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黄昌勇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3.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4.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5.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6.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7.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8.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9.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10.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11.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1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13.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14.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15.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新矿物。16.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17.硅铝率:土壤粘粒部分的SiO2和Fe2O3含量的分子比。18.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19.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20.土壤腐殖物质:是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21.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质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22.腐殖化系数:把每克干重的有机物施入土壤1年后所能分解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23.有机质土壤:一般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24.矿质土壤: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25.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同时释放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26.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27.C/N(碳氮比):有机物中碳素总量与氮素总量之比。28.有机质的周转: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由其一系列转化和矿化过程所构成的物质流通称为有机质的周转。29.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新鲜有机物质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作用。30.腐殖化作用: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过程。31.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32.联合固氮:有些固氮微生物在植物根系中生活,这时的固氮作用比单独生活时要强的多,这种类型称为联合固氮。33.根际(根圈):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34.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的质量(实用上多以重量代替,克/厘米3)称为土壤密度。35.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克/厘米3或吨/米3),称为土壤容重。36.土壤孔隙度(总孔度):全部孔隙容积与土体容积的百分率。37.孔隙比: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38.固相率:土壤固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39.液相率:土壤液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液相率。40.气相率:土壤气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气相率。41.三相比:土壤固、液、气三相的容积分别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液相率(即容积含水量或容积含水率,可与质量含水量换算)和气相率,三者之比即是土壤三相比。42.土壤粒级(粒组):土壤颗粒按粒径大小和性质不同分成若干级别(按土粒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43.机械组成(颗粒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并可由此确定土壤质地。44.土壤质地:反映土粒大小以及比例组成及其性质的土壤名称,即反映土壤砂粘的程度。45.土壤结构体(结构单位):是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46.土壤结构性:主要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尤其是团粒结构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性质。47.土壤孔性(孔隙性质):土壤固体颗粒之间所形成的不同形状和大小孔隙的数量、比例及其分布状况的总称。48.当量孔径:相当于一定水吸力的毛管孔隙直径作为土壤孔隙直径的指标,叫做当量孔径。49.团粒结构:土粒胶结成粒状和小团块,大体成球形,自小米粒至蚕豆粒般大,称为团粒。50.吸湿水:由干燥的土粒的吸附力从大气中吸附气态水分子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51.吸湿系数:在饱和水汽中,干燥土粒吸附水分子的最大量也叫最大吸湿量。52.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土壤含水量。53.饱和含水量: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含水量,也称为土壤全持水量。54.临界深度:是指含盐地下水能够上升到达根系活动层并开始危害作物时的埋藏深度。55.有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分。(在田间持水量(1-2万帕)到永久萎蔫系数(150万帕)之间保留在土壤中的水分。)56.无效水: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分。57.萎蔫系数:植物因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58.质量含水量:是指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59.容积含水量:是指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所占的容积百分数,又称容积湿度、土壤水的容积百分数,常用符号v表示。60.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61.土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与同样条件下的纯自由水相比,其势或自由能的变化,其差值即为土水势。(为了可逆地等温地在标准大气压下,从在指定高度的纯水水体中移动单位质量的纯水到土壤水分中去所需作的功的数量。)62.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但并不是指土壤对水的吸力。6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能量之间关系的相关曲线。64.滞后现象:同一土壤从干燥到水饱和的吸水过程与从水饱和到干燥的脱水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不重合的现象。65.土面蒸发:土壤水不断以水汽的形态由表土向大气扩散而逸失的现象。66.水汽凝结:当水汽由暖处向冷处扩散遇冷时便可凝结成液态水,这就是水汽凝结。67.入渗过程:一般是指水自土表向下进入土壤的过程。68.水的再分布:当地表停止供水,入渗过程终止后,由于被入渗水湿润的土层与未获得水分土层的存在,土层含水量存在差异,在土壤剖面深厚,没有地下水出现的情况下,水的吸力和重力梯度还将使土壤水继续向下移动的过程。69.土壤呼吸:土壤从大气中吸收O2,同时排出CO2的气体扩散作用。70.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71.土壤导热性:土壤具有对所吸热量传导到邻近土层性质,称为导热性。导热性大小用导热率表示。72.土壤导热率:在单位厚度(1厘米)土层,温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73.生物小循环: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74.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这是地球表面周而复始的大循环。75.水平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壤分布与热量的纬度地带性和湿度的经度地带性的关系。76.垂直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壤随地势的增高而发生的土壤演变规律。因为地形高低差异,水热条件存在差异,植被分布亦不同,从而土壤形成发育及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发生有规律的分布。77.土壤纬度地带性:是指土壤随纬度不同而出现变化。随着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能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所用的岩石风化、植被景观也都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使土壤的形成发育也相应发生沿纬度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使土壤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如我国东部沿海区由北向南土壤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分布,依次为黑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砖红壤。78.土壤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土壤随经度不同而出现的变化。由于距离海洋的远近及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海洋性气候、季风气候以及大陆干旱气候等不同的湿度带,这种湿度带基本平行于经度,而土壤亦随之发生规律的分布,称之为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如我国西部的干旱内陆由东向西土壤呈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依次为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79.气体扩散:是指气体分子由浓度大(或分压大)处向浓度小(或分压小)处的运动,它是由气体分子的热运动(或称布朗运动)引起的。80.土壤胶体:是土壤最细微的颗粒,通常指直径在1~1000nm的固体颗粒。81.永久电荷:由于粘粒矿物晶层中的同晶替代所产生的电荷。82.可变电荷:由于胶粒表面分子或原子团的解离而产生的电荷,其数量和性质随介质pH而变化。83.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可相互交换的作用。84.阳离子交换量(CEC):单位质量土壤所能吸附的阳离子的交换总量,一般用每千克干土的厘摩尔数表示,即(CEC:cmol(+)/kg)。85.盐基饱和度(BS):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百分数。86.互补离子:土壤表面总是同时吸附着多种交换性阳离子,对某一指定离子而言,其它同时存在的离子都是该离子的互补离子。87.互补离子效应:土壤胶体表面并存的交换性阳离子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作用就是互补离子效应(陪伴离子效应)。88.阴离子交换作用:是指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阴离子可相互交换的作用。89.活性酸: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90.潜性酸:是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13+)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转变成土壤溶液中的H+时才显出酸性,是土壤酸的潜在来源。91.土壤pH:代表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的溶液中的H+离子浓度的负对数92.石灰位:表示土壤酸强度的另一指标-石灰位。它将氢离子数量与钙离子数量联系起来,以数学式pH-0.5pCa表示之。93.交换性酸量:当用中性盐溶液(如1molKCl或0.06molBaCl溶液(pH=7))浸出的H+及由A13+水解产生的H+,用标准碱液滴定,根据消耗的碱量换算,为交换性氢与交换性铝的总量,即为交换性酸量(包括活性酸)。以厘摩尔(+)/千克为单位,是土壤酸度的数量指标。94.水解性酸量: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常用的为pH8.2的1mol/LNaOAc溶液)浸提土壤时,土壤胶体吸附的H+、A13+完全被阳离子交换出来,再以NaOH标准液滴定浸出液,根据所消耗的NaOH的用量换算为土壤酸量。这样测得的潜性酸的量称之为土壤的水解性酸。95.总碱度:是指
本文标题:黄昌勇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10580 .html