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建筑史教案绪论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教案授课学时2学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章节)绪论、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教学目标了解古建筑整体特征、发展脉络教学重、难点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特点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法、欣赏法教学准备多媒体、绘图板教学过程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一·建筑多样性与主流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木构架建筑的优势取材方便,易于加工;适应性强,内部空间灵活。墙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有较强的抗震性。经历过大地震的著名木构架建筑: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二.木构架的特色我国木构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此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到3~5根。当柱上采用斗栱是,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之上。多用于宫殿庙宇等较大建筑物。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唐宋以前,斗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犹如雕饰品,但结构作用仍未丧失。斗栱在宋代也称“铺作”,在清代称“斗科”或者“斗栱”,江南则称为“牌科”檐下斗栱因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有差异:柱头上的斗栱称为柱头铺作,两柱之间置于额枋上的斗栱称作补间铺作,角柱上的斗栱称作转角铺作三.单体建筑的构成中国古代建筑平面以“间”为单位,“间”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单座建筑最常见的平面是由3、5、7、9等当属的间组成的长方形。四.建筑群的组合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北方住宅庭院开阔,为有充足的阳光,南方庭院狭小,称为“天井”五.建筑与环境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流派----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建设者都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善择基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六.建筑类型中国最早出现的建筑是先民们为了谋求基本生存空间而构筑的穴居和巢居。其后产生了供集体活动使用的大房子,进而又有了为氏族祭祀而设立的祭坛和神庙。七.工官制度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原始社会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了基本居住和公共活动的要求。奴隶社会,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经初步形成,前期在技术和艺术仍未脱离原始状态,后期出现了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封建社会形成了成熟、独特的体系。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我国已知最早人类居住地方是天然的岩洞。氏族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来的木骨泥墙房屋。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zhen)鄩(xun)。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1983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五六公里处的尸沟乡,发现了另外一座早商城址,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商灭夏之后所建的都城----,主殿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照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西周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日益提高。奴隶社会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战国时期高台建筑仍然很盛行。铁制工具的应用,使木构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商广泛应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当时的制砖水平已经很高了。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都咸阳的布局是有独创性的,它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长城起源于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相互攻占自卫。现在所留长城为明朝遗物。汉,元前206~公元220年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有一个繁荣时期。它的突出表现就是木构架建筑逐渐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1.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2.作为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特点之一的斗栱,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3.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之一的屋顶,形式也开始多样化。4.在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三国、晋、南北朝220~589年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自秦汉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发展。北方十六国时期增加了垂足而坐的高坐具,为宋以后废弃席坐创造了条件,随之建筑内部增高。石刻方面较汉代有了进一步提高。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1297年)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隋,581~618年隋朝统一中国,。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的宫殿和园囿,并开通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大兴城是隋文帝时所建,洛阳城是隋炀帝时所建,这二座都城都被唐朝继承,进一步发展为东西二京,也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其中大兴城又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隋朝留下的建筑物由李春负责建造的著名的河北赵县安济桥,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称空腹拱桥。除了石桥外,还有大业七年所建的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在陕西西麟游发掘的仁寿宫是隋文帝命宇文恺等人兴建的一座离宫。唐太宗时改建成九成宫,表现出园林建筑特有的风貌。唐,618~907年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唐代建筑主要有以下特点: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日趋成熟。五代907~960年在建筑上,五代时期主要是继承唐代传统,很少新的创造,仅吴越、南唐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比唐朝有所发展,石塔如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闸口白塔与灵隐寺双石塔;砖木混合结构的塔如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杭州宝俶(chu)塔等都是在唐代砖石塔的基础上进一步仿楼阁式木塔。建都于广州的南汉,还铸造了铁塔。宋960~1279年由于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唐以前的封建都城实行夜禁和里坊制,到了宋朝都城汴梁再也无法实行里坊制和夜禁,虽然仍保留“坊”的名称,但实际内容已经改变。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都有了新的发展。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建筑装修和色彩有很大发展。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园林兴盛。辽947~1125年颇具唐风,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塔。金1115~1234年西夏1.32~1227年辽代建筑史吸收唐代的北方做法。辽代的墓室特色是除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外,还常用圆形平面。佛塔多数采用砖砌密檐塔,楼阁式塔较少。不少密檐塔外观极力模仿木建筑。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1911年)元1271~1368年建筑发展处于凋敝状态。忽必烈时,在金中都的北侧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都城,宗教建筑异常兴盛。明1368~1644年广州是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建筑方面的进步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栱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斗栱的结构作用减少,柱头上的斗栱中原来作为斜梁用的昂,也成为纯装饰的构件。民用建筑普遍发展,出现了木工行业的术书《鲁班营造正式》。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官僚地主私园发达。江南园林兴盛。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彩画以旋子彩画为主要类型。砖石雕刻也吸取了宋代以来的手法,比较圆和纯熟。明代的家具是闻名于世界的,当时家具产地以苏州最著名。风水术到明代已经达到极盛时期。清1636~1911年从1840年前的清朝来看,建筑上大体是沿用明朝的传统,但是下列方面有所发展:园林达到了极盛期。藏传佛教建筑兴盛。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练习设计欣赏:中国古建筑宣传片教学反思注:1.每2学时至少制定一个教案。2.课型包括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等。3.上新课和新上课的教师要求写详案。4.要求教师上课必带教案。5.“备注”填写历年更新的内容(手写)。6.教案可带附件(课程内容补充材料)。
本文标题:中国建筑史教案绪论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886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