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秋声赋》公开课-2
秋声赋欧阳修“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战国楚·宋玉《九辩》“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有些景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有些则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教学目标:•1.进一步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2.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3.了解写作特点。请听朗读•I:\李旭教学\高二语文教学\《秋声赋》课件\秋声赋/作者-欧阳修/朗诵.flv(超链接)字音识记•悚()然淅沥()萧飒()•()铮铮()绿缛()•栗()冽()砭()人肌骨•渥()然黟()然戕()贼••通假字•砰湃sǒngxīlìsàcōngzhēngrùlìlìebiānwòyīqiāng澎•【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忽奔腾而砰湃(砰湃通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2、有动于中(中通衷,内心)•二、古今异义•1、如赴敌之兵(兵古:军队今:士兵)•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古:自然今:天空)•3、金铁皆鸣(金铁古:兵器今:金属名)•三、一词多义•1、既•物既老而悲伤(已经,……以后)•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2、金•金铁皆鸣(金属,引申为武器)•于行用金(五行之一)•请献十金(汉以后银一两为一金)•3、及•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到达)•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4、而•悚然而听之(而,连词,表修饰,译作“地”)•忽奔腾而澎湃(而,连词,表并列)•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草拂之而色变,木遇之而叶脱(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而,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一般用在主谓之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而且”)•四、词类活用•1、欧阳子方夜读书(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春生秋实(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3、四无人声(四,数词作名词,四处)•4、如波涛夜惊(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著有《欧阳文忠公集》。走近作者简介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了解文体•“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研读第一段•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什么?用何方法描绘的?该事物是容易让人产生什么感情的事物?•明确:描绘秋声。•比喻的方法。•悲。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於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我正在夜里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侧耳倾听,说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十分萧瑟,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波涛在夜间突起,风雨突然而来,它碰在物体上,鏦鏦铮铮,像各种金属一起发出声音。再听,又似奔赴敌阵的战士,正衔枚疾进,听不到号令,只听到人马行走的声音。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啊?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星星月亮明亮洁白,银河横在天空。四下里并没有人声,那声音来自树林中间。”•2.作者是如何描写秋声的?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1.用一连串的比喻(博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等。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2.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秋声能如此摇动人心,为什么?•细雨•波涛•风雨•金铁•战士行走时小时大时显时隐质的实感量的存在秋声盈耳秋意无边比喻秋声之形化虚为实的手法•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4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李煜在《虞美人》中以春水来比喻愁之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在《千秋岁》中以海喻愁之深:•飞红万点愁如海。•相思可以有长度:•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心(李商隐)研读第二段•1、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明确:•第二段前半部分写秋之状、声,交代悲切的原因;•后半部分议秋之心,突出肃杀之气。•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我说:“哎!可悲啊!这是秋天的声音,它为何而来呢?那秋天呈现的情状啊,它的颜色惨淡,烟气消散,云雾消失;容貌清明,天空高远,太阳明亮;气候寒冷,刺人肌骨;秋意萧瑟,山川寂静空旷。所以秋天发出的声音,凄凄切切,呼喊号叫,愤然而作。(夏天)繁茂的绿草彼此争盛,高大的树木青翠茂盛,令人愉悦。但草被秋风一吹被颜色就变,树被秋风一碰叶子就落;它们之所以零落衰败是因为秋之气的余威.前半部分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秋色•秋容•秋气•秋意惨淡,烟霏云敛清明,天高日晶慄冽,砭人肌骨萧条,山川寂寥实虚秋之为状烘托手法秋状写足秋声由实入虚虚实结合•2.前半部分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其目的是什么?•明确;•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可见作者写秋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悲的特点。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从中看出秋的肃杀。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於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秋天是刑官执法的时令,时令上属阴;它又是征伐的季节,五行上属于金.•这就叫做天地尊严正义之气,常常把肃杀作为心性.•天对待万物,使其春天生长,秋天结果。•所以秋天在音乐上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夷则是七月的音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已经衰老,令人悲伤。•夷,是诛杀的意思,万物过于茂盛,就必然衰败。•3.后半部分作者又列举了哪些跟秋有关的例子?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这样写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研读第三段•1.概括第三段所写内容。•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产生的人生感悟。•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哎!草木无情,秋天来了也会飘零。人是动物,在万物中最有灵性。百种忧虑影响他的心绪,又有万件事情劳累他的形体。内心有所触动,一定会损耗他的精神。何况还要思考那些力量无法做到、忧虑那些智慧解决不了的事情呢。这当然会使他红润的脸色变得如同枯木,乌黑的头发变得花白。为什么要用并非金石般的身躯,去和草木争繁斗盛呢?想一想是谁给自己带来残害吧,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2.最终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明确:“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知人论事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写作本文时已53岁,到了人生之秋。“患眼疾,左臂举动不得。”因此,他在本文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宦海沉浮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辞去了官职,专心致力于《新唐书》的编纂。53岁这年的秋夜,他感慨万千地在《秋声赋》坦露心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澜:起伏而多致对生命短暂、命运无常的苦闷感慨对宦海沉浮、人事忧劳的自我安慰研读第四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童子没有回答,低着头睡着了。这时只听到四面虫鸣唧唧,好像应和着我的叹息。•1.写童子“垂头而睡”“四壁虫声唧唧”,有什么作用?•明确;•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童子已“垂头而睡”,这样写衬托出作者孤独寂寞。•而只有“四壁虫声唧唧”,反衬出作者的作者悲凉的心境。•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概括主题思想:本文以秋声发端,描绘了暮秋山川寂寥、草木凋零的萧条景象,借此抒发了人生易老的悲秋情怀,同时也流露出无为无忧、超然物外的老庄思想。•归纳写作特点:•1.大量运用比喻。文章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具体、生动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像声、状物和驾御语言的能力。•2.以景物喻人。以秋声使无情的草木“摧败零落”,比喻人生坎坷、忧愁劳顿使有情之人衰老、颓唐。把秋声、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融合在一起,自然贴切。以景抒情,情与景泯和无间,使文章达到了优美、和谐、深刻感人的境界。•3.骈散结合。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注意运用长短不齐的句子,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变得散文化,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作业:熟读并背诵本文
本文标题:《秋声赋》公开课-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936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