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14秋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知识点与练习
12014秋九年级化学第四章复习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2.燃烧通常伴随发生的现象有:光、焰、烟、雾光:燃烧生成物状态为固体时,一般是产生光;焰:燃烧生成物状态为气体时,一般是产生火焰;烟:燃烧生成物有固体,一般会有烟产生,烟就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中形成的;雾:就是液体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3.燃烧的条件: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1)物质具有可燃性(有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具有助燃性的物质)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发生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观察与思考:烧不坏的手绢酒精与水的混合液中酒精的燃点很低,它很快地燃烧了,而且酒精的沸点只有78℃,水的沸点是100℃,所以,酒精很容易从手帕中挥发出来烧掉,一部分水仍然留在手帕上,保护着手帕。另外,在酒精燃烧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水变成蒸气挥发了,这些挥发的水汽带走了手帕上的一部分热量,从而降低了手帕的温度,使其达不到着火点。以上的两个因素保护了手帕的安全。4.可燃物的点燃方式:主要是由于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接触面积不同,导致点燃方式的不同。点燃的作用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5.燃烧现象的剧烈程度,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氧气的浓度,可燃物的颗粒大小,以及接触面积等。氧气的浓度越大,可燃物的颗粒越小,以及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6.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燃烧条件有充足的氧气氧气不充足燃烧速度快慢释放热量多少碳、氢的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水和小的炭黑颗粒燃烧效率高低碳的燃烧表达式C+O2点燃CO2(O2充足)2C+O2点燃2CO(O2不充足)完全燃烧的意义:能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作用(节约能源)、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保护环境)的意义。7.一氧化碳的毒性:毒性是化学性质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吸入人体内的一氧化碳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氧而中毒,甚至窒息死亡。当发现家中煤气泄漏,应该马上打开门窗,切记不能打开电灯、排风扇等电器,防止电火花引起火灾。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来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的尾气、煤气泄漏等。8.(1)爆炸的条件: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速的燃烧,短时间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如果氧气的浓度较高,或者可燃物(气体、粉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的膨胀也会发生爆炸。注意:①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或粉尘的混合物的爆炸等,都是由化学反应引起的,而且都是氧化反应;②爆炸并不都是跟氧气起反应,如氯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的爆炸;③爆炸也并不都是化学反应,如轮胎爆炸,气球爆炸,锅炉爆炸,热水瓶爆炸,啤酒瓶爆炸等。(2)比较容易发生爆炸的地点:加油站、仓库、粮仓、煤矿的坑道、面粉加工厂……(3)易燃易爆物: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的物质。(4)防止爆炸的方法:通风、禁止烟火等。(5)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都会发生爆炸。注意气体的爆炸极限,即容易导致爆炸的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所以,在进行任何可燃性气体的性质实验之前,务必进行气体纯度的检验。9.灭火的原理:消除可燃物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灭火的方法有:(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如:森林火灾灭火时的隔离带、燃气灶熄火(2)将燃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如:熄灭酒精灯、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3)使用大量的冷却剂(如水、干冰等)使燃烧物冷却,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如:消防警察用高压水枪灭火、吹灭蜡烛10.灭火器的分类(1)泡沫灭火器:我们市场上看到的泡沫灭火剂主要的反应原理是:硫酸铝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即:Al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使燃烧物与空气隔绝。使用方法:头朝下倒转过来,使筒内的两种药液混合;适用范围:扑灭一些木材,橡胶等固体引起的火灾,但不适用于扑灭电器,油类物质起火。(2)干粉灭火器:使用方法:利用高压二氧化碳作为动力,将干粉(主要含有碳酸氢钠和滑石粉等)覆盖在燃烧物表面,发生的化学反应原理为:2NaHCO3△Na2CO3+H2O+CO2↑2适用范围:扑灭油类,可燃气体和电气设备的初起火灾。(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是利用液态二氧化碳气化吸收热量,使燃烧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并且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能覆盖在燃烧物的表面,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使用方法:手先握在钢筒的木柄上,以防手被冻伤,然后打开螺帽,将喷嘴对准燃烧物。适用范围:扑灭一些面积不大的珍贵设备,档案资料,精密仪器仪表等。(优点:灭火后没有残留物)11.火灾发生后应该注意的方面(1)一旦发生火灾,一定不能惊慌,要沉着应付:如果火势较小,则根据起火原因选择灭火器材和方法;如果火势较大,应立即拨打119求救;(2)如果被困在火灾区,应该用湿毛巾或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粉尘及一些有害气体进入),低下身子贴地、沿墙找到门从而离开火灾区;(3)如果楼下火灾,应迅速向楼上转移,并求救(4)在房间里着火时,不要立即打开窗户(防止为火势提供充足的氧气)12.几种消防安全标志:见课本98页图4-9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活动与探究:见课本100—102页实验现象:实验1:①有蓝色沉淀生成;②反应前后天平平衡。实验2:①有气泡产生;②注射器活塞被往外推;③反应前后天平平衡。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思: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在进行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关系的探究时,反应必须在密闭系统中进行(即将参加反应或生成的气体的质量也纳入质量总和之中),否则因无法测定气体的质量而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题】在“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下图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均为教材图示,现分别以A、B、C、D表示如下:A、B、C、D四个实验分别由甲、乙、丙、丁四个组的同学来完成,他们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1)A实验: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结论是:质量不守恒。