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理解为先模式》读后感2
《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读书感悟威金斯和麦克泰说,教师们常常习惯于教教材。教材是什么?教材往往是专家按照学科的内容逻辑来编制的,而不是按照理解内容的逻辑来编制的。举个例子就不难理解,一些软件开发商会提供两本说明书,一本比较厚,是软件参考手册,所有软件特性均被一一解释;另一本比较薄,是软件操作手册,从用户操作的需要给出了一个操作流程。教材就好比软件参考手册,而我们的教学则需要软件操作手册。因此,UbD(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模式)的三个阶段分别是预期结果、评估证据和学习计划,将预期结果前置,才能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考虑“理解内容的逻辑”。教师在教学时头脑中应该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总体框架,从跨学科→学科→课程→单元的层层落实。UbD里设计的基本单位是单元而不是单课,单元整体教学也是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研究者普遍意识到只有一个比课更大的单位,才能作为承载学科素养以及核心素养培养的细胞。然而,关于单元整体设计教师们还存在着一些误解。在这本书中,威金斯和麦克泰用三段研究者和教师之间的虚拟对话巧妙地揭示并纠正了教师们的误解,这三段对话分别对应UbD的三个设计阶段。单元整体设计遵循的是“整体→部分→整体”的逻辑,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要首先“明白为什么要学(整体)”,然后再“按需要学习各部分(部分)”,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整体)”,而以往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忽略了整体。整体是贯穿部分之间的线索,有了这条线索,后面的部分才有了学习的意义。如果是“部分→整体”的逻辑,那么最后的整体基本上是部分的简单叠加。就像有两个泥匠在垒砖,你问他们在干什么?泥匠甲回答:“我在砌墙。”泥匠乙回答:“我在造一座房子。”从他们的回答中不难看出泥匠甲只是在机械地垒砖,也就是说,他只看到了部分。泥匠乙在垒砖的时候都在思考这块砖在这座房子中的位置,也就是说,每块砖都是在整体中的部分。威金斯和麦克泰还以棒球训练为例揭示出“部分→整体”逻辑的荒谬性。假设你是一个棒球教练,你会不会先花几天时间按逻辑把棒球的规则和技术都一股脑儿地教给队员,然后就指望他们在后几天把这些技术都归整起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教练一般都会自觉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逻辑,也就是告诉队员我们的目的要学会打棒球,演示一下打棒球的整个过程,然后分解动作来进行操练,并不时地将各个动作整合起来,最后让队员进行整体性的练习。那么回到我们的课堂上也是一样,我们要先问:“到底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也就是说,教学要追溯长期的目标,最终是为了学生能解决真实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考虑本单元的预期结果。从预期结果来倒推学习设计,这也就是UbD模式所讲的逆向设计思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预期目标,威金斯和麦克泰改进了UbD的设计模板,发展了2.0版本。以阶段一为例,将目标纵向叠划成三个层次并用相应的字母来表示,即掌握知能(A)、理解意义(M)、学会迁移(T)。这与271教育课堂的“认知内化实践生成迁移提升”十二字方针相吻合。271教育理念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身体力行,活学活用,争取早日让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本文标题:《理解为先模式》读后感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604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