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收入差距论文:“收入差距”的最优标准与启示
收入差距论文:“收入差距”的最优标准与启示摘要: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就要正确对待居民的“收入差距”合理与否问题。然而,目前衡量“收入差距”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判断指标,不是存在理论上的不足,就是因属于“他人”“经验”而被怀疑“不服中国水土”。所以,分析收入分配的“公平理论”并进行现代经济理论的改进,提出帕累托最优是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标准,建立判断“收入差距”合理与否的“普适的”帕累托最优的“理论”很有必要。关键词:收入差距;收入分布;公平理论;帕累托最优;理论标准我国“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根据世界银行2008年公布的数据,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超过美国、俄罗斯,更超过印度的0.36。按照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的一项研究,收入最高20%的人口平均收入与收入最低20%的人口平均收入的比率,中国是11.37倍,远远高于印度的552倍和菲律宾的9.11倍。但是,国际上一般认为适度的基尼系数在0.3至0.4之间,这个经验“标准”是否能“服中国的‘水土’”?国际上习惯于分别统计占社会人口1%、5%、10%的富有人群的收入比重或占90%的普通人群的收入比重;我国习惯于统计5个20%的人口的收入比重。确定这些统计比例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以下就此类问题做一些尝试性的分析。一、收入分配理论与方法述评1965年,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公平理论”。用“不均等”(inequity)代替“不公平”(injustice),把交换双方用以交换的事物定义为“投入”(inputs),从交换中得到的具有边际效用的事物定义为“产出”(outcomes)。投入包括人们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训练经历和宗教背景等,产出包括酬金以及工作中的情感、爱、交往礼节和友谊等。假设ip、op、ia、oa分别为“自己”和“他人”的投入与产出,亚当斯具体提出了公平理论的数学表达式。即opip=oaia(1)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是他尽管运用了效用理论,但却没有从人们的最优选择开始推理,因而缺乏经济理论的坚强支持;二是把“不公平”、“公平”对应为“不均等”、“均等”的做法不妥,“不应当把分配均等当作公平的同义词”;三是罗列了众多的“投入”和“产出”,量化分析困难;四是依据的仅仅是4种公平观之一的贡献率标准,没有做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衡量收入分配合理与否的方法主要有“帕累托分析”、“等份分析”、“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帕累托分析也称帕累托收入分布分析,其曲线是通过把社会全体成员的收入由高到低排列并依次累积而得。洛伦茨曲线是在帕累托收入分布曲线的基础上增添了一条“平等线”,收入分布曲线越是靠近平等线说明分配越公平。在洛伦茨曲线的基础上,基尼提出了一种新的度量分配公平的方法——“基尼系数”。帕累托收入分布曲线“代表了在一个新的但却极其困难的领域里所走的前几步,但因它仅仅是统计模型,缺少相关经济学理论的支持而经常受到批评”。同时,这些方法也都没有把公平与效率有机地统一起来。日本学者中田勇采用“在有两个相反费用时,表示其平衡点的数值,就是这个事物的‘价值、效果、结果、影响’的数值”的方法对被管理对象进行分类,从而提出了等价abc分析,也称作等份分析。它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属于实际观察法,缺乏坚实的经济理论支持;二是“两个相反的费用”属于会计成本,不符合最优性对机会成本概念的要求;三是与上述方法相反,中田勇强调的是效率,从而也没有把效率与公平有机地统一起来。二、判断收入分配合理与否的基本标准亚当斯密认为:“幸福和谐”是人们生活的终极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就应该是人们生活的“幸福和谐”。而人们生活“幸福和谐”目标的实现,要求人们最大限度地或“有效率”地获取财富,即要求符合效率标准。但财富的获得也要做到公平。