会的形象打造和我们每个上海市民的礼仪形象是息息相关的。当然现在我也强调对于我们个人来讲如果要对自己的事业发展负责的话,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礼仪形象。实际上有了自己的礼仪素质,那么你的社交能力,你的整体的“木桶”才能够得到一个有效的整合。中央电视台有一句广告词“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我非常认可这一点。接下来,我要讲的第二个大问题:仪容仪表仪态与上海市民礼仪形象。为什么我选定仪容仪表仪态这个问题来探讨上海市民的形象或者说来探讨我们礼仪素质的改造呢?两个原因,一是前面讲到了上海世博会形象的问题,第二个理由是因为仪容仪表形象是最基本的礼仪要求,你打造自己礼仪教养涵养应该从这问题入手,第三问题我会牵扯到一些和外在的人际交往相关的礼仪规则。这些规则太多,我们不可能在今天有限的时间里一一展开,在第二个环节里,我们通过礼仪形象带出一些知识点,找感觉。再通过这三大环节找知识点和与他人打交道时需要注意的重点,这样带出“自尊、尊人”的知识点,通过这些知识点希望达到举一反三,举一反十的目的。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仪容形象,不要讲很多,只想强调一个清洁感。对上海市民来讲有点多余,但又觉得清洁感是较普遍的问题。从我们面容到整个身体到仪表都有一个清洁感的要求。清洁感是仪容礼仪的第一要义,我们穿什么?是不是品牌或者最到位的服装。一个教养有素的人绝对不会允许自己不修不整。这个问题讲很多道理是多余的,我举一个例子,前两年的时候我们去台湾访问,其中就有一位上海的学者,这位学者年龄也蛮大的,我觉得很有思想很有睿智,但在仪容教养方面稍微有点欠缺。这位老师到台湾就出了点问题,视觉上的问题在于他穿西服的衬衣不是特别清洁,连穿了两三天都没有换,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这是一个习惯问题,对于上海市民不是一个普遍现象。我在上海生活的时候天天要洗澡换衣非常勤的,但碰巧这个老师出去却有这样的问题,在其他城市的老学者当中这种现象会更普遍些。看得见污垢是很忌讳的,在世博会期间和外宾打交道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这个问题,国际活动中清洁感绝对是第一要义。天天洗脸,面容就看不出什
本文标题:成功与魅力——从社交礼仪看市民素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48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