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PPT教学课件-第二章
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江西师范大学裘指挥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章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途径与方法江西师范大学裘指挥教授本章知识结构图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及内容的依据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及表述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幼儿社会教育的原则幼儿社会教育的途径幼儿社会教育的方法[学习目标]1.掌握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制定与内容选择的依据。2.理解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定位,知道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3.掌握并学会运用幼儿社会教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学习重点与难点]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学会运用幼儿社会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学习提示]结合当代社会对于人的素养的要求,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熟悉学前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会更易于理解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定位和进行教育内容选择。深入幼儿园对教师的社会教育行为和幼儿的社会生活进行观察,有利于掌握幼儿社会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第一节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主要知识点]一、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及内容的依据二、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及分析三、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一、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及内容的依据思考与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如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分析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及内容的依据。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及内容的依据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及内容的确定幼儿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国家及地方的政策要求幼儿社会教育领域知识的特点(一)儿童的发展把握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可以为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及内容提供科学的依据。如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等。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1896-1980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研究道德认知问题的心理学家。1932年出版的《儿童道德判断》,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他采用独特的临床谈话法和对偶故事法,着重从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以及对公正的认识等方面,揭示了儿童道德的开端和发展规律。对过失的理解皮亚杰设计的包含道德内容的对偶故事: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吃饭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B.有个男孩名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他爬上椅子伸手拿,可果酱太高够不着,结果碰翻了1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然后,问儿童,哪个男孩犯了较重的过失?请讨论:幼儿与小学高年级学生如何做出选择?结果:(4-6、7岁)儿童认为第一个儿童更坏,因为他碰坏了15只杯子;小学高年级儿童(10、11、12岁)认为第二个儿童更坏,因为第一个儿童是无意碰坏杯子的,第二个儿童是趁妈妈不在偷吃东西碰碎的;思考:幼儿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道德判断标准有什么不同?对过失的理解皮亚杰指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从行为的后果(客观责任)作判断发展到从行为的动机(主观责任)做判断。对过失的理解对说谎的理解甲儿童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只狗,非常害怕。他跑回家告诉妈妈说,他碰到了一只像牛一样大的狗。乙儿童放学回家,告诉妈妈说老师给了他一个好分数。事实上,老师既没有给他高分,也没有给他低分。可是他这么一说,妈妈很高兴表扬了他。然后,问儿童,哪个男孩犯了较重的过失?请讨论:幼儿与小学高年级学生如何做出选择?对说谎的理解结果:(4-6、7岁)儿童认为甲更坏些,因为那么大的狗是不可能有的。根据说话内容与客观真实性相差的程度大小判定谎言的严重性;年龄更大的儿童认为乙更坏些,因为他的话具有欺骗性,是故意在说谎。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阶段/道德相对论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对事情的原因只有朦胧的了解,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道德实在论阶段4、5-8、9岁,以学前儿童占多数认为规则是绝对的,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协商来制定或改变判断行为的好坏完全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主观动机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幼儿晚期向自律阶段转化,但真正达到则要进入小学后。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了看行为结果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而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小学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正处于第三阶段,即自律道德阶段别外,皮亚杰关于早期儿童的“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给我们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和内容提供了参考依据。三座山测验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前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是自我中心,即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想象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是怎样的。皮亚杰设计了“三座山测验”用来评价儿童能否采用别人的观点。思考:早期儿童“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给我们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时提出什么要求?早期儿童“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给我们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时提出什么要求?自利谦让?自利合作、共享、轮流?第一节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一、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及内容的依据(一)儿童的发展把握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可以为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及内容提供科学的依据。如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等。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皮亚杰之后,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1927-1987)柯尔伯格采用“开放式”的手段来揭示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亚杰成对故事中的冲突特征,编制了“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最典型的是“海因滋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镭,而这点药他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滋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得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滋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滋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药。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罪?为什么?等等。儿童对柯尔伯格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可以做肯定回答,也可以做否定回答。思考与讨论:你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柯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童作出哪一种回答,而是儿童证明其回答时提出的理由。柯尔伯格连续测量记录了大批儿童的道德判断,达10年之久。最后于1969年提出了他的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0-9岁)根据外在要求判断道德价值,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第1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服从规则以避免惩罚。根据行动的有形的结果判定行动的好坏,凡不受到惩罚的和顺从权威的行动都被看作是对的。第2阶段:相对功利取向(天真的利己主义)。遵从习惯以获得奖赏,对行为对错的判断持利益交换的观点。第2水平:习俗水平(10-20岁)以他人期待和维持传统秩序判断道德价值,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第3阶段:好孩子取向/寻求认同取向。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扬的行为。十分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第4阶段:法律和秩序取向。注意中心是权威或规则。所谓正确即指完成个人职责、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的秩序。第3水平:后习俗水平(20岁之后)以自觉守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判断道德价值,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第5阶段:社会契约的取向。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持社会秩序而经大众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共识,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第6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道德被解释为一种良心的决断。道德判断是以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总而言之,我们在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和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特别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发展特点。皮亚杰、柯尔伯格等关于儿童道德判断、道德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对我们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和内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及内容的依据(二)社会的要求(二)社会的要求思考与讨论:请用几个词汇概括出当今社会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人才培养提出什么要求?当今社会的特征当今社会的特征开放竞争与合作高度信息化法制知识经济拓展阅读:知识更新周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做过一项研究:18世纪需要80-90年;19世纪需要80-90年;20世纪70年代以前需要15-20年;20世纪70年代以后需要5-10年;20世纪90年代以后需要3-5年。有研究者指出:如一个人一年内不接触任何新的知识和信息,其脑袋里70-80%的信息要被淘汰!思考:给你的启发是什么?思考与讨论:新世纪文盲标准是什么?根据联合国新定义的文盲标准,新世纪文盲标准分为三类: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标识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文盲般贫乏,在现代信息社会生活存在相当困难。当今社会的特征与人的素养要求当今社会的特征开放竞争与合作高度信息化法制自信、拼搏、诚信公平、规则、权利交往、沟通筛选信息自控力知识经济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三)学科领域知识的特性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早就指出:“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能的范围之外。”不同学科知识具有不同的功能与特性。(三)学科领域知识的特性思考与讨论:社会领域知识具有什么特性?知识具有不同的价值:认识价值(了解世界)、发展价值(提高自己,改造世界)、评价价值(形成对人对事的态度)。另外,知识获得的途径也是有差异的,这要求在制定教育目标与确定内容时加以考虑。思考与讨论:美德可教么?总之,在制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和选择内容时一定要考虑社会领域知识的呈现形态、价值功能和获得途径等因素。(四)幼儿教育总目标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精神制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必须考虑幼儿教育总目标的要求,同时要充分考虑政策规范的精神。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二、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层次与内容分析(一)结构层次(纵向划分)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阶段目标(大、中、小班)单元目标活动目标概括具体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表述:1996年6月1日起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的幼儿社会教育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2001年起开始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做如下表述: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定了3-6岁儿童社会学习与发展的主要目标:一、人际交往方面有:喜欢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尊重他人。二、社会适应方面有: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归属感。(二)结构层次(横向分类)即根据幼儿社会教育不同的侧面、类别确定目标,它渗透在各个层次目标里,具体来说,包括:1.自我认识2.人际交往3.社会环境4.社会规范5.多元文化不同类别的目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也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三、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一)相关文件对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规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如下内容: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本文标题:《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PPT教学课件-第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535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