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三语文复习 1周1测 第5周
高考模拟检测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取缔.(dì)玩弄.(nònɡ)可塑.性(sù)蔫.头耷脑(yān)B.坎坷.(kě)订.正(dīnɡ)上档.次(dànɡ)扪.心自问(mēn)C.潜.力(qián)坊.间(fānɡ)一骨.碌(ɡū)难.兄难弟(nàn)D.夹.生(jiā)量.筒(liánɡ)胳.肢窝(ɡé)管窥蠡.测(lí)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是谁在用青色字体临摹着缠绵的情诗?是谁柔弱的眼光略带伤感,搁笔于红色的宣纸?夜太漫长,又是谁在冰冷的阁楼上形单影支地守望?B.高大的绿叶乔木下,青梅熟了,由青泛黄,引来无拘无束的白云,又引来垂涎的东海龙王。于是,缠缠绵绵,如雾似烟,江南漂起了丝丝细雨。C.寒雪夜,撑一柄长篙,在水中漫不经心地摇曳着,任乌篷无方向地向前摆渡,只知道,是在流浪,宛如屋檐上冒的烟,对烟囱说再见,这一去就是永远。D.月光如水,静泻着千百年的哀怨。无数的人对月期盼,可是谁能知道当初月光的心情。它的心情如何宣泻?它的情感如何寄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是以作品作为生存的见证的。东北女作家萧红去世以后,作品被埋没、湮灭..自不必说,倘若遭到恶意的利用、曲解、贬损、否定,或竟无视其存在,无异于第二次死亡。B.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对峙关系,或者说是点面对峙的关系。C.一位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说:“阅卷时所看到的许多考生作文至今记忆犹新。有的感情真挚,观点深刻;有的字字珠玑,满口余香;有的却不忍卒读....,难以入目。”D.我们团队都是年轻人,凡事都会一马当先,率先垂范....,经常博得大家的赞赏。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15年8月14日,TFBOYS组合成员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在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出席“阳光跟帖”行动,并担任阳光行动大使。B.通过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见证了一个东方文明古国与世界文明和谐交流的气度与胸怀,更彰显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执政情怀。C.2015年7月26日上午10点左右,荆州安良百货商场发生了一起电梯安全事故,一名30岁的女子被卷入手扶电梯,抢救无效身亡。D.“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无论就读的是重点名校,或者职业院校,比文凭更重要的,是阳光的心态、奋斗的足迹和健全的人格。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众所周知,昆曲的繁荣是与众多作家、学者的全力投入分不开的,________,昆曲便无奈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沉寂之中。________,只知道按照日益僵化死板的规范创作出一部又一部毫无新意的作品。A.待到汤显祖、孔尚任等引领过时代思潮的知识精英消逝在历史的地平线以外前代大师的艺术水准是平庸的后继者们难以达到的B.等到地平线上消逝了汤显祖、孔尚任等引领过时代思潮的知识精英平庸的后继者们难以达到前代大师的艺术水准C.待到汤显祖、孔尚任等引领过时代思潮的知识精英消逝在历史的地平线以外平庸的后继者们难以达到前代大师的艺术水准D.等到地平线上消逝了汤显祖、孔尚任等引领过时代思潮的知识精英前代大师的艺术水准是平庸的后继者们难以达到的6.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不超过30个字。(4分)禅师散步时看到路旁的野菊花开得非常灿烂,就将它们移栽到庭院里。秋高气爽之时,菊花怒放,让人神清气爽。村民被花香吸引,争相来寺里赏花。有些人请求禅师赠送一两株,移栽到自家的院子里,禅师一一应允。寺院里的花就渐渐地少了,最后一株都没有剩下。弟子们看着寂寥的庭院,痛惜地说:“本是满院清香,因为您的大方,现在空空如也。”禅师却笑着回答:答:7.近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在西湖博物馆召开发布会,正式揭幕西湖LOGO(见下图)。