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课件出示;一个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个桃子,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子给他们,猴一7个、猴二4个、猴三1个。师:对老猴分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生:应该三只猴分的一样多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一样多(二)探究新知:1、用磁性小圆片代替桃子(老师将磁性小圆片按照7、4、1、分别排列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2、交流反馈(1)引出移多补少、(2)(7+4+1)3师:观察移动后的小圆片,思考: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板书:总数不变一样多不一样多3、小结,并揭示课题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板书课题)4、刚才有同学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生:会。(生自己完成)反馈(7+4+1+8)4=5比较归纳得出:总数份数=平均数(三)应用数学教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这些信息1、国家旅游局关于2004年“十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1)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2)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2、春暖花开北京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3、三年级1班平均身高为136厘米。(四)、研究平均身高1、刚才谈到了平均身高,要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该怎么办呢?出示三年级某班的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①140141139143142145②135134136131132134③130131132130128127④128129128127127125⑤124127124125124123⑥1231221201231241222、师:估计,全班的平均身高会在什么之间或是多少厘米?该怎么办?现有三种方案,你选择哪一种呢?A、选择第一排最矮的B、选择第六排的C、选择第一组有高,有矮的师: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3、学生试算4、师:看到这个平均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对于这个平均身高还有没有更大胆的想法,它还能代表哪些范围内的大概平均身高?学生反馈(五)、巩固发展。选一选(用手势表示)1、少先队第三中队发动队员种树,第一天种了18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种了315棵,平均每天种多少棵?()2、(180+315)22、(180+315)33、气象站在一天的1点、7点、13点、19点,测得的温度分别是摄氏8度、15度、24度、17度。请算出这天的平均气温。()4、(8+15+24+17)42、(8+15+24+17)(1+7+13+19)(六)、拓展练习1、猜老师平均每个月的开支2、教师板书:平均每月开支1000元提问,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老师把今年前三个月的开支情况做了大概的统计,出示:2005年陈老师1——3月每月开支情况统计表月份1月2月3月4月金额10801020XX50你能不能帮老师算一算,今年前三个月的平均每月开支多少元?3、学生反馈4、你们能不能预测一下老师4月份的开支大概是多少?5、如果要使前4个月每月平均开支不超过1000元,四月份老师最多能花多少钱?五、总结:“求平均数”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二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拍球比赛,下面我们请甲队的(3人),和乙队的(4人)到前面来,每人拿一个球。注意:比赛的规则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哪个队拍球的总个数最多,哪个队就获胜,听懂了吗?(听懂了)师控制时间(5秒),根据拍球的个数板书,如:甲队:6+7+8=21(个)乙队:10+4+3+6=24(个)结束后要求学生把球轻轻的放在这里,慢慢的走回座位。师:下面两个队以最快的速度把你们这个队拍球的总数求出来。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将上面的板书补完整。师:我们来看看,在规定的时间里,甲队拍了21个,乙队拍了24个,哪个队赢了?(或问我们能说明乙队赢了吗?)生发现不行!师:你为什么说不行?生:我们是3个人拍的,他们是4个人拍的。(你什么意思啊?)就是这样不公平。师:甲队的队员听了他这么一说也都觉得不公平了,是吗?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比较总数就不公平了,可在我们生活中就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刚刚我们进行了期中考试,我们是怎么比较三个班的成绩的呢?(比较平均数),我们这里就可以比较平均每人拍了多少个?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初步感知平均数产生的需要生1:分别用213=244=分别求出等于多少师:比较平均每人拍了多少个?先来帮甲队算一算,为什么“3”?再来帮乙队算一算,为什么“4”?师:我们以乙队为例,这“6个”是表示什么?(可能有学生正好拍了6个)问有没有不同意见?