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诊断血栓与止血PowerPoint 演示文稿
血栓与止血检验一、血栓与止血的筛选检验一期止血缺陷的筛选检验:指血管壁和血小板异常所引起的止血功能缺陷。相关筛选检验:1出血时间(BT)2血小板计数(PLT)3血块收缩时间(CRT)4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FT)又称束臂试验1.出血时间测定(BT)原理:参考值:临床意义:延长见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临床常见病有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巨血小板综合症)、凝血因子缺乏(临床常见病有vWD、DIC)、血管异常(临床常见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及药物影响(如乙酰水杨酸、潘生丁等)缩短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2.血小板计数(PLT)略3.血块收缩试验(CRT)原理:参考值:48%~64%临床意义:收缩不良或不收缩见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无力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及凝血障碍、红细胞增多症等。4.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RF)原理:参考值:男5个,女10个临床意义:阳性见于遗传性毛细知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维生素C或P缺乏症、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先天性和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症、血管性血友病一、血栓与止血的筛选检验二期止血缺陷的筛选检验:指凝血和纤溶异常所引起的止血功能缺陷。相关筛选检验:1全血凝固时间(CT)2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1.全血凝固时间(CT)略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原理:在37℃条件下,在血浆中加入以白陶土(激活剂)和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悬液及Ca++后,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参考值:32~43秒临床意义:延长:见内源性凝血系统因子缺乏及II、V、X因子、纤维蛋白原缺乏、抗凝物质增多等。缩短:见于高凝状态及血栓性疾病。3.凝血酶原测定(PT)原理:在血浆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Ca++,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所需时间。参考值:PT11~15秒INR0.8~1.5临床意义:延长: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因子缺乏及II、V、X因子、纤维蛋白原缺乏、抗凝物质增多等。缩短:见于高凝状态及血栓性疾病。一、血栓与止血的筛选检验纤溶活性增强的筛选检验相关筛选检验:1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ELT)2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FDP)3血浆D-二聚体检测(D-D)1.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ELT)原理:血浆优球蛋白中含有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和纤溶酶原活化剂等,但不含有纤溶酶抑制物。在pH4.5时使优球蛋白沉淀,经离心除去纤溶抑制物,并将此沉淀(即优球蛋白)溶于缓冲液中,再加入适量的钙溶液(加钙法)或凝血酶(酶法)使其凝固,观察凝块完全溶解所需时间,即为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参考值:加钙法:129.8+41.1min加酶法:l57.5+59.1min临床意义缩短(小于70min):表明纤溶活性增强,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延长:表明纤溶活性减低,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形成性疾病和应用抗纤溶药物等。2.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FDP)原理:胶乳凝集法在血清中加入用特异性抗纤维蛋白(原)D、E片段抗体标记的胶乳颗粒悬液,与血清中FDP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胶乳颗粒凝集。参考值:5mg/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症、DIC、恶性肿瘤、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肺梗死、DVT、溶栓治疗、白血病、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等。3.D-二聚体测定(DD)原理:胶乳凝集法ELISA法参考值:200µg/L临床意义:DD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原发性纤溶与继发性纤溶鉴别指标是溶栓治疗监测指标增高见于继发性纤溶、血栓形成及临床出血。二、血管壁(内皮)检验相关检验: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VwF:Ag)2血浆内皮素-1检测(ET-1)3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抗原测定(TM:Ag)4血浆6-酮-前列腺素F1a测定(6-k-PGF1a)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VwF:Ag)原理:免疫火箭电泳法参考值:94.1%±32.5%临床意义:减低见于血管性血友病增高见于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心绞痛、脑梗塞等)、肾病(急或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及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糖尿病、大手术后等。2.血浆内皮素-1检测(ET-1)原理:ELISA法参考值:5ng/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心绞痛、肺动脉高压、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缺血性脑卒中、肾功能衰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支气管哮喘、休克等。3.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抗原测定(TM:Ag)原理:放射免疫法参考值:20~35µg/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部分脑血栓、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闭塞性脉管炎患者。4.血浆6-酮-前列腺素F1a测定(6-k-PGF1a)原理:ELISA法参考值:17.9±7.2ng/L临床意义:减少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变、肿瘤转移、肾小球病变、周围血管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三、血小板相关检测1.血小板生存时间(PST)测定2.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PAIg)3.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4.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5.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PF3aT)测定6.