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礼仪概说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商)第二节礼仪的基本内涵一、什么是礼仪所谓礼仪,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包含了礼貌、礼节的全部内容。二、礼仪的基本内涵(一)古代礼仪内涵1、礼仪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礼记》说:“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意思是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懂礼而动物不懂。又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乎!”意思是鹦鹉、猩猩虽然会学人说话,但因为它们不懂得礼,也只能算是会说话的禽兽。如果人不知礼,不也跟禽兽一样吗?2、礼是对人性的合理约束七情六欲人皆有之,但不能率性而为,如今天我高兴就跟大家说话,不高兴就拉下脸来不理人家;心情好就对客户态度好些,生气了就把不满全撒到客户身上。《礼记》中有句话说的特别好,叫作“发乎情,止乎礼义。”现代社会,人们面临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许许多多的诱惑,更需用2礼来自觉的约束性情中的弱点。3、礼仪是“质”与“文”的结合“礼仪”实际有两个层面的内涵:内在的“质”(内涵)和外在的“文”(纹,即修饰,仪式),礼仪是“礼质”与“礼文”的结合。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意思是说,质朴胜过文雅就显得的粗野,文雅胜过质朴就显得做作,文质相得益彰,才是君子应有的风范。假如天热了就坦胸露背,累了就把鞋子脱下把腿架到桌子上,餐桌上狼吞虎咽,领导会议讲话你大声接打手机,越级行事,报复下级,口无遮拦,飞短流长,等等,这些所谓的“质朴”,实为粗俗失礼。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和文化层次的深浅!正是——小节之处见精神,言谈举止是文化,慧于中而秀于外,内外兼修方为美。(二)现代礼仪内涵三、礼仪内涵的本质:德与敬德是礼的灵魂,敬是礼的核心。首先,礼是符合道德的行为规范。古代礼仪中,将仁义道德视为礼的核心要素,人们的思想行为受道德的约规,从而自觉的将遵守礼仪当作一种高尚的修养和情操,并赋予其法理性;现代礼仪亦如此,如遵时守约、尊3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等。其次,礼是自尊而敬人的基本修养。《礼记》开篇第一句话就说“毋不敬”,荀子说“礼者,敬也”,孟子说,“尊敬之心,礼也。”这个“敬”就是尊重、敬重,指自尊敬人。关于“自尊”:只有自尊才会得到别人尊重。如:公共场所大喊大叫、吐痰,声色犬马之类的话题带进办公室,女士跟男士说话或动作太随意,等等。你都不把你自己当回事,别人还会把你当回事吗?《礼记》讲,“礼不妄说(yue)人,不辞费。”意思是说与人交往要有自尊,不要有谄媚之色,不要随随便便取悦他人,也不要随随便便地说大话,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要加以约束,做到“公庭(公开场合)不言妇女”,“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马。”关于“敬人”:尊重他人是做人的一种基本素养,也是一种必备的职业道德。《礼记》讲:“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意思是说对于长幼、尊卑、强弱者,礼都有一定的节度。对于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不做出轻视、欺凌的举止;对于权贵也不表现出过分亲近甚至巴结逢迎。“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意思是说,礼,就是自谦而敬人,即使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也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礼的本质在于相互尊重。现代礼仪是对古代礼仪文明的继承与发展,虽然许多仪节早已大大俭省,也有些早已消失,但“尊敬”这一实质内涵得以承传下来了,并与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而发扬光大。4同样的,“尊重”也是西方礼仪的重要内涵,比如:“女士优先原则”——这是西方社交场合遵从的礼仪原则,许多男士就是从这些事情上体现出他的男子气质、绅士风度的和对女士的尊重。第三节礼仪的基本原则、特征与分类一、礼仪的基本原则(一)遵守原则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不仅涉及到个人行为、家庭伦理关系、各行各业的相互往来,还涉及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礼貌礼节及其涉外关系,它是维系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谐共处、互惠互利的重要纽带。