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学概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1个人经验和建议: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前年新开的专业,今年出现了减招的情况,但是难度方面没有太大的波动。首先,建议英语要提前准备。英语是非常拉分的科目,如果英语薄弱,建议买一本《五年中考·三年模拟》,认真做,做完照着书后答案自己订正并做阶段性总结。如果底子足够踏实,可以直接从《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开始。根据往年的情况看,定语从句在选择题中出现的比较多,可以着重练习一下,短语翻译也是得分点,要好好把握。其次,人规这个专业没有捷径,完全靠背,依照考纲反复地背。有关系要好的朋友或者家人帮着抽背的话,效果会事半功倍。背书的时候,我个人比较喜欢用电脑,打开word或者记事本,录入自己总结的可能出现的考题,然后根据题目默写,这样一章一章地过,对我来说效率很高。当然我也同时采用动笔默写的方式,毕竟“好记性不......”嗯...你懂的。然后,考前的自我约束和制定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在复杂的大环境中,一定要找到一个排除干扰的地方,用心背书。自己不要给自己找任何借口,如果类似“早晨头晕下午再背吧”→“吃完饭歇会,三点起来背”→“吃完晚饭背”→“挑灯夜战!凌晨背”→“早晨头晕...”这样的循环出现了的话,建议选择放弃转本。最后,距离2019年的专转本可能还剩不到300天了,愿大家可以抓紧时间,好好努力,努力的感觉真的很爽。祝金榜题名。2*此资料为个人总结,并非考试范围。由于水平有限,故难免有纰漏与不足,请见谅;同学们务必结合书本与考试大纲认真复习,以求稳妥,因此资料而产生的个人损失,恕不承担,望见谅;此资料为个人总结,与任何学校、机构无关;此资料为个人总结,未经允许严禁转印或用于商业用途,违者必究。3考试大纲专业科目1:城市学概论参考书目:《城市学概论》,董增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考试大纲:1、了解城市科学与城市学诸问题,理解并掌握城市的概念与起源;2、了解我国城市的发展阶段,理解并掌握各发展阶段城市的特点;3、理解并掌握城市的特征和本质;4、了解城市的运行,理解并掌握城市的地域结构、内部结构;5、理解并掌握城市的功能和作用;6、理解并掌握城市规模和城市体系;7、了解城市政府,掌握城市管理;8、理解并掌握城市建筑和城市建筑艺术;9、了解城市文化,理解并掌握文化遗产保护;10、了解城市更新,理解并掌握城市规划;11、理解并掌握城市化的概念和规律;12、理解并掌握城市问题。试题类型及试卷结构:1、试题类型: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2、题型比例:选择题30%,判断题10%,名词解释题12%,简答题30%,论述题18%3、难度等级及比例:试题的难度等级分为简单,中等难度,较难或难三个等级,大致的比例是40:45:15。4第一章:城市、城市科学与城市学第一节城市和城市科学一、城市的定义:城市是大量人口和非农产业活动在较大地域空间的集聚,是构成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的人居中心,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的高级形式。二、城市的特征:①相对集中和固定的人口;②生产中心、商品交易中心或金融、信息、服务业汇集地;③拥有行政或宗教职能的机构;④对周边村落有一定影响;⑤是一定区域内的交通枢纽。三、城市科学包括:①城市建筑学;②城市地理学;③城市社会学;④城市经济学;⑤城市生态学。四、建筑师维特鲁威著有《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三原则,即“坚固、实用、美观第二节城市学诸问题一、城市学的定义:城市学是从整体上研究城市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第二章:城市的生产和发展第一节城市和城市科学一、人类最初的居住地称为聚落。聚落指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所,是人们在地表聚集的空间组织形式二、城市起源的观点:①经济或市场起源论;②地理或环境决定论;③功能决定论三、城市形成的原因:城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①人类祖先逐渐学会栽培植物,发明了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能力,于是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②农业和畜牧业分离后,农产品有了更多剩余,可用来交换,满足手工业和其他非农业人口的需求;③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使交换从偶然、分散、零星行为逐渐发展成大量和经常性行为。交换数量扩大,交换地点逐步集中,形成比较固定的交易场所。这样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三章:中国城市的发展及特点第一节城市和城市科学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①政治、军事因素是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后期城市功能趋于多元化;②城市建设受到社会周期性危机的影响,呈波浪形曲线发展;③城市最初从以黄河中上游为中心,后开始由北方逐渐南移;④城市数量众多,规模宏大。⑤城市布局由封闭向开放发展。5第二节晚清近代城市的形成一、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古代城市开始向近代城市畸形转变。二、晚清城市的特点:①出现了直接受西方殖民者控制的城市;②近代中国出现了依靠民族资本兴建起来的工商业城市;③大部分传统城市变化微小三、民国时期的城市:①西部城市发展继续滞缓(军阀割据,连年混战);②大城市建设的开始;③抗战时期的城市破坏及变迁(一度出现布局西移的现象);④新中国成立前的城市格局,南北差异逐步缩小,东西差异逐步扩大。第三节新中国的城市建设一、建国60多年来我国城市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①1949-1957年是我国国民经济与城市化正常发展阶段;②1958-1977年是我国城市化不稳定发展阶段;③1978至今是我国城市化恢复与快速发展阶段。二、新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第一,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城市体系;第二,基本扭转了城市不平衡布局;第三,生产城市代替了消费城市,城市经济职能明显加强;第四,重视旧城改造,注重城市现代化与保持传统风貌相结合。第四章:城市的特征与本质第一节城市的特征一、城市的深层特征:①城市生产和生活功能的多样化;②生产日趋智力化;③城市生活日趋社会化;④城市系统日趋开放化第二节城市的本质一、集聚是城市的本质,定义:是指某一确定地域中特定时间内经济、人口的快速集中现象。二、集聚的内容:①城市聚集了人口;②城市聚集了生产和流通;③城市聚集了科学和文化;④城市聚集了社会活动三、集聚的条件:①人身自由;②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③服务功能加强四、衡量城市聚集效益的指标体系:①经济效益;②社会效益;③环境效益Ⅰ.反映经济效益的7个指标:①国民生产总值;②社会劳动生产率;③人均财政收入;④能源利用效果;⑤城市土地利用效果;⑥人均货物吞吐量;⑦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Ⅱ.反应社会效益的7个指标:①恩格尔系数;②城市就业率;③人均住房使用面积;④人均出行时间;⑤人均受教育年限;⑥人均寿命;⑦城市犯罪率Ⅲ.