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后赤壁赋宋·苏轼2临皋黄泥坂行歌巉岩栖鹘冯夷悄然缟素戛然作揖蹁跹玄裳畴昔读准字音gāobǎnxíngchánqīgǔpíngqiǎogǎojiázuòyīpiánxiānchángchóu3齐读全文,整体把握:(游赤壁前)(游赤壁时)(游赤壁后)夜游黄泥坂复游赤壁的过程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4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望:顾:乐:已而:如…何:薄:顾:诸:子:不时之需农历每月十五以之为乐环顾不久不过兼词“之于”您迫近(来预备)不经常的需要。怎么办5翻译: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但是(我们到)哪里去弄些酒来呢?回家后我与妻子商量它翻译: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6(1)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2)那么因何而乐呢?——①有客②有肴(举网得鱼)③有酒(藏酒待不时之需)——因景美(3)因何而更乐?(4)文章的题目是《后赤壁赋》但这一段却写夜游黄泥坂的快乐,其作用是什么?烘托游兴,为游赤壁作铺垫7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摄;提起履:践踏披:分开踞:蹲坐危:反通“返”乎相当介词“于”词尾高8翻译句子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曾几何时,江山的(面貌)却已经不能辨认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我们)返回到船上,在大江中漂流,任其停在那里就在那里休息。9(1)第二段复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原文的语句加以概括。——悲(予亦悄然而悲)(2)悲又从何而来呢?恐从何而来?——①江山不可复识——恐(肃然而恐)——②历幽景而恐10前赤壁(秋景)后赤壁(冬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特点:宁静清幽)(特点:险峻、冷清、深幽)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的感叹?社会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个人心境:作者平生第一次大起大落11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用原文作答)这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12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13顾适玄、缟戛然:西须臾:畴昔顾惊寤看恰逢向西飞(动词)黑白从前、以前回头惊醒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声音响亮悠长的样子过了一会儿142、这段写夜逢孤鹤和梦中会道士有什么内在联系?传达的诗人的情感是什么?鹤和道士的形象是联结的,分不清是鹤化为道士还是道士化鹤,正如庄周梦蝶,分不清是庄周化为蝴蝶。孤鹤、道士与作者虽三而一。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带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1、鹤的意象含义是什么?作用是什么?作用:写夜逢孤鹤正是为了下文写梦中会道士做一个铺垫。企望超脱尘世,又有“人生如梦”的空幻感。15前赋的结尾,情感在说理中复归于乐,而后赋的结尾却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作者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试联系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这两件事进行思考和探讨。16《古文观止》评语:“岂惟无鹤无道士,并无鱼,并无酒,并无客,并无赤壁,只有一片光明空阔。”就是说,只有一片虚无缥缈老庄哲学,借此来表现哲理。另一理解:梦醒后开窗寻找,夜色茫茫,不仅仅不见孤鹤和道士,连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和抱负也同样不可求。作者以此结尾,真是一笔双关,意味深长啊。对结尾“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的理解:——空。17小结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生悲愁之后又归于随遇而安淡泊借梦境表达超脱尘世的态度及“人生如梦”的空幻感。(空)18面对逆境的态度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19描写景色游览方式运用手法感情变化主旨表达写赋原因不前赤壁赋同后赤壁赋点20描写景色游览方式运用手法感情变化主旨表达写赋原因不前赤壁赋描写秋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在舟上观景、抒情、议论。用赋的主客对话传统形式,表达对宇宙人生看法。美而乐乐而悲悲而感感而悟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人生短暂。超脱旷达,主旨显豁与客泛舟月下,围绕江水、明月、清风,抒情议论。同后赤壁赋描写初冬江上之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仅在舟上,还舍舟登山。游山后又登舟,更象一篇游记散文。道士化鹤梦境照应前赋羽化登仙虚幻故事,抒发超脱之情。由景而乐因景而悲随遇而安逍遥物外通过景物描写和叙述,表达“人生如梦”的感慨。主旨隐晦。从东坡雪堂出来散步,面对月白风清的良夜,偶然产生游兴。点21相同点:两篇文章都采用以赋记游的形式,而且加以创新,以骈散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将写景、叙事、抒情与说理有机融为一体,而又归于自然畅达,典型地表现了苏轼散文的风格特点。22品读黄州的苏轼2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24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夜来风雨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25读了这些诗文,你对黄州的苏轼有何更深的了解?26如果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只姿态翩跹的蝴蝶,那么黄州就是困住苏轼身体的那个茧,它束缚了他,也成全了他;如果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晶莹圆润的珍珠,那么黄州就是揉进苏轼身体的那粒砂,它打磨了他,也升华了他。27一、语气助词。1)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表示揣测语气。译为“吧”例如: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3)表示感叹语气。“啊”“呀”例如:危乎高哉。4)用在形容词和副词词尾。译为“——的样子”或者不翻译。例如: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28二、作介词,相当于“于”1)介绍处所、时间。“在”“到”。例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已后矣.2)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给”“向”“跟”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表示比较。“比”例如:以吾一日长乎耳。29指出下面顾字的用法:1)道士顾笑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大行不顾细谨,5)顾安所得酒乎?副词:不过6)顾而乐之.看回头拜访考虑副词:反而
本文标题:后赤壁赋优秀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025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