(平均每人拍了6个)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师:1号你明明拍了10个怎么变成6个了,多的哪儿去了(多的补给拍的少的人了)那么拍的少的2号拍了4个怎么变成6个了(拍的多的给了我几个,就慢慢增多了,)师:多的补给了少的,多的就慢慢(少了),少的就慢慢(多了),最后他们4个人就慢慢变得相等了。这个6就是4个人拍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问:这个平均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先加再除)师:我们再来看看,多的10个给了少的,少的就慢慢增多,多到什么程度了?生:每个人的相等。师:那么这个6就是同学说的它是10、4、3、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很好的反映了南边这组的整体水平。甲队和乙队,甲队平均水平7个,乙队平均水平6个,哪一个队的整体水平高些呢?学生直接说甲队。小结:提问,刚才我们比较总数的时候,我们好多同学都有意见觉得比较总数不公平,那么当人数不相等的时候我们比较什么才公平呢?(平均数)3、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师:同学们,平均数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来了,在我们生活中学习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平均数。(学生举例子)三、估计平均数的策略1、出示五一期间南通儿童乐园的游客统计图谈话:同学们五一期间出去旅游了吗?去了哪儿?(1)估一估问:看到这张统计图,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信息?还没有发言的同学说说看。生:1号1100人,2号来了1300人,3号1000人,4号900人,5号700人。师:那么你还想了解点什么吗?(平均每天来了多少人?)出示问题:这五天平均每天来了多少人?要求:不许计算,只能估一估。(生估计1000、1200、只要在700与1300之间就行)如果有学生估计500、600、2000等,让学生讨论:可能是500、600、2000吗?为什么?小结:最多的要给少的,多的就少了,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多的还要多。少的会变多,平均数也不可能比最少的还要少。也就是平均数既要比谁少又要比谁多啊?(2)算一算师:好,每个同学再估计一个数把它藏在心里。要看估计的准不准就可以算一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独自的认真的算一算,有不同方法的呆会儿来给我们介绍。汇报:都是1000,问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我们。简单的说:把这几天的总人数求出来,再除以5。也就是先……再……。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一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介绍,也得到了1000,这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3)揭示估计方法师:咦,刚才你第二次估计的数与1000接近的人举手。老师刚才也偷偷的估计了一下,老师估计的是2000,你们说可能吗?为什么呀?给我说说看!生:平均数要比最多的少,比最少的要多。我们估计要有根有据。师:从统计表上看,从2号开始来的人数越来越少,如果你是南通儿童乐园的管理人,你有什么招能吸引游客?(降低价格、提高环境)是个不错的招,下课后王老师会在网上把我们三3班同学的建议发给南通儿童乐园的管理人,好不好?3、出示本班期中考试4名同学的数学成绩谈话:前天我们做了张试卷,这是4个同学的成绩。问:的和最少的分别是多少分?他们的平均成绩肯定要比的怎么样?比最少的怎么样?问:你想用什么方法算出他们的平均成绩?分别介绍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90分)4、分别出示三幅图片谈话: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水资源相当丰富,但分布不均匀。(1)我国严重的缺水地区介绍:这是我国严重的缺水地区,他们一户人家平均每月用水量30千克,用它吃饭洗衣服洗菜。(2)出示小芳家用水统计图师:这是老师调查的小芳家用水统计图,第一季度用水16吨、第二季度用水24吨、第三季度35吨、第四季度21吨。你知道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吗?可能有学生会选1和2。安排选1的和选2的个一名代表到前面来。要求选2的向选1的同学提提问题?选2的问:题目要求的是什么?那么一年有几个月?那么你为什么还选1?问第三个问题时对方可能不回答了。师:这个问题关键的地方要看求的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而1、3分别求的是什么?动笔算一算他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16+24+35+21)4=24(吨)(3)小芳家平均每月用水约24吨再同时出示(1)(3)两种画面,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节约用水从我们自身做起。?8.巩固练习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一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别的.二、探究新知.1.引入新课.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2.教学例2.(1)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4)学生操作.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6)
本文标题: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五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693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