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讲鲁迅一、鲁迅(1881-1936)的生平1、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童年在故乡绍兴度过,并接受启蒙教育1894年,鲁迅13岁,祖父周福清的科场案导致家庭的衰落,对鲁迅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2、求学南京(1898——1902)进南京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读严复翻译的赫胥利著《天演论》,接受“进化论”思想。3、留学日本(1902春——1909夏)①东京弘文学院时期(约两年)②仙台医专时期(1904.4——1906.3)《藤野先生》幻灯片事件:“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于是弃医从文。③东京从事文学活动时期(1906.4——1909)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也不成功。1906年奉母命与朱安结婚。1909年8月回国。4、绍兴、杭州、南京、北京(1909年秋——1926年)回国之初,应邀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师。1910年7月回绍兴,任绍兴府中学堂学监,并兼博物学及生理卫生学教师。1912年春,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抵南京,任教育部部员。5月,鲁迅随教育部迁北京,任职至1926年。鲁迅在此任教育部“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等职,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教育事宜。在此时期,鲁迅经历了辛亥革命初的兴奋和革命后的失望。作为麻痹自己的一种方法,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读古书、抄古碑上,而这也在不经意中增加了他的学术积累。1918年5月在《新青年》四卷5号上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及大量的杂文,刻画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批判国民劣根性,与形形色色的封建观念和守旧势力进行斗争,成为文学革命的主将和思想革命的先锋。5、厦门、广州(1926.9-1927.9)在厦大教书,写出《朝花夕拾》的后5篇。在广州的“7.15”事变中为营救被捕学生向当局抗议,愤而辞去教职。他的进化论思路因此轰毁北上上海。瞿秋白说他思想发展轨迹是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个性主义到集体主义。6、上海十年(1927、10—1936、10、19)①1928春与创造社、太阳社展开“革命文学”论战。②筹组“左联”,成为反文化“围剿”的主将。③“两个口号”之争④1936.10逝世。毛泽东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妈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二、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1923年由新潮社出版。《狂人日记》、《孔乙已》、《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免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初版本的《不周山》,后改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1926年由北新书局出版。收作者1924——1925年间的小说十一篇,为“乌合丛书”之一。《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呐喊》与《彷徨》的思想主题:1、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2、思考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药》、《风波》、《阿Q正传》3、批判假道学的虚伪:《肥皂》《高老夫子》4、探索知识分子的思想出路——《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呐喊》与《彷徨》还有反映农民悲惨命运和精神弱点而很有抒情味的作品,如《故乡》,而《鸭的喜剧》、《社戏》很有乡土风味,对后来的乡土小说有深刻的影响《呐喊》与《彷徨》的艺术特色:“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画眼睛”的功力把典型环境的概括浓缩在叙事写人中情节的单一性和直叙的散记体结构,即直线起伏的结构布局。其中的“我”,或是主人公、或是目击者(儿童视角)、或是线索人物。深化主题的开端与结尾:《祝福》的倒叙、《肥皂》的含蓄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复调结构、精神分析。个性化的语言《阿Q正传》1921年12月开始连载于《晨报副刊》。创作的过程。“阿Q形象在我心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了”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具有严重病态心理的落后的流浪农民的艺术典型,经济上处于最低下的贫困状态,政治上处于最屈辱的社会地位。他的思想观念与这种地位存在着尖锐的引矛盾和冲突,反映出来的是他的惊人的愚昧和麻木。鲁迅既是写一个富有个性的阿Q,又是作为国民劣根性的典型来刻划的,体现了他的启蒙主义立场。阿Q的性格因素:质朴愚昧,圆滑无赖率真任性,正统卫道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狭隘保守,盲目趋时向往革命,排斥异端敏感禁忌、麻木健忘——癞疮疤不满现状,安于现状上述性格特点的对立统一,构成了阿Q的性格系统,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分裂。阿Q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自欺欺人,以虚幻的胜利掩盖事实上的失败,不敢正视现实,因而永远处于不觉悟的状态中。“精神胜利法”的成因:A、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精神上的长期戕害是“精神胜利法”的阶级根源。B、弱者的自我安慰是其心理根据,从这一意义上说,阿Q又是弱者心理的一种典型。阿Q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是鲁迅对辛亥革命的一种深刻反思。但对鲁迅的本意,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是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还是批判国民的劣根性?这里的分歧,反映的是时代性的主题。《阿》的艺术特色:A、悲喜剧相结合的艺术基调喜剧因素——由夸张、幽默、滑稽、讥嘲、反语等多种表现手法构成。悲剧因素——由人物命运的实现主义表现构成B、出色的讽刺艺术《阿Q》的讽刺艺术主要分两类:对赵太爷之流的讽刺重在揭露其贪婪、阴毒的丑恶灵魂;对阿Q采用含泪的鞭挞,重在显示其虚妄、健忘和耻辱。关于“阿Q”的革命《野草》、《朝花夕拾》与《故事新编》《野》是心灵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从“孤独的个体”的存在体验中升华出来的鲁迅哲学。正如鲁迅在《希望》中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正是对“绝望”的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与“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将《野草》内在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如《过客》、《影的告别》《朝花夕拾》是回忆性的散文《故事新编》是新编的历史小说其“油滑”的艺术特点鲁迅的杂文P.27杂文在鲁迅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最大的比重,是鲁迅一生的主要文化和文学业绩。他自编和他人为之编订的杂文集共16部,如果加上后来发现的鲁迅佚文编成的《集外集拾遗补编》共17部。鲁迅的杂文以1928年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期与后期。后期杂志最有战斗性,而且数量越来越多。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匕首与投枪,艺术性的政论文,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3、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论时事不留情面,砭固蔽常取类型。”【思考题】1、政治革命视角与思想革命视角中的鲁迅?2、为什么说《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3、《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与阿Q的形象。4、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塑造的类型及其特征。
本文标题:鲁迅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900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