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整理)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详细版)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广义。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狭义。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五要素:①学生—主体因素(群体差异、个体差异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主导)③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⑤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心理环境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教学前:预测和评判;教学中:监视和分析;教学后:检测、反思)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5、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②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6、⑴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捷克的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瑞士的裴斯泰洛奇:在《论教学方法》首次提出“教育要心理学化”。德国的赫尔巴特: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提出“四段教学法”。俄国的卡普捷列夫:1877年出版了第一步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它奠定了科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从此确立。⑵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1908年,《教育实用心理学》,房东岳翻译,小原又一撰写。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⑶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⑷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受精卵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表现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1)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成年期(25-65岁)2、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1)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关键期(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2-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关键期,5岁左右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二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3、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A感觉动作阶段(0—2岁)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B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化倾向、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泛灵论。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出现守恒概念(数量守恒、长度守恒、面积守恒、重量守恒),认知结构有抽象概念。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意义:①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②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6、中学生的人格发展(1)人格的发展: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儿童期与社会》①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婴儿期)。任务是形成新信任感,。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1-3幼儿期),培养自主性。③主动感对内疚感(3-6儿童早期),培养主动性。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儿童晚期),培养勤奋感。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青少年期),培养自我同一性。⑥亲密感对孤独感(18-24青年期),培养亲密感。⑦繁殖感对停滞感(24-65成人期)⑧自我整合对绝望感(65至死,老年期)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①家庭教养模式:两维度(寄望与反应)四象限(专制型、威信型、放任型、忽视型)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2)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人格结构中的调控系统)自我意识的含义: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组成:①从形式上看,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②从内容上看,分为生理的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的我(至少年期成熟)、心理的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③从自我观念上看,分为现实的我、投射的我、理想的我。皮亚杰:青少年出现的认知歪曲(假想的观众、个人的虚构)埃里克森:青少年面临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5)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理想主义:少年毛泽东)(6)学校教育应该怎样构建的健康人格:(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一、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积极的和良好的情绪有益于人的省心健康,他是人格成熟的标志),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三、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7)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①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②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③帮助学生提供自我控制能力。7、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体现: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①认知方式差异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表现:场独立与场依存(赫尔曼·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杰罗姆·卡根);速度和准确性整体型与序列型(戈登·帕斯卡);②认知能力/智力差异C最早的智力量表是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推孟修订,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智力商数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离差智商IQ=100+15[(x-x)/s]D差异表现:个体差异、群体差异③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A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B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C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2)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差异表现性格特征差异(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性格类型差异:①机能类型说:英国培因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②向性说:瑞士荣格将性格分内向型和外向型。③独立—顺从说:奥地利阿德勒。教育含义:①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②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③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和形成稳定而一致的性格特征,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要加深学生对活动意义的认识和提高学生行为动机的水平。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学习的概念广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2、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①人类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②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③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以语言为中介来实现的。3、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掌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力,培养行为习惯,以及修养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发展。5、学习的一般分类①加涅(美)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1信号学习(最简单,如经典条件反应);2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应学习,强化起关键作用);3连锁学习(各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学习形式);4言语联结学习(连锁语言单位);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②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学会学习的核心成分);动作技能;态度的学习。③我国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社会规范的学习(把外在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行为需要的过程)6、联结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要点:①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②强化起重要作用;③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④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作用: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消除不良行为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迷笼实验)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2)巴甫洛夫(俄)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听铃声分泌唾液)(中性刺激变条件刺激)基本规律:①获得与消退规律②刺激泛化和分化(3)斯金纳(美)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踏杆吃食)操作性条件反射规律:①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和操作性行为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强化分为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销惩罚+警告);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二者皆负强化型条件作用);消退、惩罚(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惩罚不良行为和强化良好行为相结合)③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是直接体现操作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条件的学习思想和强化原理的教学模式。(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感受器、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反应发生器、长时记忆)(5)联接学习论在教育中的应用:1塑造或促进良好的行为(联接学习论的基本思想是:强化是影响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2消除不良行为:餍足、代价、结合消退和强化。7、认知学习理论苛勒(德)的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借棒吃食)①学习是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形成一种完型②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①学习观:A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B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②教学观:A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B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③为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应如何做:首先深入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的概念原理以及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结构,引导过程中注意教学本身的新异性,跨度适当,难度适当,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胜任感,最后根据学生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同时注意反馈信息。奥苏伯尔(美)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学习分类: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实质:他认为将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目的:使新指示获得心理意义。)技术:先行组织者11、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标题:(整理)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详细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098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