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礼仪学•主讲:叶文清•YEWENQING001@163.COM上篇礼仪的理论与规律第一章现代礼仪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章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第三章礼仪的性质第四章礼仪的构成要素第五章礼仪的规律第六章社会主义礼仪的基本原则第一章现代礼仪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什么是礼和仪第二节什么是礼仪第三节礼仪学的研究对象《林肯传》中有这样一件事:一天,林肯总统与一位南方的绅士乘坐马车外出,途遇一老年黑人深深地向他鞠躬。林肯点头微笑并也摘帽还礼。同行的绅士问道:“为什么你要向黑鬼摘帽?”林肯回答说:“因为我不愿意在礼貌上不如任何人。”可见林肯深受美国人民的热爱是有其原因的。1982年美国举行民意测验,要求人们在美国历届的40位总统中挑选一位“最佳总统”时,名列前茅的就是林肯。林肯向老年黑人脱帽致礼说明了什么?我不愿意在礼貌上不如任何人案例人无礼,无以立。——孔子•礼仪学(包括现代礼仪学)的核心概念是礼的概念,其它基本概念还有仪、礼仪以及礼貌、礼节等。第一节什么是礼和仪“礼仪”是一个合成词,它是由“礼”与“仪”两个词组成。一、什么是“礼”?“礼”的概念,古今意义有区别,也可作为广义与狭义的不同理解。1.我国古代“礼”的概念,有三层基本含义:1)典章制度2)礼节仪式3)道德规范现在礼仪论著常提到的“三礼”,即《十三经》中的《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儒家经典著作。《周礼》--基本指典章制度,它是专谈古代政治制度的书;《仪礼》--指礼节仪式,它是记录战国以前贵族生活中的各种礼节仪式的典籍;《礼记》--它是关于“礼”的论文集,内容庞杂,涉及礼制的内容、礼制产生和变迁的历史等许多方面,它比较接近广义的“礼”的概念。2.我国现代的“礼”的概念《辞海》(1)敬神;(2)有敬意或隆重的仪式;(3)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4)礼物;(5)古书名;(6)姓。现代汉语词典(1)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2)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3)礼物。3)中国礼仪大辞典礼指特定民族、人群或国家基于客观历史传统而形成的,以确立、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行为方式。二、“仪”的概念1.法度、准则。2.典范、表率。3.形式、仪式。4.容貌、风度。5.礼物。第二节什么是礼仪•礼是礼仪学这门学科的核心概念,礼仪就是这门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礼仪•古代“礼仪”一词,早在《诗经》和《礼记》中就已经出现了。但两者的意义并不完全一样。现代有关“礼仪”的解释1)行礼之仪式。2)礼节和仪式。3)礼节和仪式、风俗或传统的变种,历史地形成和专门规定的一种行为规范。4)礼在社会生活中之程式化或名物化体现,主要指各种符合礼的精神、要求、规范的交往方式、行为方式、社会活动、典礼程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器物、标志、服饰、象征等。5)礼节和仪式,是社会、道德、风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是文明道德修养程度如何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6)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7)人们在共同生活和长期交往中不知不觉约定俗成的规定。8)“礼”的表现方式,“礼”的具体化结果。9)交往的规范。10)向宾客表示尊重和敬意的方式。礼仪的内涵与外延•内涵:指出礼仪是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的规范、准则、方式、形式或程序,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结果,具有指导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外延:指出礼仪还包括礼节、礼数、礼貌、仪表、仪式、器物、服饰、标志、象征等。•综合起来即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礼仪的概念。英语中的“礼仪”概念•英语单词:“ETIQUETTE”表示礼仪,源自法语。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新英汉词典》对这一词的解释:①礼节,礼仪;②【总称】(同业间的)规矩、成规、格式。礼仪的概念礼仪是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符合礼的要求,维护礼的精神,指导、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形式的总和。其具体体现的形式有:礼节、礼数、礼貌、仪表、仪式、器物、服饰、标志、象征等。二、“礼”、“仪”、“礼仪”的区别它们是三个各自独立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仪”与“礼仪”的区别:P142.“礼”与“礼仪”的区别:P153.“礼”与“仪”的区别:P15三、礼貌、礼节与礼仪的关系礼貌—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如讲礼貌,有礼貌;礼节—指表示尊敬、祝福、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如鞠躬、握手、献花圈、鸣礼炮等。