血小板膜糖蛋白(GP)测定7.血小板活化指标测定1.血小板生存时间(PST)测定原理:丙二醛(MDA)法与血栓烷B2(TXB2)法由于阿司匹林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活性,使MDA与TXB2合成受抑,故血小板MDA与TXB2含量减低。与此同时因新生血小板未受阿司匹林的抑制,故其MDA与TXB2含量正常。因此观察口服阿司匹林后血小板MDA与TXB2的恢复曲线可以推断出血小板生存时间。参考值:MDA法PST为10.8±4.2d;TXB2法PST为9.3±1.7d临床意义:缩短: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多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输血后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消耗过多性疾病: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S);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妊高征、恶性肿瘤等。2.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PAIg)原理:ELISA法参考值:PAIgG0~78.8ng/107血小板PAIgA0~2.0ng/107血小板PAIgM0~7.0ng/107血小板PAC30~18ng/107血小板临床意义:增高见ITP、SLE、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输血后紫癜、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淋巴瘤、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Evan综合症、良性单株丙球蛋白血症等。3.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原理:血小板具有粘附于受损血管表面或异物表面的特性,测定一定量血液与一定异物面积接触前后血小板数,即可求出血小板粘附率。参考值:玻璃柱法:62.5%±5.61%玻璃球旋转法:34.9%±5.95%玻璃滤器法:31.9%±10.9%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深静脉血栓、肾小球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口服避孕药、切脾术后。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vWD、巨血小板综合症、MDS、尿毒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硬化、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4.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原理:比浊法加入诱导剂前后,富含血小板血浆浊度变化。参考值:ADP0.5mmol/L35~75%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深部静脉血栓等。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血小板综合症、纤维蛋白原降低、尿毒症、肝硬化、骨髓增生性疾病、急性白血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5.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PF3aT)测定原理:PF3是血小板在活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膜表面磷脂(即磷脂酰丝氨酸),是凝血的重要成分。当PF3缺乏时凝血即有异常。本试验将正常人和病人富血小板血浆(PRP)和贫血小板血浆(PPP)交叉配合,以白陶土作活化剂,促使PF3形成,再测定各组标本的复钙时间,比较各组时差,从而得知PF3是否有缺陷。参考值:第l组比第2组的结果延长不超过5s。若延长超过5s,则为PF3有效性减低。第3组与第4组为对照,在血友病时第3组亦会延长。临床意义:PF3aT减低见于先天性PF3缺乏症、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以及肝硬化、尿毒症、异常蛋白血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SLE、血小板减少症、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某些药物的影响。6.血小板膜糖蛋白(GP)测定原理:用抗人血小板膜GPIb、GPlIb和GPlla单克隆抗体与被检者血小板膜相应糖蛋白的特异免疫反应的原理,通过放射免疫分析可以定量测定血小板膜相应GP的含量。参考值:每个血小板含GPIb分子数为(1.54±0.49)×104;GPⅡb/GPⅢa分子数为(5.45±1.19)×104临床意义:GPIb缺乏: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GPⅡb/GPⅢa缺乏:见于血小板无力症7.血小板活化指标测定血小板活化指标包括:血浆ß-血小板球蛋白(ß-TG)、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原理:ELISA法参考值:ß-TG16.4±9.8µg/LGMP-140(1.61±0.72)X1010分子数/LPF43.2±2.3µg/L临床意义: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表示血小板被激活及释放反应亢进,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及糖尿病血管病变、尿毒症预后有重要意义。四、凝血因子检验常用血液制剂中所含有的因子1.正常混合血浆:含有除Ⅳ、Ⅲ外所有凝血因子2.正常人血清:含Ⅶ、Ⅹ、Ⅺ、Ⅻ乏Ⅰ、Ⅱ3.正常人贮存血浆(正常人血浆于37℃中贮存24小时或于冰箱贮存2周):乏Ⅲ、Ⅳ、Ⅴ、Ⅷ4.正常人贮存血清(正常人血清于4℃贮存1周):乏Ⅰ、Ⅱ、Ⅴ、Ⅷ5.正常人硫酸钡吸附血浆:乏Ⅱ、Ⅲ、Ⅳ、Ⅶ、Ⅸ、Ⅹ6.正常吸附血清:含Ⅺ、Ⅻ四、凝血因子检验1.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及纠正试验2.血浆因子Ⅱ、Ⅴ、Ⅶ、Ⅹ促凝活性检测3.血浆因子Ⅷ、Ⅸ、Ⅺ、Ⅻ促凝活性检测4.凝血因子ⅩⅢ定性试验和亚基抗原检测1.简易凝血活酶生成(STGT)及纠正试验原理:STGT是用受检者稀释全血溶液作为试验所需的全部凝血因子的来源,自身红细胞溶解产物替代PF3,按一定时间加入基质血浆(提供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测定凝血活酶生成所需时间,以检查内源凝血系统凝血活酶生成有无障碍。纠正试验:在STGT延长的受检稀释全血溶血液中分别加入1/100容量的正常硫酸钡吸附血浆、正常血清和正常新鲜血浆,分别测定正常基质血浆的最短凝固时间,以确定内源性凝血活酶生成缺陷的因子。2、参考值:最短的凝固时间小于15S(10-14S)临床意义:检测凝血因子缺乏及抗凝物质存在。2.血浆因子Ⅱ、Ⅴ、Ⅶ、Ⅹ促凝活性检测原理:将受检血浆分别与乏因子Ⅱ、Ⅴ、Ⅶ、Ⅹ基质血浆混合,再加免脑粉浸出液和钙溶液,分别作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将受检者血浆测定结果与正常人新鲜混合血浆比较,分别计算各自的因子Ⅱ:C、Ⅴ:C、Ⅶ:C、Ⅹ:C促凝活性。参考值:FⅡ:C:97.7%±16.7%FⅤ:C:102.4%±30.9%FⅦ:C:103%±17.3%FⅩ:C:103%±19.0%临床意义:本试验是继外源凝血系统筛选试验异常,进而直接检测诸因子促凝活性的更更敏感、更可靠指标。增高见血栓性疾病;减低见肝病变、维生素K缺乏、DIC、口服抗凝剂、抑制物存在。3.血浆因子Ⅷ、Ⅸ、Ⅺ、Ⅻ促凝活性检测原理:受检血浆中分别加入乏FⅧ、Ⅸ、Ⅺ、Ⅻ的基质血浆、白陶土脑磷脂悬液和钙溶液,分别记录开始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从各自的标准曲线中,分别计算出受检血浆中FⅧ:C、Ⅸ:C、Ⅺ:C、Ⅻ:C相当于正常人的百分率(%)参考值:FⅧ:C:103%±25.7%FⅨ:C:98.1%±30.4%FⅪ:C:100%±18.4%FⅫ:C:92.4
本文标题:诊断血栓与止血PowerPoint 演示文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62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