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2年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必修3复习提纲(配人教版)
-1-营养物质、O2尿素CO2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细胞内液(2/3)1、体液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细胞外液(1/3)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又称内环境)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细胞外液的成分①血浆:水90%,无机盐约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②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区别: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溶液渗透压的大小: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主要Na+和Cl-决定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温度: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6、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维持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7、参与稳态调节的主要系统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8、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紊乱。举例细胞生活的内环境:-2-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刺激如图是完整的反射弧和突触结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语言区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细胞体2、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突起树突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轴突4、反射的种类: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5、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6、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7、兴奋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基本形式:神经冲动(电信号)静息时电位:外正内负兴奋时电位:外负内正过程:静息电位→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局部电流电流流动方向:膜外由未兴奋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流向未兴奋部位a)突触的结构:b)过程:兴奋→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c)特点:单向传递:由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8、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低级中枢脑干:呼吸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高级中枢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9、大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S区——如果发生故障,不能讲话W区——如果发生故障,不能听懂别人讲话H区——如果发生故障,不能写字V区——如果发生故障,看不懂文字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前膜-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膜突触间隙-前后膜间的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或树突的膜-3-激素的调节1、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2、常见的动物激素3、血糖平衡的调节①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如左图)②血糖平衡调节过程:胰岛素降血糖:促进血糖去路,抑制血糖来源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升血糖:促进血糖来源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脑促甲状腺激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素释放激素反馈调节5、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6、激素调节的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名称及本质产生的内分泌腺名称主要生理作用生长激素(蛋白质)垂体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骼的生长甲状腺激素(含I的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蛋白质)胰岛B细胞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浓度性激素(固醇)性腺(男:睾丸,女:卵巢)维持第二性征(性周期)性行为,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胰高血糖素(多肽)胰岛A细胞促使肝糖元分解为C6H12O6,使一些非糖物质转变为C6H12O6.使血糖升高肾上腺素(固醇)肾上腺促进新陈代谢.控制糖分,体温促甲状腺激素(多肽)垂体维持甲状腺的正常发育.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胸腺激素胸腺-4-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a、特点比较: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3、体温调节9、水盐平衡调节: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当人在寒冷环境中时,冷觉感受器兴奋(神经-体液调节)↓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分析综合当人在炎热环境中时温觉感受器兴奋(神经调节)↓传入神经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散热减少肾上腺素增加代谢加快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产热增加体温恒定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散热增加汗液分泌增加散热增加体温恒定传出神经兴奋-5-免疫调节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吞噬细胞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淋巴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2、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4、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5、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①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②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6、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区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作用对象抗原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用方式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2、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增强细胞免疫的效应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6、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病:艾滋病-6-7、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一、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二、激素种类1、生长素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下部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①生长素的发现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生长素的成分:吲哚乙酸②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③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芽根④应用:扦插枝条生根,顶端优势,横放植物的长势等2、赤霉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3、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4、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5、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三、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7-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同种生物所用种群与无机环境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一、种群特征1、种群密度: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植物:样方法取平均值(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昆虫:灯光诱捕法;2、出生率、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3、迁入率、迁出率增长型(A)4、年龄组成稳定型(B)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衰退型(C)5、性别比例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1、“J”型增长曲线(增长率为B图):Nt=N0λt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2、“S”型增长曲线(增长率为C图)(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增速为0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时间群落增长率B时间群落增长率C-8-三、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物种组成:①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②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③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捕食(如图乙)2、群落的种间关系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寄生:蛔虫、绦虫、虱子、蚤3、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四、群落的演替1、初生演替①定义: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②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①定义: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②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3、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4、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9-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第五章生态系统极其稳定性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一、生态系统的结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生
本文标题:2012年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必修3复习提纲(配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723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