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工匠精神”——职业意识的觉醒与升华
让“工匠精神”在中职教育中“扎根”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我们看到了重振工匠精神的信心。职业学校,肩负着为企业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教育时评: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工匠精神”2016-03-1111:36:39来源:新华网分享至: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更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态度,看到了重振“工匠精神”的信心。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重振“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职业教育。眼下,确有不少职业院校不够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迫切需要尽快补上“短板”,走出过于重视技能传授、文化教育而忽视职业素养培育的误区,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进而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蝴蝶效应”。“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工匠们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给客户提供无可挑剔的体验。这样宝贵的职业精神如何培养?自然需要职业院校开设相应的理论课程进行系统的阐述引导,并在具体的实习操作中强化训练。然而,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种培养更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应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育人主体的作用。说到“工匠精神”,我们总会想到瑞士的手表、德国的机械、日本的管理。正是由于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坚守,才造就了这些国家名企辈出、品牌辈出。据报道,截至2012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企业长寿的秘诀是他们都在传承宝贵的“工匠精神”。以德国为例,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奔驰、宝马、奥迪、西门子等知名品牌之外,还有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它们大部分“术业有专攻”,立足本行,心无旁骛,在某一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最终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头羊”。而在我国,企业“短命”的现象并不少见。虽然我们具有“庖丁解牛”、鲁班、卖油翁等历史悠久、脍炙人口的“工匠”式传奇,但如今却常常被“差不多”文化所取代,“差不多就行了”甚至成为在车间和作坊之外很多人的生活态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工匠精神”的没落和消亡就在所难免。更令人担忧的是,企业自身的这种职业态度还会对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要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企业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致力打造百年老店、民族品牌,并积极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环境,主动承担职教育人的重任。需要注意的是,多年来形成的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糊口营生的办学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职业院校对“传技”和“育人”关系的把握出现了偏差,甚至在偏面追求升学和“绑架”技能大赛等方面走了弯路,需要得到及时的纠偏。除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努力,我们还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全力营造全社会尊重职业、尊重劳动的氛围,在制度层面让工匠们受人敬重、体面工作,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保证工匠们不为基本生计所困,潜心无忧钻研,成为具有高度定力和魅力的“大国匠人”,这才是民族的希望所在。(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工匠精神”——职业意识的觉醒与升华福建建筑学校李吓琴《大国工匠》是由央视新闻频道在2015年“五一”期间推出的八集专题系列节目。它分别讲述了8个岗位劳动者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也是属于中国的职业神话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是数十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的励志之路。他们靠着对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和高新科学技术的钻研,凭着对职业的专注和坚守,用别样的风采完美的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生动的演绎了属于劳动人民的复兴中国梦。他们是真正的匠人,是拥有顶尖技术的一线技术工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但无一例外都有着别人难以替代的高超的技术水准以及强烈而深厚的职业道德意识。航空“手艺人”胡双钱,至今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的一份子。一个有着36个大小不一的孔,且孔的精度要求0.24毫米,成本高达百万元的飞机零部件,胡双钱单靠自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仅用了一个多小时打造完毕,并一次性通过检验。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精湛的“金属雕花”技能,无愧于飞机制造高级技师的称号。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0多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焊接火箭发动机喷管。对高凤林而言,“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也比不上中国火箭打入太空所带来的民族成就感。火箭发射成功后的自豪和满足引领高凤林一路前行,成就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也见证了中国走向航天强国的辉煌历程。錾刻大师孟剑锋的杰作——纯银丝巾果盘,作为我国送给各国元首的国礼,让世人都被中国古老的錾刻工艺所惊艳。孟剑锋信守着纯手工制作的诺言,即使右手被烫出大泡,起了厚厚的老茧也丝毫没有动摇他精益求精、不断超越与追求极致的决心,成就了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登峰造极之作。还有在LNG船上“缝”钢板的焊工张冬伟,高铁研磨师宁允展,捞纸大师周东红,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两丝”钳工顾秋亮,他们都是代表着中国水平与中国制造实力的工匠。