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推荐名著导读《长征》课件PPT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推荐名著——王树增,中国著名的军旅作家。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11年》。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作者简介作者在创作中着力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他认为:“坚定的信仰,这是长征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在阅读《长征》的过程中,读者既能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能感受到历经苦难依然高扬的革命理想,认识到面临艰险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体会到个人与民族命运融为一体的生命荣光。创作过程作者认为:“非虚构写作,要求创作者即使在细节上也不能虚构,一切都是从档案、史料、采访、勘查中推演出来。”为此,他搜集并披露了大量资料,采访了许多红军老战士,还进行了实地调查,“如果史料不能够查清楚,我宁可不写”。《长征》的饱满、厚重、震撼人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严谨认真的写作方式。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长征》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表现长征中的“人”,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也有对很多无名红军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作者善于表现历史事件中的精彩细节,使历史人物真正“活”起来,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创作过程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内容提要王树增掌握了大量“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壮举的相关资料,以此为基础,按照长征的时间跨度与地域推进为基本架构,以文学氛围浓厚的笔法对长征中的人物、故事、重要场景加以描绘。书中人物中既有毛泽东等高层领导,也有很多无名的普通人。这是一部从微观到宏观全景式回顾长征的佳作。——中华读书报“我看过你写的《长征》。长征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你写的很好,我还让周围的同志都看一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作品评价目录第十章残阳如血第十一章巴山蜀水第十二章金沙水畔第十三章喜极之泪第十四章黑暗时刻第十五章北斗高悬第十六章天高云淡第十七章北上北上第十八章江山多娇第一章突出重围第二章绚丽之梦第三章十送红军第四章路在何方第五章山河苍茫第六章橘子红了第七章血漫湘江第八章恭贺新年第九章夜郎之月第一章突出重围章节内容1934年7月23日,已经在根据地转战了近五年的第六军团,接到了中革军委的命令——由于根据地外围的局势日益恶化,他们必须在敌人逐渐压缩的重重包围中冲出去,然后在偌大的国土上重新寻找一块可以生存之地。于是,红六军团就成了伟大长征的急先锋。第二章绚丽之梦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实行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导致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在蒋介石以三十一个师的兵力向中央苏区的腹地瑞金逼近之时,博古、李德做出了撤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的决定。一场被全世界称为“长征”的军事远征就此拉开了序幕。第三章十送红军人类历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军事远征就要开始了,踏上征程的每一个红军都将成为这部前所未有的英雄史诗的主人公,都将成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百姓送红军……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实而翔实地再现,令人震动和感慨。第四章路在何方1934年10月,湘江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惨烈、最惊心动魄的一战。中央红军突破了蒋介石精心布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其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只剩下3万多人,付出沉重代价,红军血染湘江,红军路在何方?第五章山河苍茫1934年11月,贺龙领导的第二军团和萧克领导的第六军团在不断的移动作战中,最大限度地牵制了湖南境内的国民党军队。在安徽与浙江交界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与第十军团在此处会合,艰苦转战并顽强生存着。第六章橘子红了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已经完整清晰地了解了国民党军准备在湘江和潇水之间与红军决战的意图和部署,中央红军决定继续西进,就必须尽一切可能在国民党军调动完毕之前渡过湘江,一场恶战即将爆发。第七章血漫湘江湘江一战,红军从瑞金出来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人。无数倒下的红军将士再也不能追随党的队伍了,他们再也不能看到我们的队伍越了老山界,横穿乌蒙,飞跃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不能看到我们的胜利。但是,他们在湘江留下了一腔热血和铮铮的铁骨,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军旗,染红了军帽上的那顺闪闪的红星。第八章恭贺新年1935年1月,新年来临之际,作为长征征途上的首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没有触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所面临最严重的领导层问题,仅就红军的走向在军事层面做出了决定;而强渡乌江战役的胜利,则为红军北上遵义打开了通道,为红军长征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九章夜郎之月1935年1月15日,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第十章残阳如血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夺,以两个团的兵力歼灭黔军六个团,揭开遵义大捷的序幕,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展示了遵义会议的曙光。从此,红军战斗过的娄山关,便成为黔北著名的革命纪念地。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第十一章巴山蜀水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了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第十二章金沙水畔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招致全军覆灭的危险。1935年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第十三章喜极之泪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并得到了彝族同胞的大力支持。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1935年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第十四章黑暗时刻1935年8月,红军征服了雪山以后,在毛儿盖、波罗子一带集结休整待命。前面就是纵横数百里、神秘莫测、人烟稀少的水草地。党中央在毛儿盖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分别在毛儿盖和卓克基两地集中,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在中共中央统一指挥下,继续北上过草地。第十五章北斗高悬1935年9月,一个个胜利果实在不断证实,毛泽东继续北进,以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在临近苏联边界的地区创造根据地,以便获得援助,尔后向东发展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而事实也证明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坚持向川康藏边境退却的方针是极端错误的。第十六章天高云淡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六盘山是1935年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毛泽东一首《清平乐·六盘山》,使之名扬海内外。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第十七章北上北上红二、六军团历尽千难万险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以红二、六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肃反斗争。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第十八章江山多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作品主题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的远征。中国工农红军跨越了中国十一个省份,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且始终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之中,历尽艰辛之后,最终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共产觉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艺术特色1.高超的叙述技巧,强烈的全球整体意识。作者并没有孤立地去认识那段历史,而是将其放在全世界的背景中进行思考。在叙述某件重大事情时,往往会把世界其他地方同时发生的大事纳入笔底,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其“全球化认知高度,全景式客观再现”的写作初衷。2.善于用纪实文学的方式来记述重大历史事件,开创了以细节还原历史面貌的写作范式。作者通过对大量细节的叙述,让80多年前的长征得到了更加真实与鲜活的呈现。艺术特色3.运用回溯式的语句来拉长时间、空间的距离。如“接踵而来的巨大灾难令这位年轻的红军营长永生难忘,即使在十六年后他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海军将领时,回想起这个瞬间周仁杰说他依旧会不寒而栗”。这样的例子在书中几乎随处可见。名著勾连《红星照耀中国》和《长征》在情节内容上的不同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作者在“长征”这一章中通过采访毛泽东,介绍了长征的缘由及主要经过。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讲述了这一伟大壮举中许多感人的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1.《长征》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的方式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纪实王树增2.作者在创作中着力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他认为:“,这是长征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坚定的信仰4.1934年至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的远征。1936二万五千里长征3.作者在《长征》中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和;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不朽的信念力量国家统一精神5.中国工农红军跨越了中国省份,翻越了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且始终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之中,历尽艰辛之后,最终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用和传播着共产觉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6.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直接原因是。7.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对坚定信仰和主义精神;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是顾全大局、精神。8.红军翻越的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是。十一个二十三十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共产主义革命乐观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夹金山9.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0.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是。11.长征红军跳出敌人包围是在(事件)。12.在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13.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胜利结束。遵义会议毛泽东采用了大兵团伏击歼敌的战术渡过金沙江湘江战役二万五千里长征甘肃会宁
本文标题:(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推荐名著导读《长征》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676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