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谈中国的教育摘要:中国的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改变中求索更好的改变。它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很多优质的人才,同时,不可置疑的是,当今,中国的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如果再固步自封,不有所改革的话,中国的教育将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这样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段话充分地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培养出优秀人才,国家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坚持的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认识到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中国的政治文明、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都有赖于先进的、真正能够兴国的教育。但是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的还有,中国的教育制度比起发达国家来说,还存在许多弊端。这些教育制度上的漏洞如果不在未来进行有效的改革,必将造成专业化人才的流失,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关键字:教育不足保障未来一、中国教育现状从对教育的GDP投入方面来看,中国作为国际上的人口大国,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比2006年的3%增加了0.3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高。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专家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投入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据统计,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上,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国家投入比例约为4%。美国、日本、韩国、印度,GDP投入是4.7%~7.4%,如果中国低于美国、日本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要低于印度(7.1%),低于韩国,这就说不过去了。2003年中国委托联合国调查,我国教育经费占GDP2%,古巴为11%,人均教育经费连穷国乌干达都比不上,比古巴更差。中国人口基数大,原本不足的教育经费分摊下来,所以人均教育经费更是远低于其他国家。中国在教育上的经费投入远远不足,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偏低,造成部分地区教师的工资问题无法解决,教育基础设施达不到基本要求。由于教育投入不足,还造成了我国存在教育负债的状况,除了债务是教育投入不足的一个表现形式外,还有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受教育人口的家庭教育负担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我们的总教育经费当中政府负担65%左右,但大多数国家,包括印度,总教育经费当中政府负担达75%以上,甚至接近80%。这说明,我国教育投入的水平远远无法满足教育的基本需求。而且过多地依靠家庭的投入,使得家庭没有更多的能力去进行其他消费,甚至经济出现一定的压力。这将抑制消费,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国家教育的主要投资者是政府,特别是初中等教育,居民负担的比例世界平均不到8%,而我国的现实却远非如此。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远远小于中等和初等教育的规模,普及义务教育是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政府投入的重中之重。高等教育占教育经费比重略微高了一点,而初等教育相对来说低了一点。中国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生均公共教育经费之比为1:1:23,而美国为1:3:2。目前,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92%花在了高教上。用8%的资金去保证义务教育。在目前国家教育经费尚不充足的情况下,国家投入理应侧重于义务教育,正常的状态应该是:首先保证义务教育的需要,尽量做到免费教育,减少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国家投入比例。从近几年实际看,国家投入的政策正在朝这个方向转变,但经费的分配依然很不合理,大学的国家投入比例依然很高,义务教育的个人投入非但未减,反而越来越高。由以上数据来看,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仅仅停留在口号而已,这口号是喊来听的,并没有付诸于行动。从教育的投入来看,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少得可怜,人均教育经费不足,教育如果没有投入,又哪来科教,怎能兴国?从我国教育经费对各级教育的分配比例来看,,对各级教育的分配极不合理,各发达国家重初等教育,轻高等教育,而我国则反其道而行之,重高教轻低教,变为“头重脚轻根基浅”。作为一个学生来说,还没有打好牢固的知识基础,就要去学习更加深奥的知识,怎么能有好的效果呢?中国的大学教育又太过注重教学设施的建设,造成了大量教育资源的浪费。所谓的扩招,也只是增加了大学生的数量,为社会带来了更大的就业压力,实质上并没有给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专业化人才。针对教育经费存在的问题,可以有这样的几个对策:(一)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二)调整教育经费分配,教育经费应向义务教育倾斜。(三)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四)加强法制建设,教育经费应单独立法。二、教育上存在的弊端(一)教育理念的偏差现在中国的授课方式大多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记笔记为主,这样使得学生的思维很不活跃,也不利于学生开发自我想象力,进行自我思考创新。在课程设置上,多是以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主,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设计性课程设置过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偏重于强调记忆的扎实牢靠和解题方法的精妙,却对逻辑思维不够重视,这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程与实践脱节,这会让很多人对呆板的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丧失学习的兴趣。我们倡导的学习模式应该是轻松、愉悦的自主学习的模式,而现在的学习模式慢慢的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也使他们的思维慢慢的固定化,缺乏创新精神。中国教育现在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多是知识的灌输,而很少有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我们在对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有了基本要求以后,真正走到实践中去时,其实更看重的是这个人自身的能力、素质和创新的思维。