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第二课 明朝耶稣会的宣教策略与清初礼仪之争
第二课明朝耶稣会的宣教策略与清初礼仪之争一.明朝的成立和政治明朝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赶走了蒙古人后所建立的,基督教在明朝算是第三次进入中国。当蒙古人统治中国时,一直以镇压的手段对付汉人。而元朝王室在末期时十分腐败,彼此争权夺利,政变频频发生。因此各地英雄纷纷谋反,最后由朱元璋将元朝的元顺帝赶出中国。在主后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为明太祖。中国再次自治,并得到统一。直到主后1644年,满清侵入中国,明朝灭亡,中国便再次落入异族人手中。明代的内政可说是腐败和黑暗的。明太祖的治国方针,是实行君主独裁的政策。明太祖之前,中国的旧制度是以宰相为全国的政治中心,管理大局,而明太祖继位以后,废了宰相这个职位,由王帝自己兼任宰相,直接统管大局。这大大加重了王帝的责任。明太祖的性格坚毅、辛勤、日理万机,兼任宰相,并不困难。可是明太祖以后的王帝,娇生惯养,不能胜任宰相的职任,结果祸害无穷,终于走上灭亡之路。明太祖死后,明成祖继位。明成祖是很能干的王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就在此时发生,但是明成祖过份宠信臣官,使臣官掌握刑罚和生杀之权,犯了错误。在明成祖死后,国家大权便逐渐落在臣官之手中。王帝的才智和品格亦每况愈下,明朝的政治因而一直败下去,最后终被满清所灭。明朝初期实行开放政策,十六世纪中叶以后就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认为这样较为安全。所以耶稣会宣教士方济各即使想进中国传教,也不得其门而入。到了十六世纪后叶,由于神宗王帝不问朝政,又间接的促使利玛窦得以自由在中国传教。由此可见,一国的政治情况和宣教工作,是有很大的关系。1.1.明朝的宗教明朝提倡的是佛教,这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有关。朱元璋幼年时曾在寺院当僧侣,后与起义的英雄反抗蒙古人的统治,最终推翻元朝,自立明朝。当他即位后就提倡佛教,而喇嘛教是佛教其中一宗派,故明太祖也供奉,还封喇嘛为国师,明太祖以后的王室,皆信奉喇嘛教。另外明成祖在一次战争中,曾经得到一位禅宗僧人的辅助,禅宗是佛教的一派,以致明成祖对禅宗也有好感。除佛教外,明朝还流行道教,但不如佛教般受重视。明朝亦有一、两个王帝是笃信道教的,如明世宗,他甚至沈迷在设坛祭神的迷信中,以致多年不理朝政。当时回教的信徒已分布在中国各地。如在甘肃、陕西、四川、山西、福建、广东和云南。不过回教在明朝并不兴旺,只是元朝留下的一些影响而已。基督教的信仰,就在这样的宗教气氛底下传入中国。这对基督教的发展,肯定是有影响的。1.2.明朝的学说主要的是王守仁提倡的理学(理性主义)。这学说传播得很快,当时王守仁的弟子更遍及全中国。可以说明朝的思想界,是王守仁理学的世界。理学所提倡的,主要是要人发挥人的良知,也就是发挥人类先天辨别是非善恶的心。王守仁认为应该发挥良知,以求达到知行合一的地步,成为圣人(今天所谓「内圣外王」的哲学观念)。所谓圣人,是指心性方面的修养。理学的理论,听起来很清高,实行起来很不容易。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来看,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能实行良知。明朝时代有些人一生都追求发挥良知,培养心性,什么事都不理,他们的思想,因而流于空淡贫乏。发展到明朝后期,理学学派就变得更虚无飘渺,不切实际。正在这时,天主教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不少朝臣和学者,均向他学习西方的科学。利玛窦利用中国人这种好学科技的心理,一边教科技;一边传福音,讲解基督教的信仰,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二.耶稣会教士来华的尝试在欧洲这时正是宗教改革时期。由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各处已影响了许多的国家。天主教在这种声势之下,内部兴起了一种反动运动,称为反改教运动。