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深圳博物馆参观报告引言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只有满腹经纶,却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在逐渐被社会淘汰,我们应该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真正的走上社会,将其应用于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仅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则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口。大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亲身体验生活,看到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地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学校带领我们到深圳博物馆。让我们对深圳30年来的发展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发展为我国南部综合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的巨变,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个闪光点。深圳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实践和探索,不仅为自身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也为其他地方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深圳博物馆介绍深圳博物馆新馆位于深圳市民中心东翼,是深圳标志性大型建筑市民中心的组成部分,形似大鹏展翅,气势磅礴。新馆于2008年12月开馆,作为历史博物馆,主要展示深圳历史和民俗文化等。其中深圳改革开放史为重点常设展,以多种艺术手法和高科技手段生动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气势恢宏,震撼人心。深圳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腾飞。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深圳市委、市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1998年底,决定在市民中心辟建32000平方米的博物馆新馆,将老馆作为古代艺术博物馆。深圳博物馆新馆的建成是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献上的一份特殊的厚礼。深圳博物馆也将从一个以地志性类博物馆,发展成为一个集文物征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推广于一身的“以地志性为主的综合性、多功能、开放型”博物馆。向海内外观众集中展示南粤地区历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自然博物、科学技术和工艺美术作品,并提供文物鉴赏,收藏咨询等多种公共社会文化服务。不断丰富深圳市民和海内外观众对深圳历史文化的认识,并成为深圳市民进行高品位的文化享受的重要场所。回忆深圳改革开放之前:在深圳博物馆的二楼,让我感受到深圳在还没有改革开放前的那贫穷和落后的年代。人们收入底下,生活贫困,住房简陋,交通与通讯不发达,社会公共设施缺乏,医疗环境简陋。1949~1979年,深圳市的经济总趋势是发展的,但由于长期实行以抓政治边防为主的方针,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成为广东省最落后的地区之一。1979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96亿元,国民收入1.6亿元,工业增加值0.23亿元,工业总产值0.8亿元,农业总产值3.48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9亿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0.17亿元,出口贸易总额930万美元。这一组数据清晰地表明了改革开放前宝安的经济规模和实力。宝安是一个典型的边陲农业县。从1967年起,每年上交国家商品粮都是1亿多斤,人均上交400余斤,比“珠三角”各县都高,就粮食总产量来说,在惠阳地区仅次于东莞。1978年农业总产值由1950年的3806万元增长到9575万元,增长了2.5倍多。1979年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7%。但宝安县工业较落后,1978年,工业总产值只有6000多万元,与1952年相比,只增长了5.2倍,远远低于全国的增长水平(全国工业总产值1979年比1949年增长32倍),也远远低于珠三角其他县同期的增长速度(顺德最低也有10倍)。1978年全县的工业企业,省属5个,市属1个,县属266个,镇属60个,村属185个,其中属轻工业242个,属重工业30个,属全民所有制27个,集体所有制245个,基本属于封闭型的县镇工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大部分为农机厂、石灰厂、砖厂等与农业配套的粗加工型小厂,仅能生产化肥、小农具等初期产品。由于毗邻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作为中国惟一通往资本主义世界的陆路通道,宝安县商业、贸易和服务业较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形成了第三产业比重远高于第二产业比重的畸形结构。1979年三种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第一产业为37%,0.73亿元;第二产业为20%,0.40亿元;第三产业为37%,0.83亿元。人民生活贫困。农民收入很低,每100斤粮食仅值9元钱,按每个农民一年种3亩田,每亩1000斤计,一年辛苦到头收入仅为300元左右。1979年职工人均年工资769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52.2元。539元的人均国民收入,0.47亿元的城乡储蓄积累,生活水平与一河之隔的香港形成强烈反差,也与广州相差甚远。穷则思跑,胆小的,北上广州这样有更多收入的地区;胆大的,则南下非法越境去香港,1957年、1962年、1972年、1978年形成4次偷逃高潮,外逃的计有119274人次,其中已逃出去的有60157人,1978~1980年宝安县及深圳特区非法外流及正式办理手续往香港定居的人数达56668人,当时流行的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蚊子苍蝇沙井蚝,十室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少。就是对落后、荒芜的真实写照。深圳改革开放30年:当我参观到博物馆的三楼,我对深圳快速的经济发展而感到惊叹。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街上热闹非凡,公路上车水马龙,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深圳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上了繁荣富强、世界文明之路。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发展为我国南部综合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的巨变,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个闪光点。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示范区”,深圳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中央的关怀和支持,更离不开坚持不懈的思想解放和始终不渝的改革创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深圳加工”、“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从“速度深圳”到“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绿色深圳”……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深圳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实践和探索,不仅为自身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也为其他地方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崛起为现代化大都市,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76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亿元,在全国大城市中分别居第四位、第三位;出口总额1685亿美元,获得国际专利2480项,均居全国各城市第一位。