礼貌、礼节都是礼仪的具体体现和表现形式。礼仪与礼貌、礼节之间,是逻辑上类与分子、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关系。若视礼仪为一个系统,则礼貌和礼节是其的两个子系统。在表述时可用礼仪指代礼貌和礼节;但礼貌和礼节却不能指代礼仪。第三节礼仪学的研究对象一、礼仪学的研究对象(或研究内容)1.礼仪学的理论探讨(上篇)1)礼仪学研究对象的探讨;2)礼仪历史的简单回顾;3)礼仪性质的讨论;4)礼仪构成要素的分析;5)礼仪规律的探讨;6)社会主义礼仪基本原则的考虑。2.礼仪学的实际应用(下篇)本教材主要介绍一般性的礼仪常识和礼仪规范,包括仪表举止、言谈、往来、通讯、集会、馈赠、宴会、舞会、服务等方面的礼仪。此外,本教材附录的三章内容是有关节日、风俗和禁忌。它们与礼仪的联系比较密切。•礼仪学是研究礼仪的性质、构成、规律和基本原则以及一般性的礼仪常识和礼仪规范的一门学科。第二章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礼仪作为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形成了或正在形成相应的礼仪规范。•礼仪的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久远。人类社会一经形成就必然会伴随产生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加以规范的要求,这样才能使人类社会得以维持和延续。内容与结构第一节原始社会的礼仪第二节奴隶社会的礼仪第三节封建社会的礼仪第四节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第一节原始社会的礼仪一、礼及礼仪的起源1、我国古代有所谓“圣人制作”的理论。《荀子新注》荀子认为礼及礼仪只是所谓“圣人”出现后的产物,是片面的理解与解释了礼及礼仪的内容。《论语·为政》孔子提到夏礼、殷礼、周礼,但在这之前的人类原始社会,还有近百万年的历史,用四千多年以来其中一段历史来概括上百万年的历史,显然是片面的。•礼和礼仪的形成,必然是一个从无到有,由初级到高级,由零碎到整体的渐进过程,绝不可能在哪一个“圣人”手里一下子变出来,“圣人”不过是做了一些归纳、综合、集中、整理的工作。•2、原始社会的礼仪,必然是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的产物和反映。•1915年,波兰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到太平洋西部的特罗布里恩群岛上进行野外考察三年,了解了该岛当时处于原始社会的母权制阶段,母系社会是人际关系及其有关礼仪规范的渊源。•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其不朽著作《古代社会》中所描述的一个例子。P24-261.礼仪在社会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2.礼仪内容广泛,以各种崇拜尤为突出。3.礼仪活动具有明确的实用动机。4.礼仪的等级观念是民主和平等的。二、原始社会礼仪的特点第二节奴隶社会的礼仪一、奴隶社会的礼仪特点1.奴隶社会礼仪的尊君观点取代了原始社会礼仪的全民意向原始社会礼仪的全民意向是十分鲜明的。我国古代的三大祭礼(祭天神、祭地神、祭人鬼)都是氏族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2.奴隶社会礼仪的强制与不平等取代了原始社会礼仪的民主、平等精神3.妇女地位下降,得不到起码的尊重二、奴隶社会礼仪之内容我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历经夏、商、周三个朝代,前后约1400余年。中国第一次形成了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提出了许多极为重要的礼仪概念和礼仪规范,开始确立了崇古重礼的文化传统。“五礼”•1.吉礼,指祭祀的典礼。2.凶礼,一般指丧礼,还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等,下列五个项目,即丧、荒、吊、桧、恤五种典礼。3.宾礼,指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及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4.军礼,主要指战事,包括校阅、出师、乞师、致师、献捷、献俘等。5.嘉礼,则包括冠礼、婚礼、投壶礼、射礼、乡饮酒礼、立储等。第三节封建社会的礼仪•封建社会的礼仪除了沿袭并发展了奴隶社会礼仪的三个特征之外,还有两个显著特点。•1、伪善是封建礼仪的重要特点。•明代,殉葬制死灰复燃但朝廷却假惺惺的规定,对殉葬者一律从物质、精神上给予褒奖鼓励•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其礼仪的伪善性表现得更为突出。•2、封建礼仪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封闭性•封建礼仪的封闭性在外交活动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腐朽反动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全部封建礼仪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温床。•封建社会礼仪是灭绝人性的,野蛮而又伪善的,自我封闭而又妄自尊大的。随着封建专制制度一道退出历史舞台。