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完善版)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张文勋张文勋:生于1926年,云南大理洱源人,白族,中国现代学者、作家。他一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文心雕龙》为核心的六朝文艺与美学理论的研究;二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研究;三是,佛家美学思想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诗词审美》、《刘勰的文学史论》等。作为古代文论与文艺美学家,张文勋将深奥的理论探索和具体的古典诗词赏析相结合,所著的《诗词审美》从心物感应、情志合一等许多方面探讨了诗词审美活动中的特殊现象,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主要命题。作者简介解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史•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于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课文整体结构第一部分(第1—2段),为导论,引出论述中心。第二部分(第3—14段)为本论部分第三部分(第15段)为结论第一部分:导论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无穷。“一”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第二部分:本轮部分第一层次:(3—4段)概说1.用了什么例证?2.概括“一字师”的故事(“郑谷改诗”)的主要内容。3.这个故事阐述了什么道理。可用文中的话来回答。4.“一字师”故事的作用?一字师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以“一字师”的故事,说明选用“一枝”,才可表现“早梅”的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力,诗的意境才符合“早梅”二字的命意。列举典型例证,总说“一”字虽属数的概念,却能在表现诗歌的意境中起到巨大的作用。“一字师”故事的作用:作者通过对“一字师”故事的分析谈启示,作为本论的概说,可以自然地提出观点,引出对“一”字妙用的展开分析。先列举典型例证,不但可以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诗歌是什么意思?引用诗歌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第二部分:本轮部分第二层次:(5-10)第一分论点一方面: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对“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分析,得出了什么结论呢?明确:说明写春色“红一点”,是用“一”字去表现一种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傲,或闲适雅致的、属于阴柔之美的境界。具有什么特点呢?明确:含蓄蕴藉,饶有余味。能达到什么效果?明确: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哪些例子证明了这一点?明确:以古诗词中用“一曲”、“一声”、“一笛”、“一帆”、“一片”等诗句,说明以“一”字抒写不尽之情。其次,“一”还能表现什么形象?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呢?阅读第9-10节。(用文中话来回答)明确: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之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第三层次:第二分论点(11---14段)“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的特殊的意味。以上所说的“一”都表示数量少。但又很多时候“一”可以有其他妙用。一方面:“一”还有什么妙用呢?用文中原话回答。举了《游园不值》的例子,“一枝”的特殊含义是什么?由此可以引发哪些联想和想象?达到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效果?与之类似的例子还有?用文中原话回答。这类“一”字要正真获得艺术审美效果,需要一个条件,是什么?用原话回答。另一方面: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举了哪些例子?明确:详写《虞美人》:“一江”具有特殊的意味。略举的“一汀”、“一川”、“一树”、“一夜”等为例,这些“一”在抒情诗中富有感情色彩。第三部分:结论部分(第15段)总结上文。总结了那几层意思?1,说明在语言艺术家的笔下,一个常用的“一”字,就可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来,以此说明这是艺术的特殊功能。2,同时,也指出“一”字本身,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只有依附于作品中所写的具体事物,才能发挥作用,具有特殊的表现力。3,最后,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作用:呼应论点,强调了主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给我们的启示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文学鉴赏的角度体会“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的语言运用之妙。文章不仅以典型的诗词意象阐释鉴赏诗歌语言的理论,而且在分析、阐释理论的过程中,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诗中的意境之美,让读者体会到语言的运用之妙。第二,对“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及其意义的正确认识。文章认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要重视文字的运用。古代许多诗人为“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值得学习和借鉴,并指出,是诗人的创造力使得有限的字花样翻新,变化无穷,达到点铁成金之妙,使得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新意层出,妙趣无穷,在诗词中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形成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但这一切,却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否创作出了瑰丽多姿的艺术品,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写作特色:把古代文论与古典诗词鉴赏相结合。以典型的、生动鲜明的诗词意象阐释作者的理性思考。论证方法:例证法、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文章以“一”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妙用为例,分析文字的运用之妙,提出“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下,旺旺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无穷”“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等精辟观点。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导论:中心论点二、本论概说分论(一)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其次,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之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分论(二)首先,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用“一”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其次,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三、结论总结全文,呼应论点,强调主旨。春风又绿江南岸原句是“春风又到江南岸”,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身轻一鸟过”北宋汴京有个陈舍人,偶然得到一部旧本的《杜甫诗集》,他如获至宝。但由於这本书保管不善,致使有不少诗句中的字都脱落了。有一次,陈舍人读到《送蔡都尉诗》时,发现「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一句的「鸟」字后面少了一个字,他反复斟酌,始终不能断定那是什麼字。有一天,他和几位诗友谈论诗文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补上一个最恰当的字。有人写出一个「疾」字,认为「疾」字最能表现蔡都尉轻快迅速的纵跳功夫。有人认为不好,因为「身轻一鸟疾,枪急万人呼」上句的「疾」字与下句的「急」字,无论在读音或意思上都太接近,显得有点重复。又有人写出「度」字,但陈舍人认为「度」字用在此处显得太生硬,也显不出身轻如鸟的特点。有人更提出用「落」、「起」、「下」等字,但大家都不满意。后来,陈舍人在别处找到了一本比较完整的《杜甫诗集》,翻到《送蔡都尉诗》一看,原来那句是「身轻一鸟过」。用「过」字来形容蔡都尉跳得又高又快,像一只鸟在眼前飞过一样,确实恰当不过。
本文标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完善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1996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