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阳冬洪-《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发表)
荔园学志•第十五期《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阳冬洪(深圳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哲学)【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创作的一部伟大著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中分析得知,商品的价值,在简单的流通领域是不会增值,只有在货币流通领域,价值才有可能增值,货币增值的源泉在于货币持有者在流通领域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同时消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让劳动力运用生产资料生产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以其表面上的等价交换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关键词】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价值增值;劳动力一、《资本论》概述《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创作出来的一部伟大科学著作,它深刻地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同时它还是一部哲学、逻辑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涵盖了马克思在政治、法律、历史、数学、教育、道德、宗教、文艺、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深刻见解,可以说《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恩格斯对这部著作是这样评价的:“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家和劳动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道德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德国人才能做得到。”①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是基于武装无产者群众的迫切需要。19世纪30-40年代,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加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欧洲发达资本国家的历史中上升为主要矛盾(如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等),但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是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9页。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与劳动利益一致”、“自由必然带来普遍协调”和“全民幸福”的观点,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尚未创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尚未没有科学地理论指导。马克思自己也说:“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是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的科学概括,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③《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和或广义的生产关系,其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和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使工人阶级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资本论》分为四大卷,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不以流通过程为媒介的资本直接生产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②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主编:《马克思著作选编与导读》,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③穆艳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导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荔园学志•第十五期是资本的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研究资本的总过程,研究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第四卷则是系统分析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也就是所说的“剩余价值学说史”。二、货币转化为资本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篇中分析了商品和货币,中心是论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第二篇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来历问题,也就是资本和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和条件。第二篇只有一章即第四章,全章共分为三节,该章主要围绕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成为资本这一中心展开。(一)资本的总公式“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条件。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如果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只考察这一过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我们就会发现,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①从这段话可以了解,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的历史前提。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货币的出现以及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商品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资本主义现实生活中看,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也是以货币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但除了这一形式外,我们还看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另一个形式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在运动中通①高光等著:《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讲》,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167页。过这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说,已经是资本。首先我们应该说明G-W-G和W-G-W这两种循环的形式上的区别。这样,隐藏在这种形式上的呃区别后面的内容上的区别同时也就暴露出来。”②从W-G-W循环中我们可以发现,起点是一种商品,终点是另一种商品,后者退出流通,进入消费,因此,这一循环的目的是消费,是满足需要,总之,是使用价值。相反,G-W-G循环是从货币一端出发,最后又返回为货币。因此,这一循环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从G-W-G可以得知以买开始以卖结束,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生产商品然后投入市场,之后再获得货币,在这里商品只是媒介,支出只是为了重新获得货币,因此货币只是被支付。“在简单商品流通中,两极具有同样的经济形式。二者都是商品,而且是价值量相等的商品。但它们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如谷物和衣服。在这里,产品交换,体现着社会劳动的不同物质的交换,是运动的内容。G-W-G这个流通不同,一个货币额和另一个货币额只能有量的区别。因此,G-W-G过程所有内容,不是因为两极有质的区别(二者都是货币),而只是因为有量的不同。最后从流通中去取出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的货币。……因此,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我把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价值得余额叫作剩余价值。可见原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值了。正是这种运动是价值转化为资本。……简单的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是达到流通以外的最终目的,占有使用价值,满足需要的手段。相反,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才有价值的增值。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作为运动的有意承担者,货币占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②同上,第168—169页。荔园学志•第十五期点。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货币增值—是他的主观目的;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因此,决不能把使用价值看做资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因此,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①从上文对两种流通形式分析我们知道,商品流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要,是使用价值,体现着社会劳动不同物质的交换,他们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而且是价值量相等的商品的交换。而资本流通的动机和决定性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在这过程中,原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了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进行了自我增值并且在这过程中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同时作为货币的占有者,即资本家,在资本流通过程中,使货币增值是他的唯一动机,资本家成为了资本人格化了的代表,他关注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也不是为了一次利润放弃资本的增值,而是谋求无休止的资本扩张,从而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资本作为商品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结合当下社会,资本增值的无限扩张恰恰反映了作为资本的人格化了的资本家的贪婪,他们不顾社会道义良心,只关注资本的增值根本不管商品的使用价值,导致假冒伪劣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买卖,危害社会。这说明商品经济在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要的同时,也要进行调控管理,使之有序进行。(二)总公式的矛盾“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假如互相交换的是交换价值相等的商品,或交换价值相等的商品和货币,就是说,是等价物,那么明显,任何人从流通中取出的价值都,都不会大于他投入流通的价值。在这种情形下,要求等价物的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179页。交换。但实际上,事情并不是纯粹进行的。因此,我们假定是非等价交换。……因此,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可见,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流通是商品占有者的全部商品关系的总和。在流通以外,商品占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就商品的价值来说,这种关系只是:他的商品包含着他自己的按一定社会规律计量的劳动量。……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以外,也就是不同其他商品占有者接触,就不能使价值增值,从而使货币或商品转化为资本。……因此,货币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有不在流通中产生。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双重的结果。”②从引文我们发现,资本总公式存在着矛盾,在阐明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中,货币转化在资本是和前面阐明的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的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商品形态变化中的顺序颠倒说明不了价值的增值,资本流通的形式和商品流通的形式不同的地方,在于两个对立的过程的顺序相反,即由卖和买颠倒为买和卖。但是,卖和买顺序颠倒并没有越出简单商品流通领域,说明不了价值的增值,所以说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马克思分析了四种情况,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不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之买不卖或只卖不买也不能产生价值,但在流通领域虽然不产生剩余价值但它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因为流通是商品所有者全部关系的总和,没有商品流通,就谈不上商品生产,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必须以流通为媒介,购买到能够使价值增值的商品,而价值增值却是从生产领域产生的。所以说,价值增值的过程,即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②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主编:《马克思著作选编与导读》,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189页。荔园学志•第十五期(三)劳动力的买和卖“……要从商品的消费中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占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独特属性,因此,它的实际消费本身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从而使价值的创造。货币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种独特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我们把这种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货币占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因此,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①这一段阐明了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劳动力就存在于人的身体中,在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同时马克思也分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其二,劳动力所有者必须
本文标题:阳冬洪-《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发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850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