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第一節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一、中国人起源•二、原始物质文化•三、原始观念文化•四、原始社会组织•五、上古文化分布一、中国人起源文化的实质含义就是“人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因此,中国文化起源与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从哪里来?•盘古开天传世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太平御览》卷二)•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肤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女娲造人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太平御览》卷七八)云南元谋人,距今170万年,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其他发现直立猿人化石的地区:山西蓝田人(距今65-80万年)湖北陨县人(可能早于北京人)北京人(距今约69万年)辽宁营口人(相当于北京人)河南南召人(距今50万年)安徽和县人(距今30-40万年)“正在形成中的人”——恩格斯早期智人(即古人):广东马坝人(距今约20万年)陕西大荔人(距今约10万余年)山西许家窑人(距今约10万年)晚期智人(即新人):内蒙河套人(距今约5万到3.5万年)黑龙江哈尔滨人(距今约2.2万年)北京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四川资阳人(距今7千年)迄今只有中华大地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没有缺环。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具有颧骨高突,铲形门齿,印加骨,额中缝,一系列现代蒙古人种所具有的典型体征。二、原始物质文化•1、“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毛泽东《贺新郎·读史》)•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共经历了大约二三百万年。主要特征是猿人使用的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木器、骨制工具。•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文化。陕西蓝田人遗址所用石器木器也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重要工具种类。“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商君书·画策》)“未有蚩尤之时,民用剥林木以战矣。”(《吕氏春秋·孟秋纪》)“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易·系辞》)足够多的考古发现证实,旧石器时代先民们使用了骨制工具。左为辽宁出土骨针;上图为北京人遗址出土骨器•2、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文化创造。取火技术的发明权:归于燧人氏,“谓之燧人何?钻木檖取火,教民熟食。”(《白虎通考》)归于伏羲氏,“伏羲禅于伯牛,钻木作火”(《绎史》卷三)归于黄帝,“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太平御览》卷七九)这种歧说并陈的现象,反映原始初民经过广泛的、多渠道的实践才发明取火技术的文化史本来面目。北京人文化遗址出土遗物,表明距今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经能熟练地使用火。火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3)。火的使用从本质上讲属于工具的范畴,但就其性质来说,制造工具的活动中已包含了有意识性内容,因此,在从猿到人的转换过程总产生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也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的主要门类是采集和狩猎。3、约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梨等。★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领域的重大革命就是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门类。上古神话中关于农业起源的传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鉏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绎史》卷四)“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史记·周本纪》)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农具中华文化的农业基础,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铺垫。河姆渡遗址骨耜弓箭的使用促进了狩猎业的长足发展。对于一时吃不完的猎物,人们试图将他们饲养起来,畜牧业由此发端。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先民广泛使用的生活用具。先用内模,继而用“泥条盘筑”的方法。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三、原始观念文化1、原始宗教原始宗教并非同人类与生俱来,而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水平已达一定水准的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出来。“万物有灵论是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卷二)•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包括:(1)自然崇拜(2)生殖—祖先崇拜(3)图腾崇拜(1)对太阳神的崇拜屈家岭陶器仰韶文化陶器马厂文化陶器连云港陶器•连云港将军崖祭祀痕迹•广西宁明遗址•新疆孔雀河太阳墓。宾日•“所谓‘华族’,就是崇拜太阳和光明的民族。”(2)生殖—祖先崇拜•牛河梁内蒙古阴山岩画青海乐都柳湾·裸体双性浮雕陶罐•新疆呼图壁县生殖崇拜岩画(3)图腾崇拜•图腾: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词的音译。原始人一般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相传黄帝率熊、罴、貔、貅、豹、虎六兽同炎帝殊死搏斗。(3)图腾崇拜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河姆渡象牙雕刻鸟图腾•江苏吴县良渚文化·勾连纹★龙图腾古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裴骃·史记集解》)内蒙古翁牛特旗•考古工作者分析,其龙首形象可能源于其时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猪。•《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闻一多《龙凤考》: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图腾和传说。•“龙有三停九似之说,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种形象比较合理的文化学解释是:随着氏族、部落之间的相互融合,作为氏族表示的各种图腾也产生了拼合,飞禽走兽游鱼,各取其外形特点鲜明的部位,拼合而成一种综合的、虚拟的动物,以之作为突破了血液关系而按照地域划分人群的文明时代中华先民共同崇拜的全民族的保护神。