它要求每一个参与者、社会组织和团体都应该自觉、自愿地去遵守,以礼仪去规范自己在社会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到守法循礼,守约重诺。没有了遵守,礼仪也将不复存在。比如,就礼宾次序来说,它是按照国际惯例解决多边活动中的位次排列和先后顺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其目的在于使参加活动的所有团体或个人都受到平等的礼遇和尊重,避免因安排不妥而使来宾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这样,就规定了“以右为尊”的位次原则和按照身份、职务、年龄、抵达的先后顺序或按照英文字母或姓氏笔划等来排定宾客座次的高低、前后顺序的原则,这些原则基本上成为了人们在参加各种规格的会议、宴请等活动时必须遵守的秩序。假如,人们对之熟视无睹,率性而为,那么,就会远近亲疏有分,长幼先后无序,“礼宾”的意义也就没有了。(二)适度原则5礼仪的适度原则是指人们在对礼仪内涵的基本认识和具体操作过程中,既要符合礼仪的规范性,又要兼顾礼仪的灵活性,使之更趋于合理性和实用性。我们知道,在人际关系中,按年龄有长幼之分,按身份有宾主之分,按职务有高低之分,按国家有内外之分,所以,对不同关系,不同层次的人要有不同的礼遇,这就是礼仪的差异性。如果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考虑施(受)礼对象的差异性,一味地、机械地恪守礼仪的每一个教条,不仅不能很好的实现“礼”,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失礼,甚至出现“笑话”。《礼记·檀弓》讲了两件相似的事。有一次,有子看到一个小孩子啼哭着找父母,有感于丧礼中用“踊”来限制孝子们悲哀思慕的感情,认为应该废除这一规定,象面前这个小孩子一样哭泣就行了。子游就对他说,礼就是用来节制人的感情的,感情不加节制,是野蛮人的做法。又有一次,弁地有人丧母,这人不依照礼的规定哭丧,而是象婴儿一样痛哭,孔子说,他这样做是在尽情的表达悲痛,但难以为他人所达到。礼,是能普及大众的,人人都能做到的,丧礼的哭踊是要有一定节度的。这两件事都意在说明礼是要适度的,所以《礼记·乐记》云:“礼胜则离”,“过制则乱”,意即礼超过了限度就会造成隔离不亲,礼的制作超越了秩序就会出现混乱,“中正无邪,礼之质也”。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对礼仪的隆重程度、仪式的繁简、规模的大小、礼物的质和量等方面,都要考虑适度原则,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尊重对方,又不能轻浮、阿谀,失去自尊。把握适度原则,就是要注意感情适度、谈吐适度、举止适度,“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做到不偏不倚、无过而无不及、恰倒好处。6(三)自律原则礼仪中的自律原则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应严格按照礼仪准则,自觉地在心中树立起一种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来规范自已的言行举止,不需外界的监督。自律原则从三个方面对礼仪的内涵与特点作了强调。一是强调了礼仪作为规范人们品德、言行、交往的准则,它以一种无形的文化思想、道德力量和有形的仪式相结合规约着每一个人。礼仪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不同时代的礼仪尽管内容不同,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基础条件以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而存在。二是人们对这些规范的主体认同,并且认为遵守礼仪是一种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三是人们对这一规范的自觉服从,并将之当作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文化素养。例如,公共场所一定要着装整洁、仪容端庄,精神振奋;在需要保持安静的场合不能大声喧哗;路遇师长要主动行礼问候;乘车时,应主动排队买票,扶老携幼,尊重妇女;要注意公共卫生等等,这些都是礼仪的自律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四)互动原则礼仪是在双边或多边活动中发挥作用的。“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崇尚的是相互往来,有来无往、有往无来都不是礼。大到国际间的交流,小到亲朋好友之间、家庭邻里之间的交往,在馈赠、求助、慰问、宴请、凭吊、祝颂等的礼节上,不管是侧重于物质的还是侧重于精神的,都是双(多)方互动、彼此施(受)礼的。可以说,没有互动,也就没有了礼。这种互动有时体现为立刻实现的互动,有时则体现为等待时机的互动。比如见面相互点头微笑致意或握手致意,彼此尊7称对方等,是立刻实现的礼的互动。又比如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需捎带些礼品,受礼者大都会在当时或一二天之内予以回访,这也是可以立刻实现的礼的互动。