(5分)注以蓝色为背景,中间图形为白色。(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画面。(2分)答:(2)请简析该LOGO所表达的含义。(3分)答: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学问的气象袁行霈作诗讲究气象。诗之有气象如山峦之有云烟,江海之有波涛,夺魂摄魄或在于此。气象以雄浑飘逸为上,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皆以其超凡的气象而传诵千古。做学问也讲究气象。学问的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不强服人而人自服,毋庸标榜而下自成蹊。仅以中国近现代的学者为例,其中即不乏具有大家气象的人物。归纳他们的特点大概有以下这些:学术的格局和视野开阔,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处处显示出总揽全局的能力。这倒不在研究题目的大小,题目大的如梁启超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题目小的如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气象都不凡。在他们的手里,资料的采用和组织灵活而有规矩,出神而又入化,犹如魔方的组合,而不像积木的堆垛。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宋代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其下阙有曰:“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气象何等恢宏!如果借用来形容学问,“尽挹西江”可以说是把有关的资料全部搜集起来,“细斟北斗”可以说是把有关的材料细细地加以辨析,“万象为宾客”可以说是把相关学科都用来为自己的研究服务。学问能到这一步,也就不是常人所能及的了。有气象的学问必有开山之功,开拓新领域,建立新学科,发凡起例,为后人树立典范。陈寅恪先生所撰《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说:“自昔大师钜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对王国维先生的开创之功,陈寅恪先生讲了三点: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故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王国维先生的这三点已经被治文史的学者奉为圭臬了。中国历来是道德学问并重,学问的气象实有赖于道德的高尚。为人正直、诚实、刚强,方能不随波逐流,而勇于坚持真理。如果又能虚怀若谷,富有宽容精神,气象就更加不同了。读余嘉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辨证》,十分佩服其渊博与精审。余先生积毕生之力,指出纪晓岚多处疏漏舛误,但在《序录》中却有这样一段话:“然而纪氏之为提要也难,而余之为辨证也易,何者?无期限之促迫,无考成之顾忌故也。……易地以处,纪氏必优于作辨证,而余之不能为提要决也。”这段话在宽容中透出恢宏的气象,令人敬佩!对后进晚辈爱护提携不遗余力,也是大家气象的表现!偶读《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收有蔡元培先生手迹六件,其中四件是介绍别人出版著作的,而且有三件讲到版税问题。其措辞如:某君“寒士,版税实缓不济急”;“如贵书局能与预订发行”,使某君“不必再分心于经济问题,则深为感荷”;“寒士打算,殊为可悯”;等等。我一边看他的手迹一边想象他的心肠,感动之余更增加了几分钦佩。(有删改)8.下列关于“气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诗讲究气象,这个气象以诗的风格雄浑飘逸为上,气势恢宏。有气象的诗境界高远。B.做学问也讲究气象。学问的气象是指学问的格局与境界。学问有气象则自能使人信服。C.做学问者也要有气象。这个气象指做学问者的学术视野与格局,也指做学问者的品质。D.学问气象的形成取决于学问者的个人道德修养。道德高尚者其学问自然精深且有气象。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用“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来形容做学问,是指收集材料,辨析材料,融会贯通,尽为己用。B.