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护理心理学]第六章:--心身疾病
第六章心身疾病第六章心身疾病1234【学习目标】识别常见的心身疾病说明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陈述心身疾病的概念描述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护理第六章心身疾病第一节心身疾病概述第二节常见的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预习案例】案例6-1:患者,45岁,部队干部。平时不嗜烟酒,生活规律,但性情急躁,易激动,工作作风雷厉风行,争强好胜;生活中时间观念很强,上街购物事时将与欲购物品购买后立即返回,很少闲逛;走路速度快。一年前因转业到地方某单位工作,工作不顺,常因小事上火,发脾气。1天前因心前区疼痛入院,诊断为冠心病。思考:1.该患者病前是何种人格类型?2.发病前的明显原因是什么?3.患者的情绪反应属于哪一种?4.对患者应采取哪些干预措施?一、心身疾病的概念(一)定义躯体疾病心身病心身症神经症精神病心身疾病第一节心身疾病概述心身症:只是躯体功能性改变。心身病:发生了躯体器质性病变。心身疾病: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疾病。(二)心身疾病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一般人群3.6-60%;门诊与住院病人中1/3患有心身疾病;性别:女性:男性3:2;年龄:>65岁<12岁患病率最低,更年期或老年前期为发病高峰;地域性:城市>农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二、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及范围(一)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二)心身疾病的范围(1)心血管系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心律失常、雷诺病等。(2)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等(3)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肠道易激综合征等。(4)内分泌系统: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更年期综合征等。(5)泌尿生殖系统:过敏性膀胱炎、性功能障碍、慢性前列腺炎等。(二)心身疾病的范围(6)神经系统:血管神经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等(7)肌肉骨骼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痉挛性斜颈、腰背疼、肌肉痛、书写痉挛等。(8)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慢性荨麻疹、湿疹、斑秃、牛皮癣、多汗症等。(9)外科:术后神经症、术后肠粘连、整形术后综合征等。(10)妇科:痛经、经前紧张综合征、月经紊乱、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障碍、功能性不孕症等。(11)儿科:遗尿症、口吃、哮喘等。(12)眼科: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飞蚊症等。(13)耳鼻喉科:美尼尔综合征、咽喉部异物感等。(14)口腔科:特发性口腔溃疡、特发性舌痛症、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口臭、口腔炎等。(15)其他:恶性肿瘤、肥胖症、意外伤害的易病倾向等。(二)心身疾病的范围三、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一)心理因素1.情绪与心身疾病2.人格特征与心身疾病(二)社会因素(三)生理因素【各型性格与疾病】1.急躁好胜型的A型性格:易患冠心病。包括极端好胜,富有攻击性,缺乏耐心,有时间紧迫感和怀有敌意,通常是个孤独者。有统计表明,85%的心血管疾病与A型性格有关。2.遇事想得开的B型性格:大都会长寿:典型B型性格的特征与A型性格相反,较少竞争性,较少敌意,容易相处、不易激动,社交适应性较好,遇事想得开,不耿耿于怀。3.忍气吞声的C型人:患癌症的危险性比一般人高3倍。C型行为的主要特征为:隐忍或自我牺牲,合作且愉快,不果断,耐心,服从外部权威,而且不将消极情绪外露,特别是气愤情绪。4.孤僻寡言D型人:最易患心脏病,神经官能症。D型性格的人是孤僻型,退缩,沉默寡言,待人冷淡;缺乏自信心,有不安全感;性格孤僻,爱独处,不合群;情感消极,忧伤,容易烦躁不安。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图示心理中介: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生理中介:遗传因素、生理特征、环境因素、社会支持应激源:躯体心理社会心理应激心身反应器官脆性致病因子:物理化学生物遗传心身反应心身紊乱心身疾病四、心身疾病的诊断防治原则(一)诊断原则1.诊断要点(1)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2)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3)排除神经症和精神病2、诊断程序(1)采集病史(心理社会方面):个体心理发展特点、个性或行为特点、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或社会支持资源、个体认知评价模式等;(2)体格检查: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行为反应方式、情绪反应等;(3)心理行为检查:晤谈、行为观察、心理测量等;(4)综合分析:评价是否是心身疾病,是何种心身疾病。(二)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或其他方面的处理。2.心理治疗。3.精神药物治疗(抗抑郁、抗焦虑等治疗)。4.环境治疗。(三)心身疾病的预防1.加强心理卫生的宣教。2.培养健全的人格。3.消除各种有害的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如自杀、吸毒等,并给予指导和帮助。进行适当的疏导和调整,以减少不良的心理刺激。4.对有遗传倾向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应注意做好心理预防措施,防止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5.加强行为训练和控制。如放松训练、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第二节常见的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发性高血压遗传肥胖吸烟精神紧张过度摄盐胰岛素抵抗血管紧张素II异常增多多因素致病。公认血管紧张素II异常增多会直接导致高血压。酗酒一、原发性高血压(一)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1·慢性应激:长期慢性应激状态较急性应激事件更易引起高血压。高应激区的居民发病率高。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的职业发病率高。2.人格特征:受压抑的愤怒表达和过分的愤怒表达与高血压发病有关。在不良环境下(受教育程度低下、社会经济地位低下),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人容易患高血压。3.婚姻状态:根据Framingham的资料,寡妇和鳏夫的血压高于配偶健在者。4.不良行为因素:发病率与高盐饮食、超重、肥胖、缺少运动、大量吸烟及饮酒等因素有关,这些不良行为因素又直接或间接地受心理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反应紧张焦虑、猜疑、恐惧。(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1.认知水平的提高、情绪的调整2.松弛训练:3.生物反馈:(是内脏学习的过程)血压成为一种能被患者“随意”操作的内脏行为,从而达到降压目的。