他们在用高尖端的技术和超前的创意惊艳世人的同时,更让人折服于他们身上那种兢兢业业的传统,那种脚踏实地的作风,那种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大国工匠”生动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那些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但是,我们在被《大国工匠》故事感动之余,更应该沉下心来认真思考“工匠精神”的现在和未来。“中国制造”曾经是每个中国人都引以为豪的标签,也是我们国家享誉世界的名片。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呼吁,“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尽管随着社会高新技术的发展,标准化、机械化大生产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制造业,但是在某些极精密和复杂的领域,机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只能依赖技术人员精湛的手工技艺。总理的呼求不仅仅是为中国制造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更是对“大国工匠”型人才的真诚召唤。从中国制造到优质制造的升级,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更新,更需要一大批能够坚守传统技艺,钻研高新技术的“大国工匠”。要实现“中国制造”升级的中国梦,让更多的一线技术工人发展成为“大国工匠”,作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我认为关键是使劳动者获得职业意识的觉醒与升华。职业意识是人们关于职业的各种观念的总和。职业意识对个体职业素质的养成、品德的发展、职业生涯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层面上看,职业意识是个体对某类职业活动本身及其价值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的综合反映,包括行为规范意识、竞争合作意识、创新创业意识、企业文化意识以及质量效益意识,它强调的是个体层面的主人翁意识。而社会共性的职业意识则指在全社会各个行业中形成的普遍认可和遵守的意识,它不仅包括个体的主人翁意识和职业规划意识,还包括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的意识。因而,“大国工匠”精神本质上就是职业意识的觉醒和升华。而要获得这种职业意识的觉醒与升华,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应当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使得社会中物欲横流的浮躁焦虑之风无所遁形,让大国工匠精神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正是“工匠精神”的缺失,使得人心中弥漫着焦虑浮躁的空气,使得社会的浮夸与鼓噪之风蒙蔽了世人的双眼。“工匠精神”的回归才是改变社会浮躁之风的净化器,才是让“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开启“中国创造”之门的金钥匙。要在人民心中树立“工匠精神”的标杆人物,让他们成为时代的楷模,让我们的中国工匠享受这种荣誉感,同时也引导社会给予技术人才更多的尊重与重视。其次,国家应该加大对传统工艺传承与技术创新的资源投入,注重鼓励民族实业的发展,不拘泥于对国有企事业单位企业的投入,让民族企业全面开花,为大国工匠的产生提供成熟的社会条件。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这是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技术人才的培养吹来了利好的春风。再者,应当重视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职业教育网络,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为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教育的温床。让技师到学校,让职业学校教师下企业,师资培养方式多样化,让“双师型”教师成为职业教师的主力军,提升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当然,在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磨炼,让“工匠精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到学生的思想里,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职业意识。作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者,更应当注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中职德育课是培养中职生职业意识的重要载体。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职业意识培养的有效性,必须规范德育课的课堂秩序,形成职业意识的隐性教育。职业意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主人翁意识,而其中的行为规范意识和组织文化意识的教育可以在课堂秩序的规范和管理中得到很好的落实。教师作为课堂纪律的管理者要将维护课堂秩序作为重要责任,学校更要动员德育教师参与到课堂秩序的整顿中。中职德育课中职业意识的教学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突出创业意识和企业文化教育。职业意识教育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选材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政治经济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这些中职德育课程的既定教材,也应该融入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状、贴近时代背景的内容。职业意识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主人翁意识,即行为规范意识、竞争合作意识、创新创业意识、组织文化意识以及质量效益意识,还要包括职业规划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的教育。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意识的教学方法,需要的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尤其需要增加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和项目教学法的使用。大国工匠是这个时代的无名英雄,是各个行业的标杆,是为美丽中国扬帆帆起航的风向标,是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筑梦人。工匠精神是大国工匠百炼成钢的信念,拥有“工匠精神”是广大劳动者不疲追求的永恒目标,传递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让更多的劳动者获得职业意识的觉醒和升华,将更多的劳动者培养成为“大国工匠”的接班人,发展中国职业教育,振兴中国制造业,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职业教育工作者正在贡献这一份绵薄之力!我們為什麼需要工匠精神?工作是一种修行,世间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我们研究了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专利,日本式管理有一个绝招: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其实就是“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
本文标题:“工匠精神”——职业意识的觉醒与升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908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