“公平”可具体分为财富在人们之间配置的“人际公平”和地区之间的“区际公平”,分别是关于“人际”和“区际”间的“协调”问题。财富资源配置还要做到“持续”,要求正确处理好目前与长远的关系,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在不同时段开发利用。“持续”源于技术进步、制度变迁、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等等。这些“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从而“持续”侧重于时间维度,包括了出于对子孙后代生活幸福的考虑,强调“代际公平”。可见,人们的“幸福和谐”取决于财富获取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为了紧扣主题和量化分析的方便,依据经济学假设的方法,我们由此把财富配置或资源配置限定为收入分配。不过,其原理显然普适于财富、资源或其他商品和服务的分配。1.效率标准收入分配的效率也称“帕累托有效率”或“帕累托最优”。假设a、b构成二人社会,其效用即幸福水平取决于各自消费的物品和服务。如图1,效用可能性边界用mn表示,总量有限的物品和服务配置于a、b二人之间可以达到的最大效用水平的各种可能组合。mn曲线以外的点,如c,是任何资源配置方式都无法达到的。只有在mn曲线上及曲线内的各点才是可能达到的。图1若某收入分配下,a和b的效用组合于d点,位于mn曲线以内因而是低效的。因为,从d点到e点,a的效用水平未变但b的效用水平提高了;d点到f点,b的效用水平未变但a的效用水平提高了;d点到位于mn曲线上的e与f点之间的任何一点,a与b的效用水平都能同时提高。不过,从d点达到这些点(比方说f点)之后,想再获得帕累托改进就不可能了,因为从f点移动到坐标轴与mn曲线围成区域内的任何一点,一个人效用的提高伴随着另一个人效用的下降。因此,mn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是有效率的。2.公平标准mn曲线上及曲线内的各点是资源配置可能达到的。我们还应分析配置的公平程度。如图1,与d点相比,e和f点处都是有效率的。但因为从d点到e或者f点都能使一个人受益而另一个人不受损失,这就是说,d点的收入分配对于a或b都是不公平的。假设d和g是一个可能的配置。g点位于mn曲线上因而比d点更有效率,但g点不一定比d点更公平。因为,与d点相比,g点偏向横轴,即给a带来较多的效用而给b带来较少的效用。就是说,效率与公平互为代价。定义公平的难点在于不同的人会持有不同的公平观。主要的公平观有如下4种:(1)平均主义的公平观,即平均率标准:要求物品和服务在社会所有成员中平均分配,即平均就意味着公平。图1中,效用可能性边界内的d点就要比效用可能性边界上的g点更加公平,因为在d点,a、b二人所得到收入分配的数量基本上是平均的;在g点,a所得到收入分配的数量显然要多于b。(2)市场主义的公平观,即贡献率标准:认为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公平的,因为市场是根据人们的能力和贡献给予报酬的。图1中,因为g点是竞争下的有效配置,因此g点就被认为比d点更为公平,尽管在g点商品和服务的配置没有在d点处那么平均。(3)罗尔斯主义的公平观:认为只有最低收入阶层的福利水平提高了,社会的公平程度才可能提高。图1中,f点处,b配置到的财富显然比a少,因而获得的效用、幸福比a少,因此b可以称作低收入阶层。当经济由d点增长到f点时,因为作为最低收入阶层的b的效用水平没有提高,因而社会的公平程度没有提高。(4)功利主义的公平观:表现为社会所有成员总效用水平的最大化。假设社会全体成员的效用水平权数相同,则现有收入由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的转移就是公平的。图1中,从n到g点,表示一定量的收入由高收入阶层a转移给了低收入阶层b。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一收入转移过程,b的效用增加的程度会超过a的效用减少的程度,从而提高了社会总效用,因而是公平的。效率与公平又是相辅相成的。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撒胡椒面儿”似的“绝对均等”地分配于对各种管理对象的管理之中,肯定是低效率的。三、帕累托最优是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标准现代经济学的起点是理性人的最优选择行为,也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同的人掌握的生产要素不同,贡献不同,获得的收入就不同。