而又比如,在婚礼、丧礼中,人们按照习俗赠送的礼品或钱财,往往不会是立刻得到物质性的回赠,只有等到自己的家中遇有此类事情或其它需要帮助的时候才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又如,各地之间、国际之间的困难援助,也是一种等待时机的互动。这种等待时机的互动有时是几个月,有时是一两年,有时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总之,互动原则在礼仪中是必不可缺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二、礼仪的基本特征二、礼仪的特征(一)规范性礼仪约定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行为关系规则,虽然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其礼仪有不同内容和方式,但都具有规范性这一基本特征。从个人礼仪来看,它侧重于个人的道德品质、仪表仪容和言谈举止等方面的修养,突出的是个人道德行为的自省、慎独和自我完善。在道德方面,规定了品德端正、真诚待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助人为乐、尊重他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基本原则;在仪表美方面,规定了端庄高雅、整洁朴素、美观大方的要求,比如,在着装方面,公务场合宜保守,社交场合宜个性,休闲场合宜舒适;工作人员不宜浓妆艳抹、不宜染彩发留怪发;8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姿;讲普通话,用文明语等。这些都体现了礼仪的规范化特点。从家庭礼仪来看,我国传统礼仪规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中,强调的是等级、服从和忠孝观念。现代家庭礼仪继承了传统礼仪的孝与敬、仁与爱的人伦思想,在家庭中,长辈对晚辈要疼爱关心教育,尊重他们的选择,充分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晚辈对长辈则遵守“百敬孝为先”的古训,对长辈要孝顺、敬爱,比如多做家务,不顶撞长辈,父母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应主动的庆祝。可以说,对长辈的尊敬可谓全部家庭礼仪的前提和基础,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尊敬的人是不会真心的去尊敬他人的。从公共礼仪来看,更具有规范性特点。如古代礼仪中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登城不指,城上不呼”的公共礼仪规范,现代礼仪中同样规定了走路靠边行的交通礼仪;大庭广众面前不能有指手划脚、大呼小叫、手舞足蹈等得意忘形之举等等。从空间礼仪来看,它规定了较为严格的空间位置礼仪和空间距离礼仪。如行进中的位置是这样规定的;并排行走时,二人并行右侧为上,左侧为下;三人并行中间为上,两侧为下;前后行走时,前面为上,后面为下。在空间距离礼仪中,分别规定了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的范围,这样在人际交往时不至于冒犯对方的界域而造成失礼。各行各业的礼仪、国际礼仪中也都体现了礼仪的规范性特征。如外交礼仪中的国旗悬挂是很讲究的。在一个主权国的领土上是不允许悬挂别国国旗的,但根据外交特权,一国元首、政府首脑、外交官员在主权国访问时,9允许在其住所、办公处和交通工具上悬挂本国国旗。在主权国举行国际性商务会议、国际谈判时一般也可以悬挂本国国旗。悬挂时,以右为上,左为下,以国旗面向为准悬挂。如果要同时悬挂多个国家的国旗,则按照国名的英文字母先后来排列悬挂的顺序。主权国的国旗一般悬挂至最左面。(二)承传性每个国家的礼仪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现代礼仪又是继承了古代、近代礼仪文明而发展起来的。作为我国长期以来的文化积累,礼仪将人们在生活交往中的习惯、准则以规范的形式固定、沿袭下来,形成了传承性特点。从礼的内涵角度分析,礼仪的传承性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的。礼仪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传承性特点。从礼的发展与起源来看,礼仪作为一种文化可谓源远流长,自先秦以来的“三礼”,基本形成了我国古代最完整、最系统的礼仪制度,到孔子的“克己复礼”,孟子荀子对孔子礼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至后世对礼的修订,使礼仪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部分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摒弃了与社会进程不相符的部分,使礼更趋于现代化。例如,孔子的“礼”作为一种制度早已
本文标题:礼仪教材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80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