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开山之功,并总结了王国维的三大功绩,认为其著作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C.余嘉锡认为纪晓岚会编纂《四库全书》,但不会辨证舛误,仍比自己强得多。自己虽会辨证,却不能为其提要。D.蔡元培的手迹中多次讲到版税问题,希望出版方能及时发放版税,这显示了蔡元培作为一个学者的气象。10.请概括学问大家的气象特点。(3分)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艾草:被遮蔽的苦涩杜怀超艾草,就长在我们生命必经的路旁。怀念与回忆,证明着我们至少还保留着一丝昨日艾草的气息。在炎凉之外,多了一丝别样的暖意。走进艾草,你定会发现一个似乎充满凉意的秘密。艾草有多个名字,艾、医草、艾蓬、香艾、灸草、黄草,每一个名字,似乎都深藏着艾草自身的秘密。如香是艾草的特质,药是艾草的内心,灸是生命的坦白。在民间,艾草与农人最近,与每一个亲近泥土的人最近。然而艾草赫然就有个耐人神思的名字:冰台。在《博物志》居然找到这样一段文字:“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艾名“冰台”。医家用其灸百病,故又曰“灸草”。原来,这艾草,不是寒冷的放纵者,不是炎凉的收容者,恰恰相反,艾草却是阳光的收集者,采撷温暖,照彻民间。她用碧绿的汁液,用活着的责任,把血液凝结成一片片巴掌大的绿叶,在寂寥无人的旷野,用寂寞与孤独,用纯净与素简,朝着阳光敞开内心的世界。她是一面冷暖的镜子!左边是阳光的温暖,右边是民间的寒意。心事深锁的艾草,透明如镜的艾草,这冰台里,屹立着民间对你的敬意与敬畏。农历五月,再忙,母亲总要从菜园里刈割些艾草、菖蒲还有一些杂草的嫩叶,置于铁锅中,浇上井水,在柴火的燃烧里,逼出绿色或者褐色的汁液。然后,母亲挨个儿给姐姐们和我洗澡,褐色裹挟着绿意从头浇下,流过身子、腿一直到脚跟,河流般的缠绕全身,那温润夹杂着青草的气息浸润着我,我感受到了零距离的清凉,似乎浑身汗毛张开呼吸的空隙,洗吧,吸吧,洗净我们身上的尘埃、荒芜与污垢,洗净我们身体内的杂质、喧嚣与肮脏,洗出一个青枝绿叶的我们吧。我感喟母亲的举动。我问母亲,这是什么啊?母亲很抒情地答道,是艾(爱)啊!那悠长的声音里啊,包含着万千疼爱。五月洗澡,这是别有意味的仪式,充满着母亲的祝愿与祈祷。据说在这期间,凡间万千病虫祸害齐聚乡间,诸如蜈蚣、蚊蚋、园蛾、毒气、瘟疫等等,农人对抗它们古老的方式,就是这些艾草。靠老天吃饭的农人们,他们依偎这些靠天气生长的草们,同病相怜,生死相依。再没有草能像艾草这样,被我们的先民尊称为“医草”。针灸的灸,就是艾草的身影。千百年来,针灸是中医极为重要的医疗手段,而艾草,就是针灸术中“灸”的材料——用艾草的干叶制成艾绒条,点燃之后去熏、烫穴位。柔软的艾绒,易燃而不起火焰,香气随烟而起,在看不见的温热中,把升腾的能量灌输经脉,直达病灶。《本草从新》中说:“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没有哪一种草能沿着人类的身体,一步步走进血肉,走进经脉,直到深入骨髓……艾草,充满着神秘的隐喻。在那碧绿的枝叶散发出的香气里,趁着农历端午的日子,一举从匍匐的旷野中供于乡间的门楣。端午插艾,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不变的仪式。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或者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起先,我以为这是农人对屈原的怀念。当年,艾草和屈原一起被流放。“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与艾草惺惺相惜,在浑浊的世道中保持着高洁的情操,脱俗非凡。然而一生在泥土中摔打的农人每天琢磨的不是诗句,而是手中的碗与身上的命。这些匍匐大地的农人,把艾草捧得高高。是艾草的香气给了他们日子的芬芳,还是艾灸熏热着他们病痛的神经?是艾草的纯洁洗净身上的泥土,还是艾草的碧绿带来生命的图腾——抵挡民间五毒,祈祷吉祥降临?生命之火岂是一株艾草所能承载?沉重的日子,谁又是大地上农人最后的一根稻草?我见过母亲在瘟疫来临时的无奈、无助与惶恐,我也见过乡间的农人在天灾人祸面前痛哭无言的样子,还有面对疾病与死亡时候无法言说的创伤。我们渴求这植物般的生活,如艾草一样碧绿地簇拥着,鲜嫩着,坚守生长,远离烟火、喧哗,还有那功利浮华,以最本真的姿态恣意舒展,在阡陌之间,自在洒脱。可惜艾草非人,它哪里知晓人生艰难?艾草可以简朴,可以与世无争,而人却要背负责任、爱……这是艾草的苦味所不能比拟的,也是艾草所不能承
本文标题:高三语文复习 1周1测 第5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962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