假设生产“四要素”的边际贡献与边际收入分别为mpl、mpk、mpr、mpa与wl、wk、wr、wa,则“四要素”所有者由于自己的边际贡献、获得相应边际收入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即生产的效率条件)为:mplwl=mpkwk=mprwr=mpawa(2)因此,厂商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按照要素所有者贡献的不同而分配不同的收入,显然符合公平分配的贡献率标准或者市场主义的公平观。类似地,不同的产品对人们幸福水平的贡献也不同,假设整体“五需要”(即人们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物品和服务的边际效用与价格分别为mu1、mu2、mu3、mu4、mu5与p1、p2、p3、p4、p5,消费者消费整体“五需要”物品和服务、实现其“幸福和谐”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即交换的效率条件)为:mu1p1=mu2p2=mu3p3=mu4p4=mu5p5(3)每当事物很复杂时,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我们总会将管理对象归归类并投入与其价值相应的管理力量。中田勇认为,每一个类别里,集中的每一个个体的价值、效果、结果、影响的数值越是完全相等,即等价,处理起来效率就越高。同一类别里个体差别较大时,通过增加分类数,就可以实现其中个体的价值、效果、结果、影响相同或相近。每一个类别里集中的每一个个体的价值、效果、结果、影响的数值越是相同或相近,其贡献就越是相同,收入分配也就越是相同。同样,如果各个类别的总价值、效果、结果、影响的总数值相等,效率也就越高。此等认识,虽然是从管理效率的角度出发的,但显然也符合平均主义的公平观。同时,因为各类别(或各个阶层)的收入相等就能保证最低收入阶层收入的提高,因而也符合罗尔斯主义的公平观。而且,寻找并确定最优分类点的过程,实际上隐含了收入由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转移的过程,从而也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依据中田勇的思想,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假设同一类里各个体的贡献相同因而收益均等。根据“比例”定理,即分子、分母分别相加,“比例”的性质不变,依据(2)式,有:mplwl=mpkwk=mprwr=mpawa(4)假设有两类投入要素l、k并且分别包含m、n个所有者时,则(4)式就可变为:mi=1mpliwli=nj=1mpkjwkj,或者mi=1wlimpli=nj=1wkjmpkj(5)人们对企业组织的贡献即为其投入,从企业组织得到的收入即为其产出。假设特定时期内,人们的总投入与总产出分别为i与o,则(5)式就可变为:olil=okik(6)“二人”社会模型足以表达社会全体成员,因为其中“一个人”实际上表示的是“其他所有的人”。假设特定时期内“自己”与“他人”的总投入、总产出分别为ip、op与ia、oa,则(6)式就可变为亚当斯“公平理论”的典型表达式即(1)式。不过,(6)式是由帕累托最优概念推导出的“公平理论”。“帕累托最优”被广泛称作“效率”标准,基于帕累托最优理论又可推导出“公平理论”,因此,“帕累托最优”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同时,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由帕累托最优推导出的“公平理论”还实现了“4种公平观”的有机统一。四、“收入差距”的帕累托最优标准1.“收入差距”的帕累托最优的“分布曲线”标准人们幸福的获得既与收入有关也与休闲有关,是人们对于收入与休闲的权衡。假设劳动者个人生产两种产品:收入与休闲。则劳动者个人生产契约曲线上的每一点,都对应的是收入和休闲的相应产出水平。把劳动者个人生产契约曲线上的点所代表的产出水平描绘在产量空间,就得到了劳动者个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考虑全社会的情形,只需把全体成员的收入与休闲累积。全社会累积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如图2所示。图2是典型的帕累托最优曲线图。其中,收入与休闲互为机会成本。劳动者投入劳动,因此获得收入。劳动的投入是对休闲的放弃。劳动与休闲因为每天24小时既定而互补。因此,以劳动代替休闲为横轴,图2就变成图3所示的情形。图2图3事实上,以投入劳动的累积l为横轴,对应产出(收入)的累积w为纵轴,将全社会各劳动者的产出由大到小排列并累积,则纵、
本文标题:收入差距论文:“收入差距”的最优标准与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883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