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结论是:质量守恒。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填“前一种”或“后一种”),而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是。(2)丙组同学认为C实验说明了质量守恒。请你从原子的角度说明为什么?。乙、丁两组同学得到的错误结论是“实验B、D均说明质量不守恒”。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了B、D两个实验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认为B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D买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3)如果A装置中只是将药品改为少量的锌和稀硫酸(反应原理为:,反应前后天平仍不平衡,原因是,结论是:参加反应的锌和硫酸的质量总和一定(填“等于”或“不等于”)生成的硫酸锌和氢气的质量总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A中因为在温度较高时空气膨胀使气球胀大,气球受到了空气的浮力,使得天平向右偏;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而使天平向右偏;C中的反应既没有气体参加也没有气体生成,天平保持平衡;D实验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答案:(1)后一种;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气体受热膨胀,小气球胀大受到了空气的浮力,使得天平不平衡。(2)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使得天平不平衡;镁条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得天平不平衡。(3)锌和稀硫酸反应后生成的氢气使小气球胀大,产生一定的浮力,使得天平不平衡。知识点: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化学反应中的6个不变):(1)在微观上,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组,即参加反应的各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质量也基本不变,所以(2)在宏观上,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也不变,故由各种元素组成的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也就必然不变。【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改变的是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可能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各反应物和各生成物的体积总和。】3.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1)必须在化学反应中,如:100g酒精和100g水混合形成200g酒精溶液,并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2)在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注意是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才相等,3而其他方面不一定相等。对于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的反应来说,参加反应的各种气体质量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之和,但其总体积却不一定相等。例如:氮气(N2)和氢气(H2)合成氨气(NH3),气体体积由反应前的3体积氢气和1体积氮气变成了反应后的2体积氨气,这是一个体积缩小的变化。4.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1)解释化学反应现象。如:①酒精燃烧后,质量逐渐减少,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话,参加反应的酒精和氧气的质量总和应该与生成的二氧化碳及水的总质量相等,而二氧化碳和水散失在空气中,无法称得质量,所以质量减少。②而铁钉生锈后质量会增加,则是因为参加反应的铁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铁锈的质量,由于增加了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当然铁锈的质量就会大于原先金属铁的质量。(2)求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质量比)。如:(08三明)三明市民新水泥厂化验室,为了测定某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150g+12g-157.6g=4.4g】②求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解:设参加反应的CaCO3质量为x。CaCO3+2HCl=CaCl2+H2O+CO2↑100:44=x:4.4g解得x=10g10044ω(CaCO3)=×100%=83.3%x4.4g答:略。(3)判断反应物是否全部参加反应。如:将3.6g碳酸钙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测得固体剩余物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7.6%,求固体剩余物中氧化钙的质量。分析:纯净的氧化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4056×100%=71.43%>57.6%,说明3.6g碳酸钙没有完全分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钙元素的质量守恒,则固体剩余物中的氧化钙所含钙元素的质量等于3.6g中碳酸钙所含钙元素的质量:3.6g×40100=1.44g,故剩余物中氧化钙的质量=1.44g71.43%=2.016g,还有未分解的碳酸钙。(4)确定物质的化学式如:(2012.河南省)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水澄清;新型自来水消毒剂ClO2可由下列反应制取:Cl2+2X=2NaCl+2ClO2,则X的化学式为;除去硬水中过多的(填离子符号)和Mg2+就可得到软水。(分析:略。答案:吸附NaClO2Ca2+)第三节化学方程式1.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质的方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2)量的方面:表示①各物质间反应时的微粒个数比(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②各物质间反应时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不用最简整数比)。(3)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间要按一定的质量比相互作用,因此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就不是任意比例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加和。如:1g氢气和9g氧气完全反应不生成10g水,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点燃2H2O,可知氢气和氧气完全反应的质量比是1:8,因此1g氢气只能跟8g氧气反应生成9g水,反应后要剩余1g氧气。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C+O2点燃CO2为例:(1)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1个碳
本文标题:2014秋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知识点与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755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