第四节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有人称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为“文明礼仪”,资本主义社会礼仪取代封建社会礼仪是历史的必然和历史的进步。那么,在礼仪建设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礼仪文明和礼仪水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个意义上,可称其为“文明礼仪”。•大量事实说明资本主义的文明礼仪不一定“文明”。资本主义礼仪的显著特征:既文明又不文明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的。1、资本主义社会奉行“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则,但又不能真正做到。2、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强烈的民族利己主义动机。各国资产阶级统治者不但不会无条件的将所谓“自由平等博爱”普施于其他民族和国家,而且始终没有停止过对其他国家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渗透。•总之,资本主义社会礼仪是一种自诩“自由,平等”,但是并未做到。是一种标榜不适用强制力量的礼仪,但是也没有做到。资本主义社会礼仪想要超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礼仪,但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礼仪在其中确依旧阴魂不散。第三章礼仪的性质•就礼仪性质而言,它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批评继承和不断推陈出新的文化现象,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性和地方性,有的时候还表现出一定的阶级色彩。内容与结构第一节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第二节礼仪的批判继承与推陈出新第三节礼仪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第四节礼仪的阶级色彩第一节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一、社会规范的概念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或者说,是一个社会对其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加以提倡或限制的准则。社会规范分为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1.非法律规范泛指法律规范之外的一切社会规范,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以及非国家组织的规章制度等。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2.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订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强制性是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国家强制性,是法律规范的重要特征,也是法律规范区别于非法律规范的重要标志。二、礼仪作为非法律规范发挥作用的手段美国学者的《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一书提出两种措施或手段:一是促进非法律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二是强化非法律规范的社会压力。•1、非法律规范的社会化,“把人们自己变成了警察”。•2、当人们超越了社会规范的界限,社会压力常会把其拉回来。•就是要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促成有关的社会规范转化成为一种社会道德、社会风尚、社会舆论,并借助之的巨大力量为自身的推行与弘扬而坚持不懈地开辟道路,这是非法律规范发挥自身作用、实现自身价值的最重要的途径。第二节礼仪的批判继承与推陈出新•历史上任何一种较为古老的文化现象,都有一部不断地批判继承和不断地推陈出新的生动的历史记录。•中国:礼仪要根据不同的时代和民情而加以改造。•国外:礼仪著作也经常涉及对其的批判继承和与推陈出新正确态度•1、反对抱残守缺、顽固不化的守旧思想和态度•2、反对割断历史,搞什么“另起炉灶”•社会对礼仪的不断地批判继承和不断地推陈出新,一是礼仪源远流长,永不枯竭的根基所在;二是礼仪能够顺应社会,顺应历史永远充满活力的生机所在。第三节礼仪的民族性与地方性•礼仪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是指不同民族和地方的礼仪具有不同于其它民族和地方礼仪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表现为内部统一性与外部差异性的结合。内部统一性•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或特定人群,为了有效地确立、维护其社会等级秩序,必须以内部统一性为首要前提。不但礼仪制度必须统一,且在实施中也不允许各行其是,否则,
本文标题:礼仪学(上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79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