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12.3流域环境管理课件课件
12.2农村环境管理12.3流域环境管理CompanyLogo所有包含某水系(或水系的一部分)并由分水界或其它人为、非人为界线(如灌区界、地貌界等)将其圈闭起来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区域,其实质是地球陆地水及其所携物质在自然状态下、在重力作用的驱使下发生汇集、运移和沉积(或消耗)过程并因此形成一系列相互密切联系、具有特定范围的区域的集合。二、我国流域主要分布流域名称分支流域黑龙江流域黑龙江干流;松花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东北地区其他国际河流辽河流域辽河干流;大凌河及辽东沿海诸河流域海滦河流域滦河流域;海河流域;华北地区沿海诸河流域黄河流域黄河上游干流区间;黄河中下游干流区间;汾河流域;渭河流域;山东半岛诸河流域淮河流域淮河干流;沂沭泗流域;里下河地区沿海诸河流域长江流域长江上游干流区间;长江中下游干流区间;雅砻江流域;岷江流域;嘉陵江流域;乌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汉江流域;鄱阳湖水系;太湖流域流域名称分支流域东南沿海诸河流域钱塘江流域;瓯江流域;闽江流域;闽东、粤东及台湾沿海诸河流域;韩江流域珠江流域西江流域;北江流域;东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河网区;粤桂琼沿海诸河流域云南、西藏、新疆国际河流诸河流域元江-红河流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怒江-伊洛瓦底江流域;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狮泉河-印度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内流区裕尔河内流区;呼伦贝尔内流区;白城内流区;扶余内流区;霍林河内流区;西辽河内流区;内蒙古内流区;鄂尔多斯内流区;河西走廊-阿拉善河内流区;柴达木内流区;准葛尔内流区;塔里木内流区;西藏内流区三、我国流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1.流域水污染2008年9月太湖流域水质达标情况统计评价指标主要河流达标断面百分数%主要交界水体达标断面百分数%总体达标断面百分数%总磷88.948.162CODMn85.267.373.4氨氮70.450.057.0监测指标综合评价63.019.234.22.流域水资源短缺黄河断流水土流失3.流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3.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43km2,其中严重流失面积约11km2。据统计,每年入黄泥沙在16亿t左右(三门峡河段)。近几十年来,引起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是人为破坏活动引起的水土流失。据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资料,黄土区华池县境内森林线后退20km,富县一带的森林线平均每年后退0.5km,子五岭林区的正宁和宁县,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森林被破坏面积为造林面积的6.4倍,分别为1553km2和230km2。水土流失面积的不断扩大,还表现在垦荒面积的盲目扩大,如延安地区从1977-1979年间,开垦荒地1200km2。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概况我国南方红、黄壤地区为仅次于黄土高原的严重水土流失区,近几十年来,水土流失又有所加剧。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35.2万km2,占全流域的62.6%,土壤侵蚀量14.1亿t,占全流域的62.9%,主要集中在金沙江下游地区,嘉陵江、沱江流域,乌江上游以及川东、鄂西的三峡库区。在中下游地区,位于秦巴山地的汉江上游、湘西山地的沅水中游、清江中上游,江南红壤丘陵区的湘江和赣江中上游,以及大别山南麓中上游,水土流失也较为严重。据调查,湖南水土流失范围由20世纪50年代的34个县(市)扩大到1995年的87个,流失面积由1.87万km2增加到4.72万k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1.18%,年流失土壤1.8亿t。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概况受灾地区死亡人数受灾人口经济损失受灾原因陕西死亡26失踪2674.71万6.54亿洪水安徽死亡431650万115亿洪水山西不详22.5万不详暴雨山东死亡32失踪1041.7万12.3亿特大暴雨新疆死亡11人15.42万不详强降雨云南死亡163失踪8574.41万20.48亿暴雨四川死亡163失踪337324.98万130.81亿严重洪涝湖南死亡5失踪1615万28.35亿洪灾湖北死亡68失踪251272.78万38.19亿暴雨洪灾08年入讯以来灾情数据不完全统计4.流域洪涝灾害5.流域水资源分布不合理原因:拉尼娜现象(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受灾省份:贵州,湖南,湖北,安徽,广西,江苏,广东北部损失: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受灾省份: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十二省。损失:直接经济损失203亿元第1大和流域最大:亚马逊河第1长河流:尼罗河最深咸水湖:里海最深淡水湖:贝加尔湖最大淡水湖:北美五大湖最低湖:死海最大咸水湖:里海多瑙河是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河流。它发源于德国,自西向东流经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等9个国家后,流入黑海。四、流域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以福建闽江为例)工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沙溪河段是闽江流域工业最为集中的区域,流域沿岸分布着三钢、三化、三农、青纸、立丰印染、宁化化工及清流氨盛化工等数家省市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源密集。养殖业污染日趋突出,污染防治工作严重滞后。据不完全统计,闽江流域三明、南平及福州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每年排放的污染物有相当数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同时局部河段网箱养殖过密,养殖生物代谢产物、残饵、清塘和消毒用的农药、防治水产生物病害的药物等污染物进入水体,也是局部河段水质下降的重要原因。城市生活污染量日益增加。2003年,全流域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77亿吨,与工业污水排放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0.86:1提高到1.1:1,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农业面源污染依然突出。仅闽江流域福州、三明及南平三市,每年约有3.3万吨的氮肥、0.28万吨磷肥和0.64万吨的农药,随地表径流汇入水体。水电梯级开发过度,严重影响流域水环境。据统计,闽江流域中型水电站达29座,闽江支流还有数千座小水电站和水库。过度和不合理的水电开发使自然急流变为人工平湖,河流流速变缓,自净能力严重下降,水质恶化,库区富营养化程度加剧。五、我国流域环境问题解决的主要原则有偿利用的原则。水同其它环境要素均是一种资源,应属全民所有。流域内的任何一种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应遵循有偿使用的原则,实行供应与排放均要付费,推行资源恢复与资源补偿的原则。流域共享的原则。由于水具有流动的特性,又因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必须遵循共享与兼顾的原则。