•龙,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龙的精神”象征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大胆创造、诚信和谐。•“龙生九子”:•一子囚牛:龙头蛇身,喜音乐,立于琴头。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二子睚眦:生得龙首豺身,性格刚烈、好斗喜杀,是龙子的战神。形象刻于刀环、剑柄上。•三子嘲风: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有它的塑像。•四子蒲牢:平生好鸣好吼,多立于洪钟上。•五子狻猊:形似狮子,虽然相貌凶悍,但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塑像。•六子霸下(赑屃):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塑像。•七子狴犴:形似虎,平生好讼,又有威力,狱门上部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塑像。•八子负屃:身似龙,头似狮,平生好文,专爱书法。•九子螭吻:传说中它生得龙首鱼身,它的形态最早出现在汉武帝修建的“柏梁殿”上。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2、原始艺术•考古发掘出土的原始艺术品,主要是陶塑、陶绘、木雕、骨雕、石雕。河南新郑裴李岗·猪头河姆渡陶猪仰韶文化鸟像•陶塑·人像红山文化人面像仰韶文化少女像仰韶文化人面像•鱼纹和鱼纹的组合•陶绘•大汶口彩陶•仰韶文化庙底沟•大汶口彩陶•原始雕刻艺术以平面线刻为多河姆渡双鸟纹骨匕连云港将军崖石雕•先民创造的另一重要门类是原始歌舞:•“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山海经·海内经》)•“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益稷》)•“若国大旱,则帅巫舞雩。”(《周官·司巫》)•河姆渡陶埙和骨哨是最早的吹奏乐器,庙底沟发现的陶钟是最早的敲击乐器。•舞蹈纹彩陶•河姆渡陶埙骨哨•庙底沟陶钟青海民和阳山陶鼓,距今4500年山东莒县陶号角,距今5000年四、原始社会组织•人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由于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而产生了新的因素——社会。”(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社会性,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基本标准,社会建构因此也成为上古时代中华先民文化活动的一项核心内容。•“社会”这个词在古汉语中用“群”来表达。人聚成“群”,结成社会,方能以超出一般动物的水平顺应自然、利用自然、驾驭自然。•人的社会性,具体体现为规范化、制度化的人际关系及其组织形式。•人的动物性,是人的社会性的物质基础。•“食、色,性也。”——孟子•食物的获取、分配方式和性要求的满足方式直接联系在一起,成为上古时代中华先民社会建构的互相依存的两大基石。•1、从母系氏族到父系家庭•与猿类分途后的中华先民在婚姻关系上经过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婚等阶段,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经过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阶段。•血亲杂交:男女关系混沌无序,性满足方式与一般动物无异。(北京人)•血缘群婚:禁止不同辈分男女的性交关系,但同辈人中同胞男女的性关系却不在禁忌之列。(伏羲、女娲)•族外婚:同辈人中同胞和旁系的男女性关系也被禁止,即禁止氏族内部通婚。(是氏族形成的起点。)•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基本的经济单位:•(1)母系氏族(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五氏:女娲氏、伏羲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有巢氏(2)父系氏族(铜石并用的五帝时代)●婚姻制度方面,由不固定的男女结合的对偶婚逐渐过渡为一男一女结为固定夫妻关系的单偶婚。单偶婚的出现,是人类性关系史上的一次革命,标志着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私有制开始萌生,五帝的组成,比较通行的说法有: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私有制与国家起源•私有制开始了社会不公的进程。•墓葬规格的鲜明对比,正反映出死者生前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的显著差异。大汶口富人墓•私有制产生后,社会权力引起氏族领袖之间的战争——共工与颛顼之战。•“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上天,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定庵续集》)•“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国语·楚语》)•从广义上讲,“绝地天通”更是一场社会秩序的革命性变革。•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产生,首领推举方式即禅让。•“舜逼尧,禹逼舜”“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刘知几《史通·疑古》)•禹传子不传贤,打破了禅让的权力嬗递。禹的时代,开始了今天已初显轮廓,但尚存争议的“夏文化”的进程。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是:(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3)私有制确立;(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五、上古文化分布•1、中华文化多元发生的考古学依据•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摇篮。•几十年来的旧石器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这种立论基础。学者们提出中华文化多元发生的新解释。(参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夏鼐《碳十四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划分为七个区域。(《考古》1977年4期);•丁季华《中国文明起源单一中心说质疑》划分为八大文化圈(《华东师大学报》1982年4期);•佟柱臣《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中心发展论何发展不平衡论》将新石器文化分为七大区域(《文物》1986年2期);•苏秉琦《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将中华文化分为六大区系(《文物》1981年5期)中华民族•2、中华文化多元发生,也得到神话传说及民族学、民俗学方面的证明。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它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1)华夏文化集团黄帝、炎帝就
本文标题: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541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