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血常规各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概述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它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24个项目。本实验室采用sysmex500i和ADVIA®2120血细胞分析仪。血常规项目1、白细胞WBC2、淋巴细胞百分率LYMPH%3、单核细胞百分率MONO%4、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T%5、嗜酸细胞百分率EO%6、嗜碱细胞百分率BAS%O7、淋巴细胞绝对值LYMPH#8、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9、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10、嗜酸细胞绝对值EO#11、嗜碱细胞绝对值BASO#12、红细胞RBC13、血红细胞HGB14、红细胞比积HCT15、平均红细胞比积MCV1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1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18、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SD1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CV20、血小板PLT21、血小板压积PCT22、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23、平均血小板体积MPV24、大血小板比率P-LCR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白细胞(WBC或LEU)单位:个/升(个/L)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L;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L;6个月-2岁为(11.0-12.0)×109/L;4-14岁为8.0×109/L左右临床意义:(1)增多:常见于化脓性球菌或杆菌的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2.白细胞分类(DC)单位:百分比正常值:(1)嗜中性粒细胞(N)0.5-0.7(50-70%)(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4)淋巴细胞(L)0.2-0.40(20%-40%)(5)单核细胞(M)0.03-0.08(3%-8%)临床意义:(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2)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减少常见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糖皮质激素后.(3)嗜碱性粒细胞(B)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减少无临床意义。(4)淋巴细胞(L)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何奇金病及尿毒症等。(5)单核细胞(M)增多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减少无临床意义.淋巴、单核细胞图片3.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单位:百分比正常值: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7(50%-70%).临床意义:(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灶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数超过10×109/L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叶或更多(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4.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单位:个/L正常值:(50-300)×106/L临床意义:同白细胞分类5.红细胞(RBC或BLC)单位:个/L正常值:成年男性为(4.5-5.5)×1012/L成年女性为(3.5-5.0)×1012/L;新生儿为(6.0-7.0)×1012/L;婴儿为(3.0-4.5)×1012/L;儿童为(4.0-5.3)×1012/L临床意义:(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灼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6.血红蛋白(HB或HGB)单位:克/升(g/L)正常值:成年男性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婴儿为100-140g/L儿童为120-140g/L临床意义:同红细胞7.红细胞压积(HCT)单位:百分比(%)正常值:男性为0.40-0.50(40%--50%)女性为0.37-0.48(37%--48%)新生儿为0.49-0.60(49%--60%)临床意义:同红细胞8.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单位:飞升(fl)正常值:80—95飞升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减少:常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9.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单位:皮克(pg)正常值:27—32皮克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降低:常见于小细胞性贫血。10.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单位:百分比(%)正常值:0.32—0.36(32%--36%)临床意义: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1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单位:百分比(%)正常值:0.115—0.145(11.5%-14.5%)临床意义: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时有意义,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营养缺乏性贫血。目前Bassmen提出了平均红细胞体积(或容积)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分类法,在临床上应用价值较大,见表1-1表1-1几种贫血的MCV和RDW变化MCVRDW正常人正常正常缺铁性贫血降低升高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升高升高再生障碍性贫血正常正常溶血性贫血升高升高铁幼粒细胞贫血正常升高单纯小细胞贫血降低正常12.血小板(PLT)单位:个/升(个/L)正常值:(100-300)×109/L;(旧制单位:10-30万/mm3).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13.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单位:飞升(fl)正常值:6.3-10.1飞升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血小板破坏过多、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镰状细胞性贫血等。14.血小板压积(PCT)正常值一般是0.11-0.28%。临床意义:偏低时常见于一些血小板减少的疾病,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以及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期等。
本文标题:血常规临床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538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