4.运动疗法:耐力性运动训练或有氧运动训练均有中度降压作用。有人还指出运动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防止粥样斑块形成。5.改变生活习惯:减重、限盐、戒烟和控制饮酒是降压的有效措施。二、冠心病(一)心理社会因素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1.压力因素:冠心病与社会高度的发达程度、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生活环境压力大、对文化差异的不适应等因素密切相关。2.情绪因素:压力因素致心理压力增大而使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特别是突发的负性生活事件使人产生焦虑、恐惧、愤怒、内疚和沮丧等负性情绪,从而不同程度的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A型性格的特征是:有雄心壮志,喜欢竞争,出人头地;性情急躁,缺乏耐心,容易激动;有时间紧迫感,行动匆忙;对人有敌意。与A相反的性格,如不争强好胜做事不慌不忙的性格称为B型性格肿瘤的性格模型,即C型性格。特征是压抑自己的情绪,过分忍让,回避矛盾,怒而不发,好生闷气,内向。A型B型C型3.人格因素4.行为因素:吸烟、缺乏运动、肥胖、高盐高脂饮食、对社会压力的适应不良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二)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在无症状和被诊断前通常无心理反应。出现症状而被诊断后,反应与其人格特征和对病的认识有关:倾向于悲观归因模式思维者:紧张焦虑不安,甚至出现惊恐发作,充满对预期焦虑,部分继发抑郁,生活方式发生重大的改变,疾病行为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主要行为。部分患者则采用“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导致就诊的延误。1.对诊断和症状的反应:2·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理反应国外对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患者的研究发现:通常第1天为焦虑;第2天有部分患者呈现“否认”的防卫反应;第3~5天主要为抑郁,其持续时间比焦虑长。焦虑:80%抑郁情绪:58%敌对情绪:22%不安:16%3·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心理反应最常见的主诉是疲乏、抑郁、睡眠障碍、对性生活的担心、不敢恢复工作等。主张渐进性活动锻炼,必要时抗抑郁治疗。(三)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1.患者教育:认识疾病、减少焦虑,焦虑抑郁的治疗。2.行为的矫正:矫正A型行为、吸烟、酗酒、过食和肥胖、缺少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3.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一)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发生与发展中作用1.心理社会因素糖尿病的发生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有一定关系。急性应激可使正常人在饱餐后血糖反应峰值延迟。地震、重大火灾后,糖尿病的发病率较灾前明显增加。心理应激可使正常人显示糖尿病的某些症状(如血糖升高、尿中糖和酮体含量增多)。一些患者由于生活事件的突然袭击,病情迅速加剧,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三、糖尿病2.人格特征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性格不成熟,具有被动依赖、做事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这些人格特点被称作糖尿病人格。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具有内倾型、不稳定型及掩饰型个性特征。(二)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反应青少年患者常见激动、愤怒、抑郁与失望的情绪反应,也可见到孤僻和不成熟的性格特点。成年期发病者常会感到失望、无依无靠、无所适从、悲哀、忧愁、苦闷,对未来失去信心,对付外界挑战和适应生活的能力下降,甚至导致自杀行为,自杀意念的发生与抑郁严重程度和治疗依从性差相关。血糖的波动而直接影响患者的注意、定向力、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进而严重影响社会功能。(三)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1.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教育2.改变生活方式3.治疗不良情绪4.对出现复杂并发症、病情反复者应当及时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有效的药物治疗。四、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多见,患者多为青壮年,男多于女。临床表现为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本病呈长期性、反复发作。(一)心理社会因素在消化性溃疡发生发展中的作用1.心理应激因素情绪变化能引起胃液分泌及运动功能异常,情绪因素是发病原因之一。一般病人经历生活事件比较多。2.人格特征人格偏移在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有研究认为:独立与依赖之间的矛盾,不好交往,行动上因循守旧,被动、顺从、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而且过分关注自己。(二)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1.健康教育2.指导患者矫正不良的人格特征五、恶性肿瘤(一)心理社会因素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影响1.情绪因素:抑郁、失望、悲哀、恐惧等情绪是产生肿瘤的重要原因。2.人格特征:与人过分合作,原谅一些不该原谅的行为,生活和工作没有主见和目标,不确定性强,对人过分耐心,回避各种冲突,压抑而不表现愤怒等负性情绪,屈从于权威。3.行为因素:不科学合理的饮食,如过多食用腌制食品,居住在使用不环保材料过度装修又通风不良的居所,缺乏运动等。1.休克—恐惧期:当患者得知自己身患恶性肿瘤的消息时,心理反应强烈,表现为震惊、恐惧,并伴随有心慌、眩晕、昏厥或木僵等躯体反应。2.否认—怀疑期:当患者从剧烈的情绪震荡中冷静下来后,常常会借助“否认”来应对被诊断为恶性肿瘤的紧张和痛苦。3.愤怒—沮丧期:这个时期患者不得不面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了,会出现愤怒、易激惹,甚至有攻击性行为。这时,悲哀、沮丧、绝望的情绪也会随之而来,有的患者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或自杀的行为。4.接受—适应期:这一时期的患者接受患病这样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并努力适应和接受治疗。(二)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三)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1.慎重告诉患者诊疗信息2.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3.消除紧张压力,调整情绪状态。4.指导行为矫正5.重视榜样示范6.积极
本文标题:[护理心理学]第六章:--心身疾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618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