反应环境效益的5个指标:①城市绿化覆盖率;②下水道普及率;③二氧化硫超标率;④总悬浮微粒超标率;⑤交通噪音超标率6第五章:城市结构及运行第一节城市地域结构一、城市地域的定义:城市地域是城市在一定区域内所处的位置和范围。二、城市地域结构的定义:指各种城市功能区分及其空间组合,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由职能分化带动形态分化而形成的结构。三、城市地域结构理论:1.同心圆模型(1923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①中心商业区(CBD):一般位于城市中央。②过渡带:围绕中心商业区形成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居民多数从过渡带迁居此地。④中产阶级住宅带:是白领、职员和小商人居住的地方⑤通勤带:是沿高速公路建设的高级住宅区2.扇形模型(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3.多核心模型(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乌尔曼)4.城市域模型(1977年美国社会学家万斯)第二节城市内部结构一、从城市内部分析,可将城市分为:①经济结构;②社会结构;③设施结构④空间结构;⑤生态结构二、经济结构的分类:①从所有制角度可分位国有、集体、合营、外资、合资、私营和个体经营等②从产业结构角度可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等。③从城市学联系最密切的角度划分:1.依据经济社会职能和活动方式及对城市经济的作用,分成主导产业部门,配套产业部门,支持、辅助产业部门。2.根据城市设施可把城市经济结构分为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3.把城市经济结构分位输出产业和地方产业。四、城市经济结构的特点:①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起决定作用。②城市经济结构是多系统、多部门、多层次的,规模大,结构复杂。③城市经济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居主导地位。五、社会结构的分类:①政治结构;②文化结构;③人口结构;④职业结构六、城市人口结构的含义:人口结构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两方面,人口内部结构主要分为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文化、宗教信仰、生产人口与非生产人口、收入、技术等方面;人口外部结构是指人口与外部物质条件的比例关系,如人均占有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比例等。七、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①将导致中国劳动力不足;②将导致供养系数增高;③将导致劳动人口老龄化,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行业比重较高,7劳动人口老龄化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更大。第六章城市的功能和作用第一节城市的功能一、城市功能的定义: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中所负担的任务和作用,以及由于这些作用的发挥而产生的效能。二、城市的基础功能:①承载和包容功能;②养育功能;③储存和延续功能;④吸引和辐射功能三、城市的实用功能:①居住和生活;②就业和工作;③交通和通信;④休息和娱乐四、城市的潜在功能:①交融和创新功能;②文化教育功能;③组织和控制功能第二节城市的作用一、城市作用的定义:城市作用是城市功能(内部机制)和整体效益在与外部联系中的发挥和体现。二、城市作用是判断城市存在价值的重要标志三、城市中心作用的表现形式:①.示范作用:示范作用是城市中心作用的首要表现形式②.辐射作用:辐射作用是指城市经济、文化实力增强以后产品、技术、人才、社会意识等形式向周围地区和城市扩展。③.领导作用:领导作用是在我国市管县体制下,城市建制的市对所辖县、县级市和农村发挥的作用第八章:城市规模与城市体系第一节城市规模一、城市规模的定义:城市规模有两个含义,一是城市总规模,即国家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它表示城市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二是单个城市规模,即每个城市的人口数量,用地数量和经济实力二、中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1.按行政等级划分,共有一下几类:①直辖市②副省级城市③计划单列市8④地级市2.按IT系数划分:①1级城市:城市IT级别指数在50以上②2级城市:城市IT级别指数在10以上③3A级城市:城市IT级别指数在5以上④3B级城市:城市IT级别指数在3以上⑤4A级城市:城市IT级别指数在2以上⑥4B级城市:城市IT级别指数在2以下3.按城市人口数量划分①一级城市:人口在500万以上或经济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的省会城市或大城市。②二级城市:人口在300万以上或经济较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或一般省会城市。③三级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或经济较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的中小城市。④四级城市:其他人口大于100万的城市、重点经济城市。⑤五级城市:著名经济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人口大于50万、重点旅游城市。4.按城市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划分:①一线城市(核心型)②1.5线城市(过渡型)③二线城市(增长型)④三线城市(新兴型)⑤三线城市(起步型)三、城市规模的扩展的原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本质上说是极具效益造成的。总之,城市规模的变化由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受一定社会经济规律支配和制约。四、大城市连绵区的定义:大城市连绵区即以若干个几十万以至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为中心,大小城镇呈连绵状分布的高度城市化地带。五、城市体系的含义:城市体系是适应商品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而形成的城市群,是同一区域内若干不同类型城市以分工协作为纽带而构成的城市群体。六、城市体系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效应:城市体系内各城市紧密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②层次性:大的城市体系还包含小城市体系③开放性:城市体系总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④动态性:城市体系内部紧密联系和与外部环境的频繁交换使之处于不断9运动变化之中。七、城市体系的内在规律①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规
本文标题:城市学概论(最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944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