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市第十三中学米鹏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历史3(必修)》的第3个专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二节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为: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近代反抗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和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进行深刻反思,同时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比较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当今的学生与以往相比,更需要对世界的了解与关注,真实感受到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历史与个人的联系,感受到科技的发展进步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方式、交往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想让历史贴近自己。由此看来,基础知识的讲述是必要的,但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应提到更高的层次。三.【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知识与能力2(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3)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但是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过程和方法:(1)运用电教手段,展示原始图片和文字史料,针对史料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2)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五.【教材课型】新授课六.【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有关人物、北京大学的图片及新文化运动中一些论著的原始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学生阅读教材、课外读物、互联网等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人物传记、文字资料等,归纳基本内容七.【教学方法】材料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谈话法、启发和讨论相结合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话导入)教师讲述:“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的屈辱史,同时又是一部中国人3的抗争史、探索史。”多媒体显示“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然后知不足’的过程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这二十年间,都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等,远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设问(1)按照梁启超对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的分期,请你列举”第一期“与”第二期”的主要事例。(2)结合梁启超的观点,谈谈你对中国学习西方的认识。(3)为改造国民的旧心理和使人格的觉悟,先进的中国人又做了哪些努力?从而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梁启超的一段材料,既可以让学生对本专题主题近代中国人想西方学习历程的宏观了解和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回顾,又可以顺理成章过渡到新课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史料的能力。【讲授新课】问题情境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极有影响力的思想解放运动,任何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发生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决定。那么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又产生在何种背景之下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多媒体显示的材料,概括这一时代特征在当时的具体表现。多媒体显示历史材料和图片:材料一从1912至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投资总额。据海关统计,中国在1913年的进口总额为5.7亿余两,1915年减至4.5亿余两,减少了五分之一左右…而中国的出口贸易出现了年年增长的趋势,1913年为4.03亿两,除1914年略有下降外,此后四年都比1913年增长了14.8℅到20.5℅。——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4材料二材料三二十一条签字现场袁世凯称帝袁世凯祭天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历史材料和图片,思考归纳总结。自主学习1:经济上: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自主学习2;政治上: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之下积极复辟帝制,中国依然政治黑暗,这就要求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继续进行探索,寻找新出路。自主学习3;思想上;一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但另一方面,袁世凯又在思想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其行为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总结过渡: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出新文化运动发生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必然的结果。为使新制度战胜旧制度、新思想取代旧思想,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和历史图片,让学生更好的分析理解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符合高考对学生能力考查的要求。问题情境2:第一个举起新文化运动大旗的是谁?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北京大学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活动中心?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多媒体显示材料: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活动中心:北京大学5总结过度: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在北京大学畅所欲言,并通过《新青年》等刊物宣传新思想、新文化,那么他们重点宣传哪些新思想、新文化来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网罗,启迪国民、改造国民旧思想呢?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只需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概况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即可,所以我设计了填空的形式,简单明了。问题情境3:多媒体显示材料:材料一“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陈独秀材料二“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1)上述材料反映新文化运动什么内容?材料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2)材料中“西洋人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具体有哪些事件?自主学习:(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指民主与科学。(2)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问题情境4:多媒体显示材料:材料一封建的伦常秩序主要表现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如果妻子不为夫守节,就把“夫为妻纲”这一条重要内容破坏了。在那种社会条件下,对于女子的贞节不仅是倡导的问题,而且对“失贞”的女子要严加惩罚,轻则赶出族门,重则施以沉河、火烧甚至凌迟处死等酷刑。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烈女”“节妇”唐代只有51人,宋代增至267人,明代竟达36000人,6而到了清代,仅安徽省休宁县这一个县就有2200多人。材料二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李大钊材料三“打倒孔家店”——吴虞材料四结合教材思考如下问题:(1)以上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什么内容?(2)什么是旧道德?这套道德规范对民众生活和国家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什么是新道德?(4)为什么有人会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自主学习:(1)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2)儒家的“三纲五常”学说。这套道德规范成为套在民众身上的精神枷锁,摧残着人性,使得普通民众缺乏独立自主的人格,成为甘愿接受封建压迫和奴役的“顺民”,也阻碍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实现和社会的进步。(3)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4)孔子是历代君主塑造的精神偶像,他所代表的儒家学说则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和灵魂。问题情境5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摘自《狂人日记》7(多媒体显示两首诗)根据以上两首诗归纳、概括如下问题:(1)这两首诗在文体和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2)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自主学习:(1)第一首诗为古代文言文;语言雕琢、艰涩、枯燥。第二首诗是白话文;语言通俗易懂、平易、新鲜活泼(2)因为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更是一场文学革命。多媒体显示材料: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节选----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陈独秀主张:文学革命一、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8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并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文学革命的目的和影响。师生互动:目的:通过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来向广大民众传播新思想‘影响:促使白话文很快深入人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语言文字改革;在促进文学的应用创作方面取得了成绩,出现一大批白话文的文学作品;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加强了反对旧文化的斗争,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总结过度: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通过设计大量的史料及图片,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另一方面让学生阅读史料,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走进历史,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问题情境6:多媒体显示图片(内容新发展)列宁俄国十月革命李大钊总结过渡:新文化运动后期内容有了新的发展,随着新文化运动使人们思想的解放,乘着俄国十月革命的东风,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中国人在近代经过艰难的探索终于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那这场新文化运动产生这样的历史影响呢?问题情境7:多媒体显示材料:9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
本文标题: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084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