深圳的成功,给人以启迪。深圳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开放是深圳的发展之源,深圳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首先得益于在不断扩大开放中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深圳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经历了4个趋势性变化。一是以吸引港资为主到外资来源全球化。从大规模引进港资,到外资来源扩大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从“三来一补”到企业“走出去”。利用“三来一补”企业的溢出效应,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三是从内向型联合到外向型联合。以产品加工、贸易、科技成果、资金和其他资源为纽带,通过内地、深圳、海外“三点一线”的联合模式,共建出口加工基地,携手走向国际市场,使深圳和内地的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四是从利用“香港因素”到深港紧密合作。从与香港建立“前店后厂”的产业合作关系,到共建世界级大都市。敢为天下先,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上世纪80年代初,当全国还在争论计划和市场关系时,深圳就提出了“四个为主”,即建设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经济成分以发展外资企业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体系和运行机制。深圳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为重点,率先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1980年,深圳签订了第一个土地有期有偿使用协议书。1987年,深圳率先采取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公开招标、协商议价等3种有偿让渡方式,允许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再转让和抵押。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公开拍卖,开创了我国国有土地商品化经营的先例。深圳率先实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首开劳动力商品化的先河。同时建立起劳动力市场和人才智力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在市场中实现合理配置。深圳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985年在全国率先建立外汇调剂中心。最早引进和兴办金融机构,1982年1月,深圳引进了全国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1986年兴办了深圳发展银行。最早探索发展资本市场,1990年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第一张股票,吹响了我国发展资本市场的前奏。深圳最早推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推进股权多元化,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最先探索建立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运营机制,建立了国资委(办)、资产经营公司、国有企业3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圳在全国较早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按大行业、大系统综合设置机构,形成了“大贸工、大交通、大文化、大城管、大农业”的管理格局,减少了协调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政府绩效评估试点,推行部门责任“白皮书”制度,在政府效能建设上迈出重要步伐。在全国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3轮改革,全市审批、核准事项减少了60%左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圳几乎从零起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1991-2001年,高新技术产业以年均超过40%的速度增长,2007年的产值达759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4%左右。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400多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8%。深圳抓住国际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兴起的机遇,不失时机地选择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顶着“三来一补”企业向周边地区迁移、工缴费大幅下降的压力,力促“三来一补”产业优化升级。正是由于确立了正确的产业发展目标,才会有今天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1990年,从深圳市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以“高科技产业为先导”起,历次市党代会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推动从“深圳加工”“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认识与行动的高度一致和政策的连续性,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越做越大的重要保证。深圳市政府掌握的财政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贷款担保、资本金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引导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此外,在土地、厂房等资源配置上向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努力营造适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深圳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过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同时,注重培育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龙头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率先发展,带动整个产业发展。近年来,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市场份额做到了所属行业的国内第一。鼓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深圳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形成“四个90%以上”的格局,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经过多年发展,深圳从事高技术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有3万多家,企业自主创新蔚然成风。二是建立以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为主的政府支持体系。1994年由政府出资成立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担保公司,专门在企业创新创业初期进行投资或提供贷款担保,为1800多家企业提供了担保服务,担保项目2000多个。1999年,深圳又成立了由政府控股的创新投资公司,专为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风险投资。三是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深圳大力加强公共研发
本文标题:深圳博物馆参观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847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