上下游、左右岸之间,当代人和下代人之间都要兼顾,由于这种兼顾造成的代价应实行资源共享政策。上游兼顾下游,上游为了下游发展限制了自身发展。因此,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城市对乡村、下游对上游、受益方对受损方等均应对造成的发展限制与损失予以补偿。循环利用的原则。水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易变特性,自然生态系统中其它要素的变化均对水环境产生影响。森林植被与土地开发均会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增减。矿产开发利用与现代工业的任何废弃物排入环境同样影响环境质量。因此,水源性与水质性开发利用应遵循循环利用的原则,加大对与水直接相关的其它环境要素的保护,并对为此付出的努力予以投资。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的原则。对一个流域而言,地域的自然,人文社会的不同,经济发育的不同其发展模式可能不同。流域内水环境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要树立和培植流域大环境观念,对流域内的经济、社会与环境实行统筹规划。六、我国流域环境问题解决的主要对策建立流域环境管理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围水污染防治法》第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是对水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我国现有的七大水系中设立了水资源保护机构,由于水资源利用与水污染防治分家,利益与义务背离,出现了用水的不管保护水,不治水的局面。块块为主的管理体系,难以从全流域的角度建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统一管理体系。成立以经济社会综合发展部门为主体,以各资源与环境保护部门参加的流域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职责为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水等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制订开发利用保护的政策,实现全流域的和谐发展。建立完善的流域经济补偿机制。流域环境管理,实质上就是流域环境整治和经营。这就是从流域生态环境的角度规划流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发展。为保证这项措施的实行,必须建立和完善流域的经济补偿机制。国家要给予各种优惠政策,支持流域环境管理。上游地区为了保护水资源,限制了森林,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大污染防治,限制了发展项目,下游应给上游和受损方一定的经济补偿。确立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和整治区域。流域上游区域为调水区,其环境管理特点是水资源和以与水资源相关的农、林、牧业要同绕保水、养水、蓄水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轴。加强城镇建设,加强退耕还林,种草植树,限制重污染行业发展。加强工业和生活污染治理,控制高耗水产业,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中下游重点是加强环境整治:(1)环境污染整治(含工业和生活污染治理);(2)沿干流两岸生态林地建设;(3)沿流域城镇岸边的整治。流域各市县应根据流域规划发展各自特点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区;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在矿产开发中做到开采和生态修复同步进行。重视与修复干流水生生态环境。水质性污染与工程性破坏两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工程性破坏问题主要为梯级开发造成江段脱水和鱼类过道等问题。要重视修复干流水生生态系统,干流不宜实行多级开发。应疏通河道,整治岸滩,要根据水生生态环境要求,防止河流老化,尽力保持河流的原生状态。12.4区域开发行为的环境管理在一定较大区域范围内开展的资源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的重大发展行为和活动。一、概念二、区域开发行为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特征1.范围广、强度大2.长时间性3.一定范围的不可逆性4.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三、区域开发行为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对水、大气、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的影响,也包括对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三、区域开发行为引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刚刚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新区建设和区域开发项目都得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然而,全国开发区建设前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是为数不多的,有的开发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建设之后才补作了环境影响评价,有的至今尚未作环境影响评价。这就往往出现整体布局的欠合理。另外,有的开发区为吸引产业进区,对项目不作环境影响评价,把污染较重的项目也引进了区。还有的开发区片面为了降低前期费用,节约开发成本,把本不应布局在一个地段的项目硬挤在一块,从而出现环境功能区的混乱,产生布局的不合理。三、区域开发行为引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2.环保机构不健全据调查目前有50%以上开发区没有健全的环保机构,有的是地(市)或县(区)环保局抽l~2人作特派员到开发区管委会联合办公;有的是管委会某个部门有个把人兼管环保。这无论从管理角度、监理能力,还是执法力度、业务技术指导都显得水平低、能力差、力度不够。三、区域开发行为引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3.封闭式管理大多数开发区为了所谓提供更优惠的投资环境,往往置法律法规而不顾搞什么无费企业、无费区。以办事从简为借口,进区的建设项目也不按规定作环境影响评价和有关的环保审批手续,搞什么先上车后补票,有的干脆不要票等土政策。有的开发区饥不择食,把并不先进污染反而较重的项目引进区,也不重视污染防治措施,环境污染纠纷时有发生,这种封闭管理,其结果环保法律法规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当然环境问题也就多了。三、区域开发行为引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4.重开发轻保护“载好梧桐树,好引凤凰来”,这几乎是所有开发区共同的引资经验,于是不少开发区,将大片大片的土地进行一平三通,但项目不能及时进区,结果大片土地长期裸露在那里。有的开发区圈地范围大,让大片土地荒芜无人过问。已开发了的地段也缺乏及时进行点、线、面的绿化美化工程,城市生态系统的还原功能被淡薄,使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日趋恶化。四、区域开发行为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1.强化国策意识环境保护靠宣传教育起步,
本文标题:12.3流域环境管理课件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71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