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水和水蒸气》课后反思课前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水和水蒸气之间的相互转化是重点,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是次重点,并能进一步验证水确实是蒸发到空气中了。在第一环节中研究水到哪里去了,目的一是知道水变成了水蒸气蒸发了,了解蒸发得概念;目的二是让学生知道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中有水蒸气。这为后面的凝结现象的解释作了铺垫。因为空气中有水蒸气,这些看不见的水蒸气会遇冷凝结,重新变成水,顺势解释了上节课没有解答的问题:盛冰的烧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教学设计呈现的是我的思路,在上午上课时顺着第一环节就跳到了第三环节,致使环节的衔接不顺畅,并且过渡的有些牵强。一、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有很多的困惑不知道如何处理:1、水蒸气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在这里需要和孩子们深入探究吗?从第三个环节看,学生如果对水蒸气认识不到位就很难想到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水珠。所以认识水蒸气的特点是必要的,在第一次上课时,我用了邵峰星老师的设计,深入探究水蒸气的特点,但是绕阿,就是绕不出来了,所以在第二次(本次)上课时没有深入探究,只是探究了水蒸气因为微粒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2、凝结实验证据不充分。我们是用了大玻璃杯扣在了盛温水的小烧杯上。没有用热水是因为热水会冒“白气”,而在现在室温下,温水不会。现象虽然很明显,但遇冷这个因素没有很明显的体现。看到有的老师是这么处理的:方法一: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片,另一个不加热,同时放在同一个有水的烧杯上,不加热的水珠多。加热的水珠少。方法二:两个玻璃片,一个在热水里放着,一个在冷水里放着,同时拿出擦干,再同时放在盛水的烧杯上,现象也是冷水的水珠多,热水的水珠少。但是两种方法都有水珠出现在玻璃片上,只是冷的玻璃片上多一些、明显一些。参考两种方法,我自己也想到了第三个方法:把一个玻璃片在冰里放着,拿出后擦干,放在空气里,静观玻璃片的变化。一个一直放在室温下进行对比。试了,但是现象非常的不明显,玻璃片上几乎没看到变化,可能是空气中水蒸气太少,也可能是水蒸气凝结到了冷玻璃片上,但又接着蒸发了。第四种方法:一冷一热的玻璃片放在盛自来水的烧杯上,冷玻璃片的上面稍微有一点雾。第五种方法:常温下的大烧杯和冰箱里拿出的烧杯(用袋子装着,没有水),同时罩在了自来水杯上,比较明显的,常温下的没有变化,而冷的大烧杯内壁上有一层水雾。希望找到一个更合适的方法。3、整堂课都是我在领着孩子们走,然后启发思考,没有体现出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这一科学理念。我试着去设计,但是没有找到好的思路。二、自己的不足1、太随性,不够严谨。这节课就顺着思路上下去了,忘了加热加快蒸发的环节,这一环节其实是进一步铺垫空气中充满着水蒸气的,并和生活实际相联系。2、容易随孩子们的思路走,有时绕不回来。3、好的设计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在设计教学中,还是把握不准本节课的重难点的处理,在教学设计时不敢突破。如参考其它老师课时,反映比较好的几节课重点都放在了第一环节水蒸气的认识和特点的观察上,弱化了第二环节加热加快水的蒸发,有的直接作为课外拓展了。但是在上课时没敢这样处理。
本文标题:水蒸气教学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782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