(二)教育垄断化我国的教育水平不够高,从体制上的原因来说就是官办教育处于垄断地位,以及教育的计划经济成分过重。这种情况使得教育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教育不是向学生负责,也不是向市场负责,而是向上级负责。在这种情况下,花了十多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出现求职难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三)教育发展不公平城乡之间教育水平存在极大差异,不论是师资,还是基础设施,农村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这就造成了城乡之间教育上越来越大的落差。在公共教育经费不足、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又无法承受义务教育之重的困境中,农家子女往往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就被淘汰出局,从而使80%左右的农村适龄人口无缘参加高考,造成农民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大部分的学生被排斥在进一步教育之外,广大的乡村及欠发达地区青少年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实际上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可人口素质却不高,取得的成果也与我们这个庞大的人口数量不相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执行中却大打折扣,社会公平严重缺失,少数人享受到了特殊照顾,大多数人却无法享受到,公平的严重缺失导致了效率的严重低下。(四)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在北京能上清华的分数,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点大学;在北京能上重点的,在一些省则无学可上。地区之间高考分数的不均,导致很多人的命运由此发生了改变,这对于落后地区的一部分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高考招生向学校所在地倾斜,造成高等学校偏少的西部落后地区及人口大省的高考升学率偏低、录取分数线偏高,使学生升入高等学校就读的机会不均等。城市中考不对农民工子弟开放,使农民工子弟不能在其父母工作的城市就读高中和大学。再就是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重知识轻能力、重科技轻人文、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和评价,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和人口质量的提高。现行招生制度造成的机会不均等,考试评价制度的错误指引,既影响了教育公平,更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我国的招生考试制度亟待改革。(五)教育上存在的腐败教育消费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使得教育成为短缺资源,为控制教育的单位和个人提供了谋利机会。“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大多数的家长都舍得在孩子教育上花钱或投资,正是如此,一些单位专门利用教育资源谋取私.一些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对腐败危害认识不清,发案之后遮遮掩掩,甚至为腐败分子鸣冤叫屈,托关系说情,对查处工作产生了较大阻力。三、教育改革的对策(一).制定科学的教育规划,在政策上、制度上保障“以公平促效益,以公平促和谐”。(二).建立公共政策、公共议程的启动机制,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最强烈的意愿和需求真正能够影响教育变革。(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城乡教育,建立统筹协调教育问题、整合教育资源的体制和机制。(四).出台专门的教育方面的法律(五).加强教育监察、审计工作,防止教育腐败。(六).建立教育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四、教育上的社会保障的应用及改革对策为了使贫困生都能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高校根据中央政策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逐步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助、免”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努力确保广大贫困学生都能通过获取一项或多项资助政策,顺利完成学业。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中国有2300万大学生,其中超过20%是贫困生。培养一个学生的基本成本在1.5万元左右,加上对贫困生的补助,国家每年要拿出4500亿元才能使高等教育正常发展。据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管理系主任毛祖桓介绍,中国目前社会资本总量很大,然而流向教育的渠道不畅通。这样,教育领域所需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除了政府投入不足外,中国对中国对贫困大学生的保障机制不足,未能有效解决贫困生的很多问题。而且,资助结构设计不合理,资助理念亟须转变。当前,高校普遍重奖优秀学生,对扶贫的重视不够。由于农村贫困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与城市大学生存在明显差距,获得奖学金的机会相对较小,致使奖学金的帮助效果有限。当前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政策宣传还不够,一些资助政策和措施还没能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还有少数家住偏远地区的学生及其家长没有全面了解国家政策,不知道如何解决上大学所面临的经济方面的困难;二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少数地方和高校的主要领导对资助工作重视不够,有些政策尚未得到全面落实。作为高校贫困生重要资助渠道的国家助学贷款,还不能满足贫困生需求。2006年,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20%,特别困难学生约占8%。而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学生所占比例,在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为14.6%,在地方高校仅为8%。贷款从申请到获得,也还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政府资助政策措施要进一步宣传、完善、落实,也要积极鼓励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建立正规的捐助机构,让捐助能得到最大化的运用。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国家政策的宣传力度,对违反有关规定、政策执行不力的现象予以曝光批评,用舆论监督的力量推动资助政策的落实。参考文献:1.郑永年《中国教育体制的官僚化及其后果》2.杨东平《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制度原因》3.洪岩璧钱民辉《中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公平》4.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5.教育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本文标题:中国教育问题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856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