要求当时的天主教会作以下的事为改革目的:第一,在生活纪律上实行某种改革;第二,整理天主教的教训,使它成为坚实又具权威的系统,以抵抗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第三,重组教会政治的与建设的机关,以应付此种新局面。当时,伊格那丢(IgnatuisLoyola)创办耶稣会(Jesuit),提倡天主教内部改革的运动。这种由伊格那丢提倡的天主教内部改革运动在1540年被教宗认可。耶稣会的修士都有严厉的灵性操练功课,生活条规严格,更关心社会及喜欢传讲福音。后来,许多耶稣会的修士远航到世界遍避的角落当宣教士。有远至美洲的南部、中部及北部,菲律宾、日本、中国、巴拉圭、印度。著名的人物有,方济各(FrancisXavier1506-1552)被称为印度人的使徒,罗马天主教最出色的传教士,中国的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2.1.方济各方济各在主后1542年来到亚洲,他首先抵达印度,后去日本。他在日本传教时,听到日本人的责问︰“如果你所传的宗教是真的,为什么中国--这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竟然不知你所传的宗教呢?”因此方济各下定决心,冒死也要到中国去宣传福音。主后1551年方济各来到广东沿岸的小岛,名叫上川,等候机会进入中国。可惜当时遇到中国的排外政策,而方济各也病倒了,并于十二月三日死于上川岛,直到死时也尚未完成他进入中国的计划。但方济各那份到中国传教的心志,却激发了很多传教士要到中国来传教。在他去世后的三十多年,步他后尘的,除了耶稣会的传教士外,还有奥古斯丁修道会、法兰西斯修道会和多米尼古修道会的修士。因此方济各的影响,确实不少。方济各计划来中国前,曾在印度和日本传教,被人称为“印度人的使徒”。结了不少果子,这是他事奉生命中,最主要的成果。2.2.其他传教士当时不少差会的传教士,千方百计想到中国来传教,但用尽了各种方法,没有结果。最后有传教士主张用武力迫使中国允许传教士进入传教。这是很危险又错误的提议,庆幸这建议被一班有远见的传教士反对。他们主张坚持用“长期的忍耐”来等待中国打开福音之门。结果那些热切的传教士,集中在澳门等候。一位叫“沙内罗”的修道士,两次去了广州,为教士们请命,但中国政府却不许可。这些都是葡萄牙人在中国福音事工上的一些尝试和努力。2.3.西班牙人麦哲伦麦哲伦在主后1521年发现了菲律宾,使西班牙人对东方发生了兴趣。他一方面在菲律宾传福音、办学校;一方面积极准备进入中国传教。有一次,两名西班牙传教士有机会随一位中国官员进入中国,但途中却被出卖,被抛弃在沙滩上。这次经历,对传教士打击很大,但西班牙的传教士并未因此沮丧,还是继续努力,想尽办法进入中国。这些西班牙传教士,遭到葡萄牙人嫉妒,彼此猜忌,互相竞争,以致水火不相容。两国的宣教士,经过二十多年的尝试也未能成功的进入中国传教。也许传教士彼此不同心,是不成功的原因之一。2.4.义大利人范礼安主后十六世纪,范礼安(AlessandroValignano)第一次成功的打开了中国福音之门。范礼安是在1566年加入耶稣会的,七年后,他被委派任远东的视察员。他带了四十多名的修道士,来到远东一带,做视察和传教工作。范礼安带队来中国,是一次划时代的旅程。他的贡献如下︰一.消除了葡萄牙和西班牙传教士之间的纷争,不再彼此争竞嫉妒。原因是范礼安带领的四十多名传教士中,除有葡萄牙及西班牙人外,还有义大利人,经过这次合作,大家醒悟到同心的宝贵,从而愿意齐心合力的为福音的缘故、尽心竭力。传教士的同心,为中国福音事工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二.范礼安找到了传福音入中国的秘诀。就是必须先学会中国人的语言--中文。耶稣会的负责人派了罗明坚(Ruggieri)到澳门学习中文,虽然经过非常艰苦的阶段,但两、三年后罗明坚不负所望,他学会了基本的中文书写,并且能讲流利的华语。当时葡萄牙人,每年都有两次机会进入广州与中国进行贸易。罗明坚趁机随葡萄牙商人进入中国传道,带人归主,后来并取得了定居的许可证。因为中国官吏见这位外国人没有恶意,又会讲中文,他们感到很喜欢,便容许他在广东省肇庆定居,并建立天主教的修院。三.范礼安在去世前安排了利玛窦来澳门学习中国语文,以便和罗明坚一起在中国的福音事工上,并肩作战。这是基督教第三次进入中国的第一阶段情况。三.利玛窦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在主后1552年出生于义大利。他的父亲曾是高官,希望儿子步他后尘。利玛窦年青时是念法律的,想在将来当律师。但利玛窦在罗马接触了耶稣会,有心志当修道士,终生不娶,抛弃一切名利与地位,一生只服事基督。当利玛窦在耶稣会受训时,范礼安是他的导师。此外,利玛窦在罗马念书时,曾研究过数学、地理、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这对他日后在中国传教,是有很大的帮助。在利玛窦30岁时,即主后1582年,他应邀到澳门学习中文。三个月就学会了看中文,他看了许多中国的古书,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一年后便正式进入中国宣教。3.1.利玛窦与罗明坚合作传教时期主后1583年,罗明坚和利玛窦来到广东省的省城,肇庆,谒见总督,要求在肇庆买地,建筑教堂和寓所。在当时看来是极不可能的事,但这两位有礼貌,会讲流利中文,甚至会写中文的外国人,却得到肇庆总督的批准,于是他们留在肇庆学习中文,研究四书五经并传播基督教的信仰。罗明坚和利玛窦在肇庆时,由饮食起居,以致礼仪服装,都完全中国化,这使中国人对他们另眼相看,也尊敬他们。此外,利玛窦的学识,也使中国学者敬佩。利玛窦画了一些地图,把中国放在中间,其他国家点缀式的围绕着中国,这地图迎合中国人的“自我中心”心态,也满足了中国学者的好奇心。利玛窦亦将从西方带来的浑天仪,时晷和报时钟等仪器,一并赠送给中国学者,因而交了很多好朋友,当中也有不少人受洗归信基督。几年后罗明坚和利玛窦计划北上传福音,可是尝试几次都没有成功。他们决定派罗明坚回欧洲,申请支援,可惜罗明坚却在途中病死了。3.2.利玛窦承担重任时期肇庆新上任的总督,霸占了耶稣会传教士的住宅。传教士在恳切请求下,结果迁到韶州(今天广东省韶关),把福音工作向北推进一步。耶稣会的传教士,在利玛窦的领导下,仍用西方的科技和知识,来吸引中国学者,并向他们传福音。利玛窦念念不忘北上的事,终于在1601年,抵达北京城。这次北上,对传教工作来来说,是有一定的帮助。利玛窦和另一位耶稣会的同工,凭着他们的科技知识和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在北京赢得了许多中国学者的爱戴。利玛窦熟读四书五经,与中国学者对答如流,引经据典,使中国学者深深佩服。朝廷中的大臣和学者们,都有受洗信主的。利玛窦在北京十年间,托大臣将各种名贵礼物,献给王帝--明神宗。其中计有大小自鸣钟各一,油画三幅、镜子、手琴等。明神宗非常喜爱,因此虽然没有明文声明准许利玛窦留在北京,但也没有干预。当利玛窦在北京有了一定的地位后,其他耶稣会传教士在北京以外的地区工作,就有更大的自由了。利玛窦在北京工作共十年,中国信徒人数达到2500人。主后1610年,利玛窦息劳归主。总括而言,他在中国的宣教工作,是十分成功的。这使利玛窦成为第一位真正在中国传福音的西方宣教士。3.3.利玛窦的成功因素在此让我们为利玛窦的传教工作稍作一些评论。一.传福音的热诚。为了使中国人得闻福音,他不但远涉重洋来到中国,谦虚地学习讲和书写中文,并且研究四书五经。这对一个外国人来说,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但利玛窦却不畏艰难,坚忍的研究。此外,他更在衣着、社会礼节和生活习惯上,都学习中国人的样式。为了赢得中国人归主,利玛窦实际上已经将自己变成了一个中国人。二.对中国人的爱心。利玛窦在中国逗留了27年,接触过许多中国人,在当中也受过一部分人的歧视和欺负,但他始终深爱中国人,对每个来拜访他的中国人,都热诚接待;对每一封来自中国人的信,都认真去回复。事实上,他赢得不少朋友,其中包括不少有名望的人,如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他们后来更成为中国教会的三大柱石。三.利玛窦的著作。利玛窦所著的书有廿多种、大半由中文写成的,其中有“天主实义”、“交友论”、“几何原本六卷”等等,这些著作均受中国人欢迎,也使中国人开始认识西方的宗教和科学。思考/讨论问题:三.利玛窦算是第一位进入中国内地的天主教传教士,他在1610年5月11日临终前说:「门户我已经为你们打开,但前途仍有不少的危险和困难!」利玛窦是如何用了十三年(1588-1601)的时间由澳门进入肇庆、韶关、南京、天津,然后留在北京十年建立教会的?接下来的日子有那些危险和困难要克服呢?四.南京教难(又名南京教案)这是基督教在中
本文标题:第二课 明朝耶稣会的宣教策略与清初礼仪之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87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