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杭州的一场传统竹制技艺沙龙活动中,()。做这样的作品,是对传承人技艺的一次极大的考验,因为竹子质地没有玉石坚硬,很容易雕烂,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本领难以完成。这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非遗之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后一代匠人都不甘让前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耗损掉,他们守住了一门手艺的初心,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每件作品背后都映照着一个专注、的身影。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永不会褪色的价值。以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虽然有些出版机构还用它出版线装书,但数量已经不多了,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早已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然而,如果我们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资源,它值得现代人学习。比如福建建阳,当初这里是,没有任何优势,然而,建阳人利用嫩竹做纸,除了印制大开本书外,还开发了大量口袋书,印制通俗小说、蒙学读本、医方等,打开了市场。当地多山,交通是一个难题,当地人就在水路上做文章,开辟了新的运输渠道。当年建阳雕版印刷业的辉煌之道,让人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因地制宜、,不断求新求变的内在追求,这在今天同样值得借鉴。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来自四川的有位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雕出一对华表,在一双筷子上,让人印象深刻B.有位来自四川的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让人印象深刻C.有位来自四川的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让人印象深刻,他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D.有位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来自四川,他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让人印象深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根据前后语境,从括号所处的位置看,括号内所填的句子应是承接上下文的,承接上文“在杭州的一场传统竹制技艺沙龙活动中”,而四个选项中的前半句主要关注定语语序问题,多重定语的语序排列一般是:表示领属或时间、处所的定语离中心词最远;其次是表示中心词“怎么样的”动词、动词性短语;再次是表示中心词“什么样的”形容词、形容词短语;离中心词最近的是表示“性质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即:范围(领属)+数量+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名词(名词性短语+中心词)。所以前半句的语序应为“有位来自四川的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排除A、D两项。同时,根据前后语境看,“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此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而非“人”本身,排除C项。故选B项。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无论时代如何,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B.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价值是永不会褪色的。C.无论时代如何,文化遗产背后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价值永不会褪色。D.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无论时代如何”缺谓语;B项,“文化遗产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价值是永不会褪色的”中,前半句的中心词是“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作整个句子的主语,但后半句“价值是永不会褪色的”,主语又变成“价值”,前后内容不一致;C项,除了“无论时代如何”缺谓语外,“文化遗产背后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价值永不会褪色”,依然是前半句的中心词是“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作整个句子的主语,但后半句“价值永不会褪色”,主语又变成“价值”,前后内容不一致。D项正确。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心无旁骛穷乡僻壤因地制宜与时俱化B.坚贞不渝穷山恶水因势利导自出机杼C.心无旁骛穷乡僻壤因势利导自出机杼D.坚贞不渝穷山恶水因地制宜与时俱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心无旁骛”,心中没有另外的杂念。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坚贞不渝”,意思是坚守节操,决不改变。此处强调的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而非节操,应用“心无旁骛”。“穷乡僻壤”,指荒远偏僻的地方。“穷山恶水”,形容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地方。根据后面“没有任何优势”看,应用“穷乡僻壤”。“因地制宜”,意思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势利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根据后面“利用嫩竹做纸”,应用“因地制宜”。“与时俱化”,是指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自出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别出心裁,独创新意。根据“因地制宜”“不断求新求变”的语境,应用“与时俱化”。故选A项。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种精雕细琢的制作意识:制作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而这种制作意识的反面,①。当然,②,坚守工匠精神的业主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但它是盈利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③。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是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②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③也是一种精神品质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第①空根据前文“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反面”可知应该填写“粗制滥造”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根据后面的“但它是盈利唯一正确的路”可知应该填写“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第③空根据前文“工匠精神”可知应该填写“也是一种精神品质”。5.阅读下列材料,用四个短语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不超过20字。瑞士手表誉满天下,畅销世界,堪称经典,这得益于瑞士制表工匠具有的“工匠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工匠有着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职业敬畏态度。在生产中,他们极度关注工作细节,严格依照操作流程,认真完成每一道生产工序,对每一个零件、每一个产品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在工作中,他们不断追求产品的完美和极致。在中国制造升级换代之时,我们也应该大力弘扬这种工匠精神,使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技艺精湛;②敬畏职业;③关注细节;④追求完美(极致)。二、阅读素养培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张柏春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明朝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in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in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in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了这些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了。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瓷器工匠为例,官窑(如龙泉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代需求。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in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工匠们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不少辉煌的成绩,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B.中国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早在6000多年前制作玉器时就讲究琢磨,精益求精,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C.在产品上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并且便于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D.秦朝之所以能够制造出铜马车、兵马俑等精湛的艺术品,是因为秦朝建立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光有惩罚规定,还有奖励办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早在6000多年前制作玉器时就讲究琢磨,精益求精,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错误,第二段“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并没有说那时就开始追求精益求精;第二段“朱熹……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朱熹的注解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C项,“在产品上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错误,第四段“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主要错在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的是统一度量衡。D项,“秦朝之所以能够制造出铜马车、兵马俑等精湛的艺术品,是因为”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第四段“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可知秦朝建立的管理制度除了奖惩,还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论证了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的观点。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历史沿革的叙述与分析,又有对现实的思考。C.文章在论证工业化早期阶段的工匠精神时,将德国和日本进行了对比。D.文章以瓷器工匠为例,论证了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C项,“将德国和日本进行了对比”错误,第三段“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是为了说明德国在工业化早期,制造的产品是“劣等产品”;第三段“‘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经过改进,日本产品质量提升。两者之间没有对
本文标题:2020语文新教材人教上